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医学科

重症医学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培育单位,筹建于2002年,是省内较早建立的综合性ICU,承担着全院危重病人的抢救和治疗重任。

医院早在1964成立之时就已开展了对临床危重症的治疗研究,陈镜合首席教授远赴日本以及国内一些医院学习经验技术,于1995年在急诊科设置简单的ICU病床,为日后本专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2年4月,由原急诊科部分成员为基础,成立了以翁书和教授为主任、张丹教授为副主任的重症监护科。从那时起,重症医学科陆续开展了床旁生命体征监测、机械通气、床旁血滤等技术,初步形成了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2005年9月以来,在科主任林新锋教授带领下,秉承“传承创新,精诚至善”的发展理念,携同全科医护人员不断创造新的业绩。

该专科2012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定为重点专科培育项目,经过4年的迅猛发展,现设有22张床位(其中独立正压病房2张,独立负压病房2张),收治各类急危重症将近3000例,抢救成功率达85%以上。在脓毒症综合治疗、ALI/ARDS综合治疗、ICU院内感染防控、围术期预处理的器官保护、SAP的综合治疗、AKI诊断及床旁血液净化治疗等重症医学重点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居国内先进水平。专科业务量每年稳步提升,同时,各种诊断治疗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循环监测治疗技术、呼吸监测支持技术、营养支持技术、规范的镇静镇痛治疗、床旁血液净化治疗、神经功能监测等为核心的常规技术。近年开展的新技术有PiCCO目标指导血流动力学监测、BIS监测脑功能状态及镇静深度、镇静靶控输注技术等。在危重病的抢救以及为外科手术适应症的扩大、高难度手术的开展方面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目前专科已建成了急诊—ICU—各专科的急诊危重病人的绿色通道,完善了国际标准的急诊医疗体系;手术室—ICU—各专科的绿色通道,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降低了危重病人的死亡率。另外,该专科住院病人中医参与治疗率已达到100%,开展中医非药物技术治疗项目达十多种,建成了全天候、全方位的中西医医疗护理模式,使病人在得到更及时治疗的同时,也减轻了病人家属的负担。

该专科现有技术人员51人,其中医疗组11人,拥有教授3人,副教授2人,主治医师4人,硕士生导师3人,硕士以上学位者占全科80%,其中博士后1人、博士2人;医师队伍全部通过5C资质认证,另有2名医师获得MCCRC资质认证。护理组共有43人,其中主管护师6人;硕士学历1人,本科以上学历护理人员达86%;3名护士在三级甲等医院重症医学专科进修合格。专科先后培养博士后2人,博士8人,硕士众多。此外,重症医学科作为中医专科医师培训基地之一,秉承以人为本的思想,将中医专科人才培养与重点专科建设有机结合,相互推动和促进ICU的发展。专科每年接受多名进修医生及护理专业学员,为广东省内乃至全国的中医系统培养重症医学领域的专业人才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该专科每年定期派出医护人员到国内外进行进修培训,并积极参加国家级、省级的各种ICU学术会议或培训,紧跟国内外ICU发展形势,努力学习新理论、新技术,并实际应用于临床。

近年来,重症医学科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4项。陈镜合、罗小星教授的科研成果“开郁活血法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机理研究”获2003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主编《中西结合急症诊治》获2005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翁书和教授的科研成果“抗DNA酶B测定及临床应用”和“临时心脏起搏器的临床应用”获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近年专科承担及参与的教学及科研课题共有18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部级4项,厅局级13项,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在省级以上核心刊物发表论文达100多篇。


1 科室环境01



1 科室环境02



1 科室环境03



2 科室大合照



3 陈镜合教授查房



4 ICU特色治疗 纤支镜引导下经皮气切



5 荣耀时刻01 我科成功举办广州市医师协会年会



5 荣耀时刻02 “2012年广东省女职工医疗护理岗位创新技能大赛”刘燕燕护士获得一等奖及“南粤建功立业女能手”的称号



6 医患情深01 不抛弃,不放弃,成功抢救脓毒性休克合并多脏衰美国退休飞机师



6 医患情深02 起死回生,终生感恩——成功救治22岁多发性肌炎并发重症肺炎I型呼衰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