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简介
林丽珠,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 师,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最美医生、中国好医生、 全国最美中医、广东省名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州中 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岭南肿瘤研究所所长,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十届学 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广东省总工会副主席(兼职),国家临床重点专 科、全国中医肿瘤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国家区域中医(肿瘤)诊疗中 心建设单位负责人;她主持国家级重大专项及国自然等研究课题40多 项,研发“益肺散结丸”等多种院内制剂,发表学术论文近600篇,其 中SCI收录120多篇,主编专著20多部,相关研究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 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40多年前的那个夏天,蝉鸣如潮,女孩坐在书桌前,面前摊开的是一 张高考志愿填报表。机缘巧合走入中医之门的她,对自己的未来并没有过 多的设想,只希望能够通过勤奋学习,去帮助更多的人。
▲ 初到广中医一院的林丽珠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昔日青涩懵懂的女孩如今已学富五车,名满 杏林,捧着一颗“精诚”之心在肿瘤疾病的荒野险地中披荆斩棘,一往 无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岭南肿瘤研究所所长林丽珠教授从 事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医教研工作38年,作为全国中医药领域唯一入选专家被评为“2022年肺癌研究领域全国医院及专家学术影响力排名 TOP100”。林丽珠教授的成才之路,犹如珍珠在贝壳中层层包裹,历经 磨砺,终于璀璨。
韦编三绝 孜孜不倦
林丽珠自幼便浸润在中医药的熏 陶中。小时候生病,她的房间里总弥 漫着浓浓的中药香。每当喝下苦涩的 中药,感受到身体逐渐好转,她内心对中医的疗效充满了好奇与敬佩。
▲ 广州中医药大学林丽珠教授团队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林丽珠的母亲是一位生育了5个 孩子的职业女性。工作与家庭的双重 压力让母亲疲惫不堪,时常需要就医拿药。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林丽珠 积极地承担起跑腿取药的任务。每次 去医院,她都会细心地为母亲记下 中药的煎煮方法和服药期间的注意 事项。初中时好不容易攒下的几毛钱零花钱,她也总用来给母亲抓些“秘 方”“偏方”。这段略显艰难的记忆充满了林丽珠对家庭的深厚情感,也是 她选择成为一名中医生的初心。
林丽珠生活在考大学难于上青天的年代,本科录取率仅有1.5% ~3%。 虽然林丽珠轻轻松松地考出了高分,本该满心欢喜地在家等待名牌大学的 录取通知书,她却因为体检时被怀疑患有“肺结核”,而与理想的大学失之 交臂。遗憾、不甘、失落、消沉……林丽珠在家待了半年,但她终究没有 放弃继续深造的梦想。她拒绝了家中安排好的工作,选择在第二年再次参加高考,终金榜题名。这一次,林丽珠决定学医。哥哥建议,说她报中山 医学院临床专业可能不太有把握,不如就去中医学院吧。就这样,林丽珠 来到了广州中医学院,选择了中医专业,开启了艰苦卓绝却丰富多彩的中 医成才之路。
林丽珠本科时就师从中医肿瘤学开拓者、国医大师周岱翰教授。1985 年,还未毕业的她经常跟随周教授前往省中医院出夜诊。周教授要求学生 手写病历并抄写处方,每次跟诊结束后,林丽珠虽然经常饥肠辘辘,心里 却拥有沉甸甸的满足感。“每一次抄方都会有一些具体的领悟,并从每一次 的处方调整中切实感受到中医的博大精深和奥妙。其实,抄方的过程就是 在学习中不断进步的过程。”这一抄便是 25 年。25 年来,林丽珠在国医大 师的言传身教中不断成长,对中医理论的研究逐渐精深,对肿瘤的治疗愈 加熟稔。这段经历为她日后的成就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
▲ 周岱翰教授和林丽珠教授
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
毕业后,适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设中医肿瘤专科病区。 周岱翰教授是学术带头人,作为周教授学生的林丽珠承担了开科的主要临 床和科室文书撰写等工作。
在医疗资源匮乏、医疗技术相对落后的20世纪80年代,医学界对恶性 肿瘤知之甚少,治疗主要依赖手术、放疗和化疗,副作用大,效果也不好。 人民群众都将恶性肿瘤视为无药可救的疾病,有些人会寻求中医的帮助, 但大多数恶性肿瘤患者为中晚期患者,挑战性更大。跟诊周教授的经历让 林丽珠深刻认识到了恶性肿瘤的残酷,患者和家属流下的无助泪水时时刺 痛林丽珠的心。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所以从一开始,林丽珠便选择 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立志用中医技艺在肿瘤治疗领域开创出一片天地。
1987年,广中医一院肿瘤科开科,只有40多张病床、4位住院医师。 科室安置在条件较差的6号楼一层,搬到7号楼时,病房里甚至没有厕所。 恶劣的工作环境并没有动摇林丽珠的决心,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临床、 科研、教学、门诊、查房、病区管理与协调……工作内容林林总总,但她 总能将其圆满完成。“新科室、新学科——科室的规章制度,各种文书材 料……什么都是新的,没有案例可以参考,包括相关的操作——胸腔穿刺、 心包穿刺、腰椎穿刺、深静脉置管……从零到一,从无到有,我和科室成员一样一样地摸索、开展。类似的任务还有很多,我硬是一点一点地扛下来了。”林丽珠每天早上 7 点来到科室,开启一天的紧锣密鼓的工作,写病历、查房、开医嘱、做操作,风雨无阻。下班回到家,她匆匆吃个晚饭, 又要继续看书学习、申报课题、撰写论文,或者忙科室的相关文书,一转眼就到了凌晨。她没有时间分给家人,没有精力用来娱乐,因为病魔不等 人,患者需要她,她必须争分夺秒。“年轻时的学习热情真高涨啊!那时候 文献资料非常少,医院图书馆里只有一个书架的书是关于肿瘤的,我全都借来一本本地读完了。后来汤钊猷的《现代肿瘤学》出版,我就每天捧着 这本‘砖头’啃,再到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系统进修,一到夜班就琢磨 全科患者的病历和治疗方案。最终,我在脑海里面建立了完备的知识体系, 临床上也愈发得心应手。”林丽珠如此感慨。
日复一日地工作,年复一年地奋斗。从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 医师,至2002年破格晋升主任医师,2004年评为教授,林丽珠的专业水平 不断提高,临床上也赢得了患者的口碑。在肿瘤科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 力下,2002年,二肿瘤科建立,林丽珠任科室副主任,两个病区的床位达 到95张。两年后,三肿瘤科初具规模,由林丽珠任科主任,三个病区的床 位数达到120张。2007年,肿瘤科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国家十一五 重点专科强化建设单位”“肿瘤协作组副组长单位”“肝癌协作分组组长单 位”。2009 年,四肿瘤科开设不到半个月,床位就已经一床难求。为了满足 患者的需求,肿瘤科又在活动室内加设了8张床位。至此,四个病区的总 床位数共156 张。2010年,大肿瘤科被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林丽珠为 专科负责人。2014年,肿瘤中心正式成立,四个病区全部搬迁至内科大楼,林丽珠任肿瘤中心主任。
▲ 林丽珠教授、王雄文教授、刘展华教授跟诊周岱翰教授
2019年是不同凡响的一年,肿瘤中心获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区域中医 (肿瘤)诊疗中心建设单位,而林丽珠本人也升任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2020年,肿瘤中心获评国家级青年文明号。2021年,广中医一院被选为国 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输出医院,肿瘤中心也成了国家区域诊疗中心建设单 位。2022年,放射治疗科纳入肿瘤中心统一管理,肿瘤中心实现临床、教学、科研全面发展,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艾力彼2023年医院排行榜”公布,肿瘤中心位居全国中医医院肿瘤内科第二名。
经过近40年的不断发展,肿瘤中心不断加强肿瘤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 中西并重,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已成为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综 合实力最强、技术与服务一流的中医、中西医肿瘤综合诊疗中心,在全国 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力和行业号召力。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这是对林 丽珠职业生涯的真实写照。
悬壶济世 逆流挽舟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西医是对抗癌症的主战场,中医抗癌更像是救命 的“最后一根稻草”。但林丽珠认为中医药对抗肿瘤其实大有作为,在中西 医结合攻坚克恶性肿瘤的38年征途中,她不断精进技术,迎难而上,与死 神争时间抢速度,先后医治患者超10万人次,其中危重患者近万名。
“现在肿瘤学科进展迅速,广中医一院的肿瘤科虽是全国创办最早的中 医肿瘤科,但我们要不断学习,才能有立锥之地,否则不进则退!”作为 科室学术带头人,林丽珠时刻铭记周岱翰教授等老一辈专家的教诲,力求 中医水平国内领先,西医治疗追赶专科医院,中西医结合体现治疗特色与 优势。她挤出周末的时间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交流经验教训,汲取新知,并将其精华带回科室,传给年轻同事,推动肿瘤中心的学术发展,不 断提高临床疗效。
从成为医生的那一刻起,林丽珠对每位患者的病情都用心用情。
做住院医师的时候,林丽珠遇到了一位患舌癌的台湾商人。这位患者 千里迢迢来求医,要求中药保守治疗,只求不做手术和化疗。一开始,患 者口腔里面的癌灶溃烂,臭不可闻,连患者家属都不愿意接近他。除了开 具内服的汤药,林丽珠每日至少一次来到这位患者的病房,亲手为患者进 行病灶清洗、上药。在周教授的指导下,经过几个月的治疗,病灶居然完 全缓解。患者和家属感激之余,捐款成立了华佗肿瘤研究基金会,希望帮 助到更多的肿瘤患者。林丽珠工作虽累,但感觉自己很快乐:“我最大的幸 福就是看到患者的痊愈!”
出于职业习惯,林丽珠每天总提早30分钟来到病房。有一天早上,她 刚到病房,值班的男医生就告诉她患有子宫绒毛癌的患者小刘可能阴道出 血了。林丽珠听后来不及换上白大褂,就冲到病房,掀起被子发现小刘的 整条裤子都被血浸透了。患者大出血了!林丽珠第一时间组织内科、妇科 等多学科一起抢救,在最短的时间内为患者止住了血。当患者脱离了生命 危险之后,林丽珠又马上组织多学科会诊,以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 挽回了一条年轻的生命。
家住泰国的林老太太,肺部、乳腺、骨头、脑部同时发现了肿瘤。泰 国、新加坡、中国香港的医生都告诉她可能活不过3个月。绝望之际,她 和家人抱着最后一丝希望从泰国来到广中医一院肿瘤中心,找到了林丽珠。 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林丽珠考虑患者的诊断可能存在疑点,治疗的关键 在于找到“原发病灶”。于是,林丽珠建议患者再做一个乳腺肿物的穿刺活 检,最后诊断为肺癌 IV 期(乳腺、骨、脑部转移)。找准病源,对症下药, 综合治疗,终于,林老太太的病情一天天好转。3年过去了,她定期从泰国 飞来中国复诊,生活如常。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林丽珠一次又一次地使出“中西医结合”这把 撒手锏,带领中西医结合团队齐心协力地挽救了一条又一条的生命。如今, 肿瘤中心的治疗模式已经转为多学科综合治疗新模式,数不清多少陷入绝 望的患者在肿瘤中心获得了新的希望。她常说:“我不一定能保证患者生命 的长度,但有信心拓展患者生命的宽度。”
杏林春暖 妙手仁心
大医医在德,德正药自真。林丽珠一直谨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 医学誓言,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记一名党员的职责和使命。
很多患者挂不到林丽珠的号,就直接来诊室找她加号,林丽珠总不忍 拒绝,每次门诊都要看六七十个病人,诊桌前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饭永 远是不可能按时吃的,水也是顾不上喝的。无论是新患者,还是旧病号, 她都会仔细查阅病史,全面了解病情,尽可能制订最适宜的方案供患者选 择。为了能够减轻患者一丝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她常常绞尽脑汁,查遍 文献,尽可能优化方案。
2013年农历正月初十上午,林丽珠在开诊时就感到身体不适,但不时 有远道而来的患者挤上前来,看着患者满怀期待的眼神,林丽珠还是不忍心,只能一一给他们加号。转眼4小时过去了,头晕、头痛、全身打寒战的 林丽珠晕厥过去,被推到急诊科急救。检查结果显示,她得了急性肾盂肾 炎,必须马上住院治疗。令人感动的是,不少病患家属主动担起了照顾她的 任务。家属小殷听说林教授病了,第一时间赶到急诊室,帮林主任抹汗、测 体温、买生活用品;从事餐饮业的肺癌患者梁姨知道了,每天将做好的饭菜 装在外卖箱里,让女儿开车穿过大半个广州城送到林丽珠病床前。为了不耽 误患者的治疗计划,林丽珠入院第一天就将自己从急诊转到肿瘤科病房,稍 微好点时,就在病床上为患者制订治疗方案,接听全国各地患者打来的电话;她还悄悄穿上白大褂去查看危重患者,完全忘了自己也是患者。
30 多年奋战在医疗一线,林丽珠每天都是“劳模模式”:一个星期两次 大查房,三次门诊,还要指导研究生,推进科研项目,参加学术评审…… 再加上行政事务,林丽珠每天都要加班加点,五六十岁的作息时间和年轻 时并没有太大的差别,要操心的事情反而更多了。2016年,林丽珠在外地 开完学术会议返回广州时不小心扭了脚,疼痛钻心。下飞机后,她放心不 下病人,竟顾不上检查伤势,而是第一时间回到科室查房,带着下级医生 查看病人,讨论并制订诊疗方案。一天工作结束后才顾上检查,确诊脚趾骨骨折,匆匆忙忙敷上药,第二天一早居然依旧回到科室正常工作,没舍 得给自己一天假期。
75岁的吴伯确诊了舌癌,外院下了“术后也只有8个月存活期”的 “判决”。吴伯不愿意降低生活质量,坚决拒绝手术。林丽珠得知患者诉求, 根据丰富的临床经验并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坚定地对老人说:“我们一起 试试看!”林丽珠为吴伯制订了中医为主、西医为辅的综合性治疗方案。 如今4年过去了,吴伯生活如常人,仍然保持着每天散步的习惯,喝中药也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
▲ 周老伯到林丽珠教授的门诊就诊,为林教授写了 20 封感谢信
来自佛山的程女士因结肠癌晚期肝转移,来院求治时已有黄疸和腹水。 她希望自己能够活到参加女儿的婚礼,林丽珠回了一句“我们谁都不准失 约!”,给了程女士莫大的力量。患癌一年,收到无数病危通知书后,程女 士终于精神饱满、体面漂亮地参加了女儿的婚礼。林丽珠解释道:“医生不 应该跟患者讲只能活多久,而必须鼓励,不能轻言放弃。”
2015年,林丽珠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17年,林丽珠当 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林丽珠说,作为一名党员,要对得起人民群众对 党的期待和信赖。“当患者感觉到你是在尽心尽力地帮助他时,即使病情再 重,他也能收获安全感,安心治病、养病。”
▲ 2015 年,林丽珠教授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有些人难以理解为什么找林丽珠就诊的患者那么多,而她都能说出老 病号的名字和病情;更加难以理解的是林丽珠已经退休了,为什么在该享 受生活的年纪还要让自己这么辛苦,林丽珠总是乐呵呵地说:“因为我心里 装着患者。
科研创新 勇攀高峰
在中西医结合攻坚克难治疗肿瘤的征途中,林丽珠不懈笃行,积极聚 力于中晚期恶性肿瘤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
林丽珠刚参加工作时,肿瘤科在科研方面几乎是一穷二白的,没有任 何可供参考的资料。那时候,家里的老旧电脑成了她获取前沿信息的唯一 工具。电脑性能极差,运行速度又慢,经常出现故障。在这段时间里,林丽珠的丈夫、读小学的女儿成了她的得力助手,他们与林丽珠一起熬夜查 找资料。
林丽珠知道,要做出系统的临床研究就需要严谨的方案设计和科学的 数据分析。从查找文献、撰写标书到研究方案的设计,从病例收集到数据 统计,甚至 CRF 表的设计……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她与同事经常工作到深 夜,讨论研究方案的细节和可行性。每当课题开展遇到难题时,林丽珠便 寻找专家的帮助,虚心请教,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 林丽珠逐渐摸索出一套系统的临床研究方法,更重要的是形成了良好的科 研思维和科研能力。
如今,她主持肿瘤的中医药科研项目超过40项,参与新药研发项目近 100项,填补了全国多项中医药肿瘤诊疗规范的空白:制定的中医肿瘤学 行业标准在全国推广应用,首创中医肿瘤领域患者生存质量评价体系,并 率先将生存质量引入中医肿瘤疗效评价;与国医大师周岱翰教授共同主持 “十五”攻关项目、“十一五”支撑计划,针对肺癌老年患者化疗耐受性差 的特点,率先创制益气除痰法,以中医综合方案替代化疗,研究成果在临 床应用中被证明能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制定了《肺癌中 西医结合共识》《肺癌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疗效 评价标准》等,在全国推广应用;发挥中医治未病思想,牵头国家重点研 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项目“益气除痰优化方预防高危肺结节进展的临床研究”组织开展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希冀可以让更多患者更好地 控制肺结节的进展,让更多肺结节患者可以“不手术”。
硕果累累的林丽珠荣获2018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先后获得 “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最美医生”“中国好医生”和“全国岗位学雷锋标 兵”等国家级、省级荣誉称号19个。
▲ 2017 年,林丽珠当选中共十九大党代表,四度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
诲人不倦 桃李芬芳
当一名好医生的同时,林丽珠还承担了教书育人的重任。教学实践中, 她不仅精准为每一位学生制订了学习计划,还鼓励学生为理想而奋斗。
林丽珠教授对每一个门诊新手都不厌其烦地重复带教。她带出的学生 写的病历详尽准确,成为医院的样板病历。在林丽珠教授的门诊,没有一 个对患者急躁的医生,也没有一份含糊不清的病历。每一次门诊、查房、 治疗方案调整,她都会言传身教,将临床工作的精髓传授给学生,让学生 们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林丽珠教授先后培养各层次研究生200多名,多次 荣获“最受学生欢迎授课老师”“受学生欢迎的临床带教老师”“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称号,2021年被评为广东省教学名师。
林丽珠的门诊患者多,工作量大,因此总是饭点过了还没吃上饭,饿 着肚子为患者看病。“老师,您还没有吃饭呢,还是休息下吧!”“没有关 系,老师习惯了,你们先吃吧。你们一定要吃饱饭,才有力气跟老师门诊。 吃饭多少钱记得和我报销!”这样的对答常常出现在林丽珠的诊室里,即 使自己再忙,她都不忘记叮嘱学生和科室的同事按时吃饭。
2010年元旦期间,刚下夜班的学生小陈突发剧烈腰痛——肾结石肾绞 痛发作!林丽珠刚好出差,但她马上联系了泌尿科的医生,并嘱咐同事陪同 小陈前往泌尿科就诊。出差回来,林教授第一时间到病房看望自己的爱徒。 当天中午,同事突然给小陈送来一锅汤,看着他喝完后,同事才告诉他:“这 是林教授亲手煲的汤!她今天去菜市场,一下子给你配了200多元的食材回 来,平常她都很少有时间去菜市场……”此时此刻,林丽珠对待学生如同对 待自己的孩子一般的心意成了最好的止痛药。
▲ 2023 年 6 月毕业典礼,林丽珠教授与毕业博士合影
林丽珠的背影因为久坐疲惫, 并不能称得上挺拔,甚至还有些 驼背,却成了学生学医道路上最 坚实的丰碑!如今,林丽珠的学 生遍布海内外,成了各大医院的 精英人才。其中,通过岭南特色 中医肿瘤学术流派,传承培育 “塔尖人才”,2 人成为全国老中医 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2人成为 广东省名中医首批省级学术继承 人;19人为硕士生导师,9人为 博士生导师,15人担任肿瘤专科 主任,4人担任省级学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4人获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1人获广东省教育系统优秀 共产党员,1人获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培养对象,1人为国家中医医疗队队长 (赴西藏林芝),1 人获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1 人获 首届十大广州“青年医学尖兵”,1 人获入选由美国斯坦福大学与 Elsevier 联合发布的全球 Top2% 顶尖科学家榜单,1 人担任 SCI 期刊Integrative Medicine Research 的编委以及50余个SCI期刊审稿人,1名硕士研究生 公派德国波恩大学深造肿瘤免疫实验医学,等等,学科呈现可持续发展态 势。这是林丽珠立德树人,落地生根的成果。
科普宣传 笔耕不辍
除了线下看诊,林丽珠还热心科普宣传,以公众号、直播、慕课等形 式向百姓传递中医智慧,分享肿瘤防治经验。
林丽珠现经营着两个微信公众号——“林丽珠劳模创新工作室”和“林 丽珠话肿瘤”,共发表了超过 2000 篇推文,目前已超过 2 万名订阅读者。微 信公众号“林丽珠劳模创新工作室”初创于2015年,创立初心是优化患者 就诊体验;由于门诊时间紧张,有些问题在短短的看诊时间内来不及为患 者详细讲解,患者关注公众号后可以自行查询诸如煎药方法、服药期间注 意事项等问题的答案,方便多了。后来的推广内容越来越丰富,这个公众 号就逐渐成为以传播健康知识、解答患者疑惑为中心内容的科普宣传平台。 2021年,为更好地服务社会大众,林丽珠教授团队又创立了新的微信公众 号“林丽珠话肿瘤”,旨在为广大患者及家属提供肿瘤科普、食疗养生、康复护理、出诊变更通知等资讯。2024 年,“林丽珠劳模创新工作室”微信公 众号被评为“广东省健康科普大赛优秀账号”。
在统筹两个公众号运营的同时,林丽珠作为广东省总工会兼职副主席, 经常到省内各工会进行健康科普、传播健康理念,并编写了“健康中国 · 中医药防治肿瘤丛书”,对 12 种常见肿瘤从“医师”“厨师”和“禅师”三个 方面进行了解读和指导诊疗。她认为,作为中医人,要发挥中医“治未病” 的理念,提前预防疾病和发现疾病,以期提高全国人民的健康水平。搭建 科普宣传平台,既提高了人文关怀的水平,造福了患者,也加强了科室的 软实力建设,专业水平与诊疗特色都得到了提高。
胸怀天下 走出国门
如今,“中医热”在全球蔓延,越来越多的外国专家学者对中医药产生 兴趣。“中医药发展迎来最好的时机,”林丽珠表示,“文化自信,体现在我 的专业里,就是对中医药的自信,真正将中医药利用好,继承好,发展好, 我们责无旁贷。”林丽珠认为,更多、更密切的国际往来与合作,将推动中 医药登上世界医学的中心舞台。
作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癌症姑息治疗研究专业委员会的首届会 长,林丽珠一直代表行业,不遗余力参与对外交流合作。2014年11月, 她登上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讲台,就“中医肿瘤临床试验 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进行主题发言,受到全球医疗界的广泛重视。 2018年11月17日,第十五届世界中医药大会暨“一带一路”中医药文化 周在意大利罗马开幕,林丽珠担任中医治疗癌症专场学术大会主席,发出 中国声音。
近年来,林丽珠奔赴南非、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和 地区,向同行推广宣传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优势和特点。在澳大利亚阿德莱 德大学,她与分子生物学专家 David Adelson 教授共同探讨用大数据研究 中医药抗肿瘤的机制。她还与罗格斯大学、西悉尼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 多所大学建立长期交流合作,邀请国内外专家到本学科进行学术交流,培 养学科优秀人才,提升学科学术水平,扩大学科影响力。林丽珠希望通过与世界各国学术机构合作、研究、交流,探索中医机理,以提升中医药的地位:“从民间转向官方,高层次的研究更能提升中医药的水平和民众对它的认可度。”
▲ 林丽珠教授赴印尼讲学
中医药逐步进入世界医学舞台,不少国外院校和医疗机构欲与国内中医药大学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工作。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林丽珠每 次外出进行学术交流时都会与当地教授交流,筹谋着送学生出国深造。近 年来,林丽珠已经派出多名优秀青年医师、博士生分别赴美国哈佛医学院、 美国艾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美国罗格斯大学、德国波恩大学、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西悉尼大学等留学交流。
林丽珠教授的职业生涯,是“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 坚持,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韧性,是“胸藏文墨怀 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度,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柔 情。“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 可信也”,林丽珠教授专攻术业,常怀悲悯,用病床前的关怀备至,处方笺 上的深思熟虑,夜以继日地守护着人民的生命健康。或许那一年偶入医门的她并不知道怎样做一个好医生。但38年砥砺前行,她已对“大医精诚” 四个字做出了完美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