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简介
谢建兴,男,1959年6月生,中共党员,广东省名中医、教授、主任中 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大外科主 任、外科教研室主任。现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 男性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男科专业委员 会名誉主任委员,广东省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广州市优秀中医临 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老师。从医40余年,擅长治疗前列腺疾病、男性 不育、性功能障碍、泌尿系结石、泌尿系肿瘤等泌尿外科、男科方面疾 病及中医外科杂病等。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编国家级规划教 材《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4部,以及《中西医结合男科治疗学》 等著作多部。主持课题《新药前列安栓的开发研究与推广应用》荣获广 东省科技成果三等奖,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二等奖;《通腑合剂防 治术后肠粘连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荣获广东省科技成果三等奖,广州中 医药大学应用类成果三等奖。主持《中医药类专业〈外科学〉教学改革 的研究》荣获“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优秀奖”。曾获首届“羊城好 医生”“新南方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出身中医世家 承荫祖父教诲
谢建兴教授出身中医世家。其祖父是一位受人尊敬的老中医,精通医 术,待患如亲,医德高尚。谢教授年幼时,正是医疗资源匮乏的年代,他 与祖父一同生活,耳濡目染祖父对中医的执着追求和对病人的无私奉献, 深受祖父的治学精神和奉献态度影响,使他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 心中埋下了从医的种子。
彼时,全国尚未恢复高考制度。初中毕业后,谢教授在家待业一年,之 后进入工厂工作。在此期间,祖父要求他在工作之余学习中医。在祖父的悉 心指导下,谢教授开始学习中医典籍,熟练背诵《汤头歌诀》《药性歌括》, 并跟随祖父学习临证处方,为日后的学习和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7年恢复高考后,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广州中医学院(现广州中医 药大学),成为当时第一批大学生。大学期间,谢教授不仅在学术上表现出 色,还在体育方面屡放光彩,打破百米短跑纪录,代表学校参加市、省级 运动会。
1982年,谢教授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分配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 医院工作。他选择中医外科作为他的专业,师从影响力颇大的黄耀燊、胡 兴华等资深教授,进一步坚定了谢教授的选择。
亲历外科发展 与科室共成长
谢建兴教授在外科领域的成长历程充满挑战与收获。手术是外科的核心,而作为以中医为专业背景的新进外科医生,他必须快速吸收大量现代 医学知识,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挤出时间学习和精进手术操作。幸运的是, 他得到了区来发、黄纪良和张超良等西医临床前辈的悉心指导和言传身教, 受益良多,少走了许多弯路。
自1982年毕业至今,谢教授一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工作, 已有42年。回顾这段漫长的职业生涯,他对学校和医院的培养心怀感激。 作为当时岭南地区最优秀的中医院之一,广中医一院在临床、教学和科研 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谢教授为自己是医院的一员而深感自豪。
在40余年中,他亲历了医院中医外科的发展。从最初无专科的综合外科到现代化专科的细化与扩展,谢教授不仅见证了这一过程,更是积极推 动者。他曾到多家顶尖医院进修,掌握了多项先进的外科手术技术和治疗 策略,回院后率先开展了医院首例腹腔镜外科手术、前列腺增生和泌尿系结石等微创手术。
▲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外科学教研室合影
▲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外科学》定稿会议
谢教授在外科领域的工作经验逐渐积累起来,他先后担任二外科、一 外科主任以及大外科主任、外科教研室主任的职务。在此过程中,谢教授结合医院和科室的实际情况,对外科专科分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在担任大外科主任期间,谢教授主导了大外科的建设规划,特别是为专科规划做了大量的工作,推动大外科逐步分出各个专科,首先是皮肤科和肛 肠科被划分出来,随后分出一外科(泌尿外科)、二外科(胃肠外科)、乳 腺外科、肝胆外科、心胸外科等。外科病区的规模逐渐扩大,从最初的45 张床位扩展至数百张床位。谢教授始终站在外科发展前沿,推动诊疗水平 不断提升,成为外科腾飞见证者、亲历者。
中西医结合发展男科
谢建兴教授认为,中医药的未来发展前景广阔。作为拥有悠久历史和 丰富经验的医学体系,中医药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将不断创新和进步。 中医药的发展需要传承,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医药蕴含着深厚的医学 知识和实践经验,必须世代相传。然而,传承不仅仅是保存传统,还要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扬光大。
通过学习经典著作、加强临床实践和开展科学研究,可以进一步挖掘 中医药的潜力,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同时,现代科技可以为中医 药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例如运用大数据优化诊疗方案,或利用生物技术 开发新型中药,等等。总之,中医药的传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中西医结合,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个体差异, 而西医则擅长病因病机和局部治疗。两者各具优势,能够相互补充。中西医结合,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医疗服务。例如,在治疗过 程中,将中医的整体调理和西医的精准治疗相结合,能够取得更好的治效。 中西医结合不仅能够在临床上发挥作用,还可以促进两种医学体系的相互 学习与交流,推动医学整体的发展与进步。
男科作为新兴学科,经历了 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最初医院 没有专门的男科,由外科崔学教主任的外科门诊承担男科患者的 诊治工作,即男科的雏形。随着 崔主任带领团队参加全国男科学 术会议,引入新技术、新理论、 新方法,结合历史悠久的中医中 药治疗男科疾病,1993年医院正 式开设男科专科门诊,形成了具有岭南特色的男科诊疗体系。
▲ 谢建兴教授参加助力肾健康宣传义诊活动
随后,男科面临人才短缺, 崔主任与谢建兴教授、陈铭主任 团队通过不断学习、进修和人才引进,推动了男科的蓬勃发展。1994年,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男科专业委员 会成立,我院成为主委单位,是广东省最早成立男科专业委员会的主委单 位。2002年,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男科专业委员会成立,我院亦为主委 单位,进一步奠定了学科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崔主任担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男科专业委员会首届主任委员,谢教授担任副主任委员。中医及中西医男科在我院医教研等工作起步较早,成绩 斐然,涌现出多名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方面的男科知名专家,如周少虎、丘勇超、陈铭、邱云桥、李信平等名医。
潜心耕耘,硕果累累
谢建兴教授从医多年,经过自身和团队的不懈努力,在临床、科研和 教学等方面均取得了卓越的成绩,担任多个学术职务。
主持课题《新药前列安栓的开发研究与 推广应用》荣获广东省科技成果三等奖,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二等奖;《通腑合剂防 治术后肠粘连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荣获广东 省科技成果三等奖,广州中医药大学应用类 成果三等奖。主持《中医药类专业〈外科学〉 教学改革的研究》荣获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成 果优秀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编 国家级规划教材《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 学》4部,以及《中西医结合男科治疗学》等著作多部。
▲ 谢建兴教授贺母校百年华诞挥毫
曾获首届羊城好医生、新南方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2023年,谢建兴教授被评为第五届广东省名中医。
现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男性学专业委员会名 誉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男科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广东 省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和广州市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老师。
注重传承,桃李天下
在谢建兴教授的临床工作中,对他产生重要影响的两位导师是黄耀燊 教授和崔学教教授。
黄耀燊教授出身中医世家,其父黄汉荣是广州知名的伤寒派中医和骨 伤科专家。黄耀燊教授在疮疡、急腹症、危重症及疑难病等的治疗方面具 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且在中医教学、医疗和科研领域辛勤耕耘50余载,取 得了诸多科研成果。他主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破伤风、急腹症、毒蛇咬伤 的研究多次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其创用的“双柏散”,对治疗各种痈疮及 跌扑损伤等具有显著疗效,自上世纪50年代起便被广泛用于临床,至今仍疗效显著。
黄耀燊教授医术精湛,且医德高尚,常告诫学生:“技术固然重要,但 医德更为根本。”他倡导医生应同情患者、体贴患者,才能赢得信任。作为医院外科的创始人之一,黄教授以其仁心仁术、救死扶伤的精神深刻影响 了谢建兴教授。
另一位对谢建兴教授产生深远影响的是全国名老中医、岭南中医男科 学的创始人之一崔学教教授。崔教授在泌尿外科、男科的研究中提出“以 通为用”的学术思想,结合瘀论探讨男科疾病病理机制,提出相应的祛瘀 法,倡导以通为用,针对不同病因病机,运用通瘀活血、通淋祛浊、通经 行络、通郁疏肝、通腑泄热、畅心解郁、行气止痛和通阳散寒等多种治法,临床效果显著,广受患者信赖。
崔学教教授在科研方面硕果累累,其主持的科研课题《通腑泻热法预 防术后肠粘连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前列安栓的开发研究与推广应用》各获 2003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研发的前列安栓也成为国家三类新药,广 泛应用于临床,效果显著。此外,院内制剂治疗前列腺增生的“益肾通”, 治疗慢性前列炎、附睾炎、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的“通列舒”,治疗尿路结 石的“消瘀化石合剂”“益肾化石合剂”“通淋排石合剂”,治疗肝胆管结石 的“胆道排石合剂”等,皆为崔教授的经验方研发。
崔教授秉持“大医精神”,教导医者仁心、关怀患者,深受病患及家属 的信任与尊敬,求医者甚众。他对谢建兴教授的临床、教学和科研等方面 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影响,成为谢教授一生敬仰的领路人。
深得崔老“以通为用”学术思想的精髓,谢建兴教授擅长运用中医药 结合现代医学,诊治泌尿男科疾病,善于辨病与辨证结合、内治与外治并举,创新清通、温通、补通、调通等法则,显著改善男性排尿功能及外科 术后康复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同时,谢教授擅长应用补气疏肝、滋肾育 精法,提升男性性功能及生育能力,为患者带来显著疗效。
在教学方面,谢建兴教授共培养了博士、硕士研究生近30名,许多学生已成为国内多地区泌尿男科领 域的技术骨干。担任外科教研室主任的17年间,他带头主编全 国规划教材,推动我校外科教学走向全国领先地位,提高了学术 影响力。他强调教师应为学生树立榜样,既要传授知识,也要教会学生做人、做事。
▲ 谢建兴教授教研室工作照
数十年来,外科的发展映射出医院整体实力的飞跃。谢教授认为,医院的快速发展主要归功于院党委和领导班子的正确指导、优秀人才的汇聚、中西医结合的独特诊疗体系、持续 的科研投入以及国家的大力支持。未来,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和中医药治疗 效果的认可,医院的发展空间将更加广阔。
中医化管药线疗法的应用
在谢建兴教授的从医经历中,有一个难忘的案例加深了他对中医药及 中医外科的敬仰。1988年,一位48岁的男性患者因右胸壁瘘管反复不愈前 来就诊。患者此前在外院行肿物切除术后,伤口长期溃破、流脓,经过多 次治疗仍未痊愈。经过多方诊治无果,1988年5月,谢教授所在科室收治 该患者,并进行了右胸壁瘘管清除术。术中发现瘘管深达右下胸壁肋软骨, 深约6cm,外口约0.6cm,将瘘管前壁肋软骨钳开,刮除其内脓性坏死组 织。术后换药近两个月,瘘口仍未愈合。
面对这一复杂的病例,科室邀请了本院名老中医——中医外治法专家 张景述教授会诊。张教授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建议采用中医化管药线疗 法。张教授不仅亲自指导药线的制作,还详细教授了操作要点。药线采用 棉纸将其搓成线状,蘸取红升丹后干燥备用。治疗时,首先通过探针了解 瘘管的具体位置,清除瘘管内的脓腐坏死组织后,将药线插入瘘管深处, 每天或隔天更换药线并冲洗瘘管。随着治疗的持续,瘘管逐渐变浅,脓腐 消除,最终改用生肌膏外敷促愈。经过不到两个月的治疗,该患者瘘管完 全愈合,后续多年随访未见复发。
这一成功案例不仅使患者得以康复,也使谢教授对中医外治法有了更 深刻的理解与信心。在张景述教授的指导下,谢教授深入学习并掌握了中 医化管药线疗法,并将其广泛应用于临床,疗效显著。1996年,谢教授总结了30例慢性瘘管的治疗经验,发表了其首篇学术论文《中医化管药线疗法治疗慢性瘘管30例疗效观察》。
谢教授深感张景述教授的指导对其成长的重要性,并认为中医传统外 治法在某些疾病治疗方面确有卓越的疗效。现代医学技术发展迅速,但中 医院有责任传承与发扬这些宝贵的传统疗法,使更多患者受益。
“牛哥”称号的由来
大学时期,谢建兴在同学和老师眼中是一名热爱学习、爱好运动的 “三好学生”。不单学习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他在运动方面也十分拔尖。 曾在校运会的100米短跑比赛中打破校记录,并代表学校参加广东省大学生 运动会,取得不俗的成绩。长期的运动习惯和良好的生活作息,使他拥有 了强健的体魄和敏捷的反应能力。 大学毕业后,谢建兴教授以优异的成绩被广中医一院录用,进入工作强度较大的外科。凭借高超的医术和敬业的精神,谢建兴教授很快被任命 为外科分科主任。上任后,他更加体会到责任的重大,时刻思忖如何提高 医疗服务水平,以及关心关怀同事们的工作和生活。在繁忙的工作之余, 谢教授经常亲自整理科室,确保每个角落干净整洁后他才离开医院。
▲ 谢建兴教授在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男科专业委员会第十二次学术会议
暨广东省名中医谢建兴教授学术经验交流会上与师承弟子合影
他以身作则,经常加班到深夜,利用休息时间积极参与各类外科手术, 不断积累临床经验和手术技巧。无论是在病房为患者换药、解答家属疑问, 还是与同事们讨论病例、参与重大手术,他的身影遍布医院的各个角落。 谢教授的工作态度始终如一:服从安排、孜孜不倦、勤勉专注。科室里的 同事都戏称他为“牛人”或“老黄牛”。这个称号背后,有一个颇具意义的 故事。
一次早间,狂风暴雨突袭,科室病床及办公室的窗户被暴风雨打破, 雨水渗入,四处一片狼藉。由于病房事务繁重,未能及时处理。谢教授刚 结束了数个小时的夜间急诊手术,看到此景后,待交班结束便亲自拿起扫 帚,带领年轻医师打扫清洁。经过两个小时的“奋战”,科室恢复了整洁。 这一举动令所有在场患者感动,并得到了科室全体同事的一致赞扬。
自那天起,大家亲切地称他为“牛哥”。如今,“牛哥”已经成为广中医一院外科的精神象征,它不仅是谢教授的昵称,更象征着力量、坚韧、 勤劳和无私奉献。而“牛哥”本人,也始终保持着初心和热情,继续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