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简介
陈宏珪,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58年考入广州中医学院,毕 业后分配到本校附属医院工作;1985年任附属医院院长,1987年至1989 年任中法合办的中法心血管病学术交流会广州地区中方执行主席,1992 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中医心病学术交流会上担任技术委员会委员、大会 执行主席;现任中国中医药学会临床药物评价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中 医药学会眩晕专业委员会委员。陈教授从事心脑血管病的临床工作,有 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编写《实用中医临床基 本技能》等7部专著,先后获地厅级科研成果奖及教学成果奖6项。
机缘巧合 缘定中医
1956年,在高中二年级的年终考试前,陈宏珪突然得了急性扁桃体炎, 发起了高烧。当时,他住在湖北省武汉市城区,家里贫穷,母亲给了他两 块钱,叫他去第二人民医院。他用两块钱挂了号,医生看诊后给他开了一 支青霉素。但是因为他总共只有两块钱,除去挂号费,剩下的钱都不够打 一次针。回家后,陈宏珪跟母亲说了相关情况,母亲说他们负担不了,就 给了他两毛钱,让他到街口的中药房买一支冰硼散。陈宏珪回忆道:“冰硼 散要多少钱呢?8 分钱!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八毛钱。”服药后,他很快就退 了烧,顺利地参加了年终考试。8分钱的冰硼散使陈宏珪初窥中医的神奇药 理,“从此,我在心中种下了学习中医的种子”。 1958年,报纸上刊登了一则重大消息,将中医的发展带上了光明的道 路,同时也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当时,大部分年轻人都很关注时事,但陈宏珪订不起报纸,所以他每 天到家附近的墙报上看消息。1958年10月11日的报纸上刊登了毛泽东主席 对卫生部党组《关于组织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总结报告》的批示,毛主席 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卫生 部开始重视中医,原卫生部部长及副部长因“蔑视中医,消灭中医”而被 撤职了。当时的大环境促使同年参加高考的他把第一志愿填成了中医学院。
求学伊始 踏实前行
当时全国的中医高等学府是北京、上海、成都、广州的四大所(新中 国首批 4 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因为陈宏珪的父亲曾经在广州工作过一段时 间,而广州也是南方的门户之一,吸引了很多年轻人过来发展,所以他选 择了广州中医学院(现广州中医药大学)。
他是第一批被广州中医学院录取的,收到录取通知书的第二天,陈宏珪就来上学了。当时广州中医学院位于广州郊区,周围都是农田,阡陌交通, 时常有农民牵着牛从学校里面穿行而过,从南门走出去。学校的集体户口也 要穿越田野走到新市去办理。当时的运动场更是连一个标准的400米跑道都 不完整,缺失的一部分恰好是附近农民的耕作田地。后来,学校经过与附近 生产队进行沟通和协商,买下了那块地,最终完成了运动场的修建。
▲ 陈宏珪教授年轻时师从众多名中医,前排座位:刘赤选,后排左起:陈宏珪、刘亦选、黄耀燊、李任先、李仲守、罗元恺、钟耀奎
到了广州,最令初来乍到的陈宏珪——一个讲武汉话的武汉人苦恼的 是语言问题。学校里的大部分老师是广东省内各地区的名医,临床医术很 高明,但上课教学使用的是广州本地方言。令陈宏珪记忆深刻的一个老师叫马元群,他能将《伤寒论》倒背如流。在给学生们讲授《伤寒论》的时 候,马老师在讲台上面侃侃而谈,讲得滔滔不绝,他在下面听得云山雾 罩。为了尽快适应老师的讲课方式,陈宏珪开始听每天早上七点的电台广 播,跟着广播学习广州话,大约坚持了两年,卓有成效。大学二年级,学 校安排了教学实习,传染病科和外科手术实习到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内 科、妇科和儿科实习就去广东省中医院,那时候他基本能听懂老师们讲的 话了。
当时的教学设备很有限,很多显微镜下的图片印制不出来,只能靠老 师在黑板上画彩色图。大约是在陈宏珪大学三年级的时候,西医基础教研 室的陶志强老师负责其所在班级的生理学教学。为了不占用学生们的上课 时间,陶老师经常凌晨3点钟就到达教室,去画图。他深深地感受到了老师 们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老师的言传身教,无疑给予了同样处在 充满挑战环境中包括陈宏珪在内的学生们动力和指引,让学生们能够坚定 不移地投身传承和创新我国的中医药事业中。
变迁更迭 见证医院的成长
大学毕业了,到了填写志愿的时候,陈宏珪只写了四个简单却充满决 心的字:服从分配。随后,他便安心地回到了宿舍,等待着命运的安排。 分配名单上共有20位同学,其中有5位同学被分配到了广东省中医院,而 剩下的15位,包括他在内,留在了大学和附属医院。
60余年行医生涯,路程漫漫,陈宏珪见证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 医院(以下简称广中医一院)从一个茅草屋发展成为现代化大医院的过程。
陈宏珪刚来广中医一院的时候,三元里大街还是很窄的一块地方。街口那儿有一个公共厕所,学校就在公厕的旁边搭了一个茅草屋,做成很简陋的诊室。老中医们采取的都是医教研一体化模式,既在校内教学,也会在这里出诊。诊室虽然很小,但从看病、抓药到熬药,从诊病到治疗,整个流程基本完备。
▲ 陈宏珪教授与心血管科团队(左起:吴辉、李文晞、黄衍寿、丁有钦、吴伟、陈宏珪、李荣、陈宇鹏、王嵩)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诊室的规模也逐渐扩大,小茅屋就变成了平房—— 广中医一院的真正雏形出现了。平房的位置大约在医院现在的药房旁边,即医院现在的进修生宿舍楼处。平房里面没有检验科、西药房等,实行的是 纯中医诊疗模式,药房仍可以熬药和熬膏。“当时医院有一个膏药叫‘摩腰 膏’,对有肾虚腰痛证、表现有勃起功能障碍的患者疗效很好,但因为含有 重金属铅,渐渐停产了。”后来,平房变成了一栋三层的楼房,一层是药房、急诊室、挂号窗口等,二、三层是病房,检验科是一个房间,可以做 三大常规检查。陈宏珪所属的心血管科最初设科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心血管科只是在药房前面摆放一张方桌,欧明教授带领3个人(包括陈宏 珪)坐诊,诊疗器材只有一个听诊器、一个血压计和一个从省中医院调过来 的心电图机。
回顾医院的发展历程,医院从一个小茅草屋发展为由一栋栋大厦组成 的综合院区,学科建设从内科、儿科不分科到现在逐渐细分为专业化三级、四级学科,60年的迅速发展得益于国家对中医药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使 中医免于消亡,取得了历史性飞跃,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广中医一院发 展还得益于历代成员的努力奋进。他们不仅致力于提升自身的医术水平, 还不断改进医院的诊疗服务质量,使得医院能够在医学领域取得更好的成 绩,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医道精诚 仁心济世
(一)
今天的广东韶关乐昌九峰山是广东著名的世外桃源,阳春三月,桃李争艳,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九峰山属于贫困地区。1968年,九峰山办 了一个短期卫生员培训班,一年制,前去支教的有10多名老师,当中也 包括陈宏珪。当地的部队医院派了4个人来参加学习,开国元帅罗荣桓的 女儿也在其中。
九峰山海拔1700多米,九月份在山上都要盖棉被,气候比较恶劣,空 气质量也不及平原地区,草木生长相对稀疏。在这种环境下举办培训班的 目的是培养当地医生,需要他们在缺医少药的环境下依靠针灸疗法和当地 的药草资源实现治愈疾病的目的。
有一天,培训班来了一个患者,是一个小孩,在做X线检查时突发昏 迷,心跳、呼吸停止。陈宏珪马上为他进行了心肺复苏抢救,师生轮流做了 大约7个小时的心肺复苏,过程中患者虽然有心跳了但仍未恢复自主呼吸。 陈宏珪向家属解释了患者的病情,告知患者只能靠医生进行口对口的人工呼 吸来维持,家属放弃了抢救,最终患者没有抢救回来。由于条件有限,陈宏 珪和其他医生没有办法明确诊断出患者的原发病,结合当时的物质条件和大 环境,考虑患者患传染病的可能性大,但所有人都没有因为传染病而退缩, 仍坚持为患者进行标准的口对口人工呼吸,也没有为此而后悔。
(二)
1980年左右,海南岛部队军垦军事基地开设西学中班级,需要中医医 师前往教学,广东省派了5名中医医师,有年长(如李皓平)的医生,也有年轻的医生,有内科的,也有骨科的。当时,学校派了陈宏珪和另外两 人作为代表,去执行教学任务,任务完成后,三人在海口乘坐“红星五号” 轮船返回广州。
当“红星五号”轮船行驶在公海上时,波浪滚滚,船体颠簸,陈宏珪 在晕晕乎乎之际听见一阵呼喊——“有人跳海了”,他马上开始在四周海面上查找。大海茫茫一片,浪花迭起,他看到远处有一人在水面上挣扎。
船长得知有人落水后,立刻操船掉头,快速将船开到落水者的身边。 确认滞船后,几个年轻的船员跳下海面,一起把女孩拉上救生船,送到了 上层的甲板上进行急救。当时的陈宏珪是一个年轻的医生,满怀一腔热血, 参加抢救。起初工作人员拦住了他,他明确表示了自己的医生身份后,工 作人员便同意了。陈宏珪飞快地跑到落水者的身边,看见那些抢救人员正 用着不规范的方法给落水者排掉胃内和肺内的水。
有了九峰山的经验后,陈宏珪便自信地给落水者做了标准的心肺复苏, 随后落水者逐渐恢复了心跳和自主呼吸。在整个抢救过程中,他未发觉自 己身处摇摆颠簸的轮船上,丝毫没有分散注意力,也未曾觉得晕船甚至呕 吐。待抢救结束,他看见船员把落水者送到船员休息舱,才突然觉得头晕 得厉害,旁边的船员赶忙帮他拍背。由此,陈宏珪便知道了拍背有一定的 缓解呕吐作用。后来,他回到船舱,看见其他代表正酣然大睡,并不知晓 整个抢救的过程。回到广州后,“红星五号”的船发出了一封正式的公函, 公函中指出,在救助那位落水者的过程中,陈宏珪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至 此,学校和其余代表才得知了海上的这一事件。
作为医生,在院外的紧急情况下,独立成功抢救了一名患者,陈宏珪 感慨“这次经历给我带来的成就感是值得珍藏一生的勋章”。
(三)
1990 年,陈宏珪受一个机构——“神州”的邀约前往荷兰首都阿姆斯 特丹教学并坐诊半年。荷兰法规规定陈宏珪等人只能使用中医技术和中药 治疗,所以陈宏珪所在的诊疗机构并没有西药和检验检查所用的仪器。有 一天,一位当地的老人来到陈宏珪所在的诊疗机构,要治疗皮肤病。陈宏 珪接诊了这位老人,查体时,陈宏珪让老人解开衣服,看见了全身密布的 暗红色出血性皮疹,考虑老人是过敏引起的风团。经过半年的中医药治疗, 患者的病情有了显著好转。陈宏珪回国前,最后一次见到老人来复诊时, 陈宏珪问老人觉得半年的治疗效果如何,评估一下病情好转程度,是否满 意。老人激动地告诉陈宏珪,这种疾病困扰他多年,他甚至想过轻生了之, 但现在已经好了60%。陈宏珪给老人开完最后一次中药后,告诉老人,后 期可以利用食疗方法来调养身体,并再次向老人强调了有关生活和饮食的 注意事项等。
陈宏珪始终认为患者的肯定是他行医最重要的动力之一。国外的很大 一部分皮肤病患者都只能依赖激素缓解,而对病情复杂的患者,如合并高 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西医常常束手无策。认识到这一点,陈宏珪 非常庆幸自己走上中医之路,在更多的医学领域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并 且能收获较不错的疗效反馈。
(四)
1969年,陈宏珪去了乐昌县带教。乐昌县地处山区,常有野兽出没, 所以山上有不少的捕兽夹。一个年轻人在走路时不小心被捕兽夹夹伤了大 腿,受伤的部位出现了明显的肿胀并伴有感染。当时,陈宏珪已经学会了 如何应用一些常见中草药来治疗疾病,就让受伤的年轻人去找两种药—— “银花藤”和“杠板归”,银花藤常常出现在农民房屋的周围,采完后把一 部分银花藤和杠板归水煮服汤,一部分加盐捣烂敷在肿胀的大腿上。第二天,再次去看的时候,年轻人 的腿部已经明显消肿了。这个 病例让陈宏珪明白了中草药对 解决某些病痛能够起到重要的 效果,特别是在缺医少药的地 区,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 陈宏珪教授在做学术报告
1976年,陈宏珪在德庆县 参与巡回医疗时还遇到了一件 事和一个人,让他感触深刻。 当时,陈宏珪是负责社会医疗 这部分工作的组长,医院的主 要负责人是一位姓温的副院长。 附属医院的时任书记何志通突然来到德庆县,经过和温副院长的谈话,他 了解到了陈宏珪,选择让陈宏珪参加广东省人民医院办的第五届全国心血管班,通知他准备回广州。这件事让陈宏珪第一次感受到了前辈对自身专 业能力、学习能力的肯定。这份肯定一直激励着陈宏珪刻苦拼搏、追求卓越。陈宏珪拎着包、背着棉被坐上了回广州汽车总站的车,下了汽车后, 离学校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当时广州的交通是不大方便的,只能走路回去。何书记来到车站接陈宏珪,于他而言,何书记既是前辈,也是领导, 但他帮陈宏珪把沉重的行李背回了学校,这个举动让陈宏珪感动不已。陈宏珪体会到了何书记对年轻人平等亲切、鼓励扶持的态度。在后来和自己 的学生相处时,陈宏珪也时常这样提醒自己,而自己的学生都非常有出息, 这让陈宏珪很自豪。
在全国心血管班学习归来,陈宏珪先后在心血管科开展床边心电监护、 右心导管监测以抢救病人,开创超声心动图检查等新技术,推动医院心血管科进一步发展。
教育与传承 任重道远
“对中医院校而言,中医学院的附属医院要以中医为重、西医为用,中 西医结合,突出中医在诊疗过程的特色,适当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适应现 代社会的需求,合理使用检验检查技术协助诊疗,但不可过于依赖西药。” 陈宏珪指出,西医在病因病机学上给中医提供了细致微观的角度,在临床 诊疗中有不错的参考作用,但中医在临床上使用中药汤剂、中成药治疗, 疗效亦非常好,中医师要对此有信心。
对中医师而言,“大医精诚”是需要遵守一生的行医原则,也是最崇高 的理想。“精”为医术精湛,“诚”为品德高尚,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 师,二者缺一不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国家曾经经历了极为艰难 的时期,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物资匮乏,经济基础薄弱。对陈宏珪这 一代来说,那个时代的挑战和困境无疑是对他们精神和意志的极大考验和 磨炼。20世纪60年代,陈宏珪在湛江市廉江县工作过一年。在这一年的时 间里,他亲历了农民的艰苦、粮食的绝对匮乏,饥饿是人民的常态。陈宏珪清楚意识到我国还有很多艰难困苦的人民。在后来的行医过程中,陈宏 珪一直告诫自己,要不断努力精进自己的医术,解决人民的困难,实现自 己的人生价值。 现在院校培养的中医师,本科学制是五年,陈宏珪觉得五年的理论学 习时间是足够的。学生在本科期间应着重于把理论知识打扎实,而后在临 床中不断将理论和临床进行整合,总结经验,这才是最根本的学习方式。 中西医结合包括治疗过程的结合和分析诊断过程的结合。分析诊断过程的 结合需要医者拥有扎实的中西医理论基础,在临床中不断探讨二者的病因、 病机等方面的异同之处。在现代化的大环境下,中西医结合无疑是最符合 国家发展需要的方向,不仅符合现代人民生活环境的需求,亦是中医在国 际传播发扬的需要。
陈宏珪认为医学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研究中医特色的课题对深入 理解和学习中医有一定的益处,也是中医现代化必走之路。比如用开关散 给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喷鼻,可以开窍醒神,但是昏迷的病因不论在中医 角度还是西医角度都有很多种,医生不深入探讨研究很难清晰掌握这个药 的用法。中医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中医从业人员要努力发掘、加以发展、 不断提升精华部分,亦要有勇气摒弃糟粕,在肯定中发展,在否定中创新。
“学习中医需要具备静心、深入的品质,特别是年轻人,要珍惜时光, 刻苦奋斗,耐得住性子,沉得住气,艰难困苦,自然玉汝以成。”陈宏珪语 重心长地说。
正逢广中医一院60岁生日,陈宏珪衷心希望医院敢超先进、弘扬正气、 适应社会、精益求精,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