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60周年庆

陈志雄 | 岭南血证诊治的传承之路

人物简介

陈志雄,1957年8月生,广东化州人。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 导师。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学科带头人,享 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广东省名中医。国家第一批中医优秀人才,国家 “千百十人才工程”培养对象。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血瘀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 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中老年保健专业委员会全国专家委员会副 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热爱传统文化 立志从医

陈志雄出生于广东化州岭南书香世家,自幼便受到崇德好学的岭南粤 西文化熏陶。他勤奋好学、天资聪颖,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对读书和书法 尤为热爱,常常手不释卷,笔耕不辍。1966年,尚在初小就读的陈志雄应 化州县教育局之邀到化州街写字,从幼便与中国传统文化结下深厚的缘分, 这也为他日后踏上中医道路、深入探索并传承岭南中医文化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

1977年,高考恢复后,深受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陈志雄, 亲身经历和目睹了中医药在医疗保健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遂立志投身中医 药事业。他以第一志愿考取了广州中医学院(现广州中医药大学)77级医 疗系本科医疗专业。学习期间,他潜心钻研岐黄之术,研读经典,扎根临 床。得益于自幼对岭南传统文化的钻研,他在学习中表现出独特的见解和 深刻的领悟。1982年12月,陈志雄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校从事医疗工 作,正式开启了他的中医职业生涯。

师从名家 传承创新 拓展血证诊治之路

1986年 9月,陈志雄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岭南血证名家丘和明教授的研 究生,主修血证的中医药研究。当时,丘和明教授带领内科血证组团队主 持全国中医血证协作研究。陈志雄跟随丘和明教授,重点开展对紫斑、衄血、咳血、咯血、吐血、便血、尿血等各种血证的防治研究。他刻苦钻研, 广泛阅读古今医书,结合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其未来在中医 血证领域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中医基础。1989年7月,陈志雄研究生毕业 后继续留校,任职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从事医、学、研 及医院管理工作。

1993年,陈志雄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二内科副主任,协助 丘和明教授开展岭南血证的研究,并在血证领域不断创新,逐渐成为岭南 中医血证领域的领军人物。1996年,陈志雄升任副院长,在担任管理职务 的同时,他仍不忘初心,依旧保持对血证研究的专注,不断跟进国内外最 新的医学动态,积极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他积 极探索临床的治疗方法,参与研发有效的药物,主导或参与开发了多种具 有岭南特色的中成药制剂,如清毒片、养正片等,获得国家科学技术研究 成果奖励。

研究实践中,作为血证协作组的骨干,陈志雄带领血证内科团队,在 教学、科研和临床中不断取 得新突破。他通过编写多种 著作,将丘和明教授的学术 思想系统化、理论化,成为 中医血证界公认的学界泰斗。 1998年,陈志雄荣获“全 国中西医结合优秀中青年科 技工作者”称号,次年入选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 二层次人选”,为国家级培养人才。


▲ 每周三陈志雄教授在血液科查房

陈志雄教授由于出色的工作表现得到上级领导的充分认可,2000年被委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祈福医 院院长,协助学校进一步开疆拓土,发展中医中药,2001年获国务院政府 特殊津贴。2003年,祈福医院逐步走上正轨,陈志雄受命赴任广州市中医 医院院长、党委书记、广州市中医研究所所长,继续为岭南中医发展开疆 拓土。同年考取国家首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培养对象”,并获 “国家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称号。陈教授在市中医院的工作受到上级部门的 充分认可,2007 年被广州市人民政府评定为“广州市市管专家”,同年 9 月 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全国中医医院优秀院长”称号。

2008年11月,陈志雄教授被委任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院 长。多年来,他为广州乃至岭南中医药事业不断奔走,始终坚持研读中医 经典,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2012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名 中医”称号,同时成为广东省中医师承项目的指导老师。

在血证系列疾病的科学研究中,陈教授对各种血液病如缺铁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骨髓瘤等,强调在中医基本理 论指导下,探索中医诊治的理法方药,发挥中医优势,发掘岭南血证特点, 形成初步思路。陈志雄教授真正做到了克己求训,教书育人,为岭南中医 药事业、岭南中医血证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总结“悬壶三道” 传授诊治经验

在广州中医药大学这座百年中医药学府的熏陶下,作为第一临床医学 院的一分子,陈志雄教授肩负着教书育人、培养医学人才的使命,多年来 秉承“教学相长”的理念,以身作则,不敢懈怠,培养出一批批为国家、 为岭南地区血液病领域做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多年来,陈教授以学者的姿 态,恪守为师表范的职责,辛勤躬耕,完成了医学教育的重任。

从医40余载,陈志雄教授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诊治许多 西医束手无策的疑难杂症。在他看来,仔细辨证、灵活运方,往往就能切 中肯綮,效如桴鼓。常言:“我辈中医,当贯学中西。西医能治的我们也应 善于运用;西医不能治的,我们更应找到有效的中医方法。”这种自信与开 阔的学术态度,不仅影响了他的诊疗风格,也深刻影响了他所培养的学生。

陈志雄教授不仅重视医术的传承,还以“仁医者,先修德”的理念为 核心教育学生。他推崇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常常引用其中的箴言告诫学 生要谨守初心:“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 之苦;省病诊疾,至意深心;不得炫己毁人,谋取财物。”为此,他亲手书 写《大医精诚》,悬挂于血液科入口,时常提醒自己和学生“为医者当谨守 初心,谨守大医精诚”。


▲ 2023 年,陈志雄教授书写《大医精诚》全文赠予血液科(现挂于血液科入口)

在教导学生时,陈志雄教授常以“悬壶三道”——“求道”“悟道”“证 道”传授其诊治经验与治学理念。道,即路、方向、途径,也指法则、规律,也指学术思想体系、法则、规律与技术方法。

“求道”是陈志雄教授对中医道路追求的深刻概括,意味着对中医理 论、方法和技能的终生探求。首先,学生在中医学习的早期阶段,必须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学校教育是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必须重视对中医理 论的学习和诊断技能的培养,切实掌握方剂学和中医诊断技能。陈教授特 别提到,熟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四大经 典,以及博览其他中医经典论著,是中医人成长的必由之路。

同时,他鼓励学生广泛阅读,除了中医药学,还要涉猎自然科学、人 文科学、现代医学等领域的书籍,提升个人的道德情操、创新意识、科学 精神和人文素养,这些“非智力因素”同样是中医药人才的关键价值因素。 陈志雄教授在强调专业知识的同时,还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在具体的知识学习上,陈志雄教授认为学生要做到对中医知识的深刻 理解与灵活运用。例如,一提到“气”,学生应立即联想到气的概念、生成、功能和特点,以及气的病理状态,并能与血、津液、五脏等相互关系 结合起来;一提到“血证”,应该能够迅速回忆出各类血证的辨证要点及辨 证论治、具体用方;一提到“桂枝汤”,应马上想到方药的组成及君臣佐使 的搭配,乃至在临床上如何根据实际情况;一提到健脾的中药,应立刻能 列举出至少5~10种相关药材;等等。

其次,求道不能仅停留在书本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通过跟师学习, 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他常年跟师丘和明教授,深刻体会到临床实践中 积累经验、厚积薄发的重要性。跟师学习不仅是理论知识的巩固,也是从 书本走向诊疗实践的关键转折点。通过参与诊治患者,陈志雄认为知识只 有在实际应用中才能真正转化为技能。

他在查房带教时,经常提醒学生要将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并在诊治 过程中灵活运用,形成深刻的认知。特别是在面对复杂的病症时,他鼓励学生运用横向对比法,既要从病症表现入手,又要结合多学科的知识来综 合判断和治疗。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将知识逐步 内化为临床判断力。

再次,陈志雄教授还强调同行间的交流与学习。他认为,医学的进步 离不开“百家争鸣”,在与同行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博采众长,丰富自己的 视野和学识。然而,他也告诫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应秉持谦虚谨慎的态度, 不可炫耀自己的成就或贬低他人,更不能随波逐流。交流的形式可以多种 多样,不仅包括国际、全国性的学术平台,也可以是私下二三人围坐探讨问题的“论道”场合,任何形式的交流都有助于学习和提高。


▲ 周三陈志雄教授查房后主持中医疑难病例讨论

此外,陈志雄教授还建议学生注重“回归书本”,即在临床实践的基础 上,带着问题去看书,实现理论的再升华。在诊疗中遇到问题时,正是反 思理论、深化理解的最佳时机。通过带着临床疑问重新研读经典著作、指 南和专业杂志,学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把握,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悟道”指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感悟中医诊治法则与规律,同时培养中医 的临床思维能力,做到学以致用、随机应变,注重培养悟性,通过细心观察 和勤于实践培养出来。首先,“悟性”从实践中来,即感悟。感悟,是通过 实际接触和体验而产生的理解与领会。书本和老师传授的知识属于间接经 验,但每位医者在诊治过程中都会面临新问题和挑战,只有通过亲自实践、 细心体会,才能将书本上的间接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直接经验。在临床中,仔细观察患者的症状、反应,结合理论细心分析,才能从中获得深刻的感悟。

其次,“悟性”从直觉中来,即顿悟。顿悟,是一种突然的领会或理解, 往往不依赖于完整的推理过程,而是通过对已知的深刻领会和对未知的灵 感产生合理的猜测或假设。“顿悟”讲究时机,它并非凭空产生,而是通常伴随着对知识的“痴求”和对未知领域的强烈探索精神。学生们需要敏锐 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坚定的信心,才能抓住顿悟的瞬间,找到疾病的关键症结。

再次,“悟性”从挫折中来,即醒悟。醒悟,是从模糊到清晰、从错 误到正确的过程。陈志雄教授时常提醒学生,任何知识在掌握和运用的过 程中都不可能一步到位,尤其是在中医诊治中,失败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 试错的过程,正是医生不断改进诊治思路、提高疗效的机会。在挫折中醒 悟,及时调整诊治方案,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医理论,同时也磨炼了医 者的意志。

第四,“悟性”从实干中来,即彻悟。彻悟,是对知识的彻底掌握和 完全领会。感悟、顿悟、醒悟,最终都是为了达到彻悟。任何对知识的掌 握浅尝辄止或蜻蜒点水都不能获得真正的“悟性”。只有通过各种努力,把 知识彻底搞懂了,才能培养出实实在在的“悟性”。彻悟不仅要主动、透彻地理解和运用知识,还要能够从中概括总结出一般的诊治规律和诊治思想, 做到触类旁通。

陈教授认为,中医诊治过程中的“悟”,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思考 与实践的过程。以下是他对于如何在诊治过程中“悟”的几点总结:

1.全面了解病情,包括中医和西医。

现代中医应是传统中医与西医的有机结合,西医的部分理论有助于中 医理论的发展,西医的检查、诊断手段如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指标等,可 作为中医“四诊”的延伸,辅助辨病,西医的治疗手段如抗生素、化疗等, 可纳入中医“驱邪”的治疗范畴,辅助中医“扶正”的治疗策略。因此, 充分了解患者的西医诊治经历有助于中医辨证论治,能够更好地确立中医 的理、法、方、药。

2. 完整获取四诊资料,系统分析病因病机。

中医的“四诊”(望、闻、问、切)是辨证论治的核心,因此获取全面的四诊资料至关重要。中医的诊 治必须基于对症状和体征的详细 了解,尤其是色诊和脉诊,不应 被轻视。通过望色、按脉、细心 问诊,结合八纲辨证(阴阳、表 里、寒热、虚实) 、六经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辩证 方法综合运用,医生才能辨清病 症的核心及正邪关系。忽视任何 一个环节都会导致辨证不准确,从而影响诊治效果。


▲ 每周陈志雄教授坚持门诊诊治全国血液病患者

3. 辨证立法,精确论治。

陈教授认为,作为医者,需上观天文,下察地理,中知人事,在诊治 过程中多列举,逐一分析筛选最优法。如脾虚湿盛、肝木乘脾之证,医生 需在脑海中快速回想治疗脾虚、湿阻和平肝的相关方药,比较各方的异同, 判断主证与兼夹证的权重,最终决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此过程需要对药物、 方剂的功能与配伍有深入了解,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出相应调整。

4. 观察疗效,灵活施治。

陈教授时刻提醒自己和学生,要对患者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患者信任 医生,才会前来诊治,患者对疗效的反馈是医生调整诊治思路的重要依据。 要善于灵活分析,敢于及时调整,同时也要谨守辨证论治,有时患者疗效 不明显,或出现一些新的症状,如若四诊资料提示辨证准确,病证仍未变 化,要敢于坚持辨证守方,但切记仔细分析问题所在,究其因何而致,如 药物因素、其他治疗因素和患者调摄因素等。

5. 回顾分析,总结规律,积累经验。

在每个病例结束后,陈教授主张医生应回顾整个诊治过程,总结为何 有效或无效,提炼出其中的规律。通过不断回顾、分析与反思,医生能从中悟出中医诊治的道理,并逐渐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体系。这一过程不仅 有助于个人成长,也能为后来者提供宝贵的经验与指导,真正造福患者。

“证道”是指每个病例需不断通过临床疗效印证理法方药的正确性,通过 总结规律,形成自身学术的思想体系,或著书立说或授之后人,惠及患者。

退而不休 探寻岭南血证之道

2012年12月,陈志雄教授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卸任院长 后,他回到了熟悉的广州中医药大学继续从事医疗和教育事业。卸下繁重 的行政事务后,陈教授得以回归本心,专注于血液科的临床工作,继续勤 勤恳恳地为广大患者服务,同时协助医院和科室对年轻中医医师进行培养。 作为岭南血证领军人物,陈教授继续引领岭南中医血液人,不断探寻岭南 血证的特色诊治之道。


采访:黎耀和
整理、撰写:黎耀和
审阅:陈志雄、古学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