赖新生教授(1955.9-- ),男,汉族,福建武平人,全国名老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二级教授。
1955年9月赖新生教授生于福建省武平县,1973年1月赖教授成为了福建省武平县西乡村的一名“赤脚医生”,1977.3—1980.9福建中医学院中医系本科毕业,1980年01至1984年06月于山东医学院(现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中医教研室、附属医院任助教、住院医师。1983.1-1983.12山东省卫生厅首届高级针灸师资班结业,与名医臧郁文师徒关系。1984.8—1987.9广州中医学院针灸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师从司徒铃、靳瑞教授;1987.9—1990.7广州中医学院针灸系博士研究生毕业,师从司徒铃教授。1992.4-1992.5广东省委党校党员教授系主任班结业,2008.9中组部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第三期高级专家班结业。1993至1995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系副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系副主任、经络研究室副主任、针灸研究所副所长。1996至2015历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系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系针灸研究所所长、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广东省重点学科针灸推拿学学术带头人。先后参加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高级专家班、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第一期院士专家班学习。1996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赖新生教授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教授,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和广东省重点学科针灸学学科和学术带头人,兼针灸原理实验室主任(重点实验室),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 百类人才,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导师,广东省政府授予广东省名中医称号,中国中医科学院传承博士后指导导师,2014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赖新生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先后现担任国家科技部973计划中医理论研究专项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中医院校针灸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国家级教育成果奖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局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针灸学会脑病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针灸学会副会长,华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及香港大学客座教授,香港针灸学会顾问,台湾中医临床医学会顾问,加拿大中医师公会客座教授。担任《中国针灸》、《针刺研究》、《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新中医》、《上海针灸推拿杂志》英文版编委会成员,《中医药信息》和《中医药学报》编委会特邀专家,《针灸临床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委员,《国际针灸临床杂志》编委会(英文)编委,《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常务编委。
赖新生教授从事中医针灸的教学、科研、医疗工作40余年,长期坚持临床,熟谙四大经典,既精于辨证施治及中医方药的应用,也精于针灸理法方穴术,创立“通督调神,引气归元”的“通元疗法”,擅长针药结合治疗哮喘、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不孕不育及脑卒中、老年期痴呆、血管性痴呆、帕金森氏病、癫痫、脑外伤后遗症等脑病。精于针刺补泻手法和子午流注针法,临床经验丰富,学术思想和特色鲜明,对各种疑难杂症治疗疗效显著,享誉海内外。长期从事针灸机制研究,对针灸治疗过敏性疾病、中风、血管性痴呆、智力障碍型脑病、高血压等疾病的神经分子生物学、免疫学机制以及针灸治疗的中枢机理等研究有较深造诣。于国内率先提出“经穴特异性—脑相关”假说,并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出了经穴“识别模式”的脑界定方法,引入脑功能成像技术,研究人体在生理、病理状态下,经穴、非经穴的脑功能成像特点,通过脑功能的客观成像反应从而界定“经穴模型”、“得气”概念、明确经穴配伍的基本规律。
先后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课题项目10项,省部级项目10项、厅级(含校极)项目2项。发表包括30余篇SCI论文在内的临床与科研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针灸基础与临床研究纲要》等专著10部,主编教材4本。科研内容先后获国家级奖项5项、省级奖项8项。
赖新生教授多次受邀赴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讲学,2001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公派赴美国芝加哥东西方医学院学术交流。获评国家“八五”期间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千百十工程”优秀指导老师、广东省高校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多次被评为优秀重点学科带头人、优秀博士后合作导师,首届“新南方”优秀教师、广东省优秀中西医结合工作者称号、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称号,入选美国国家科学传记学会科学名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