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简介
陈纪藩,1941年4月生,江西玉山人。广东省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 首席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院长,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 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善于挖掘古方药治疗类风 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肌炎/皮 肌炎、干燥综合征、Still病及儿童风湿病等。长期致力于中医教育模式 的改革与实践,在全国倡导将经典医著教学回归临床,开创了中医人 才培养的新模式。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教育部教学成果奖等9 项。出版多部专著,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日合作项目 等共15项,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培养硕士生20名,博士生10名。
艰苦岁月 砥砺前行
陈纪藩最初并未打算学习医学,而是希望攻读工科。当时高校招生分为 理工类、农医类和文史类三类。他的理想学校是哈尔滨工业大学,但因出身 问题,无法报考理想的理工类院校。于是,他转向农医类学校,因为他来自农村,对农业比较熟悉,学习农业挑战不高,因此选择了医学专业。
当时的高考是分派名额的,全国医学院校各专业在江西省招生名额较 少,中山医学院当时在江西没有招生名额,上海第一医学院只招公卫系, 上海第二医学院则招儿科系。只有江西医学院和广州中医学院招医疗系。 由于当时更想外出闯荡,因此陈纪藩来到了广州。
到达广州后,他和另一位江西同学看到学校连校门都没有,看到广州 中医学院筹备委员会的牌子倒在地上,情绪受到很大打击。第二天,他们 便向班主任申请退学。学院领导对此非常重视,给他们做思想工作,告知 学校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说是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在广州、上海、北京 和成都各办一所中医学院。广州中医学院是因此建立的。虽然当时稍显落 后,但未来可期,并且当时学校免收学费和伙食费。由于家庭经济状况, 陈纪藩最终决定留下来。
当时,校园尚未成型,周围都是菜地,种植着苦瓜和各种蔬菜。现在的办事处区域曾是一片稻田,学校仅有一栋教学楼、两栋教工宿舍和两栋 学生宿舍,其中一栋为女生宿舍,另一栋为男生宿舍,现已拆除。初入校 时,他们的住宿安排是低年级住一层,高年级(56、57级)住上面。此外,还有20名海军、20名空军和20名陆军学生,他们均是部队派来的。
1958年,他们大约在7月份入学。起初,伙食还不错,有肉有鱼,然 而到年底,食物减少到一天两餐,后来变成稀饭。到1962年,日子更不好过了。陈纪藩因身材瘦小,曾被书记误认为外来人员:“三元里的小孩怎么 跑这儿来吃饭了?”陈纪藩回应道:“我是您的学生。”
陈纪藩在医学的6年学习中,真正体验到了刻苦求知的精神。他与现代 学生的学习方式截然不同,所有操作都亲自实践,而不仅仅是观看老师示 范。例如,在学习药理时,实验室开放后,先要完成书面考试,写下各种 药物名称及其作用,随后再进行实验。有种考试方式非常严苛,要求在血 管和神经上绑标签,标注出数十个结构,然后填写对应的名称。
起初,一些女同学对解剖尸体感到恐惧,但随着考试的压力,她们逐 渐克服了恐惧,晚上也会主动去看和触摸解剖实验室的尸体,不然无法通 过考试。在学习方剂时,考试的形式是给一包药,要求填写正确的答案,而不是简单记忆药物组成。
▲ 1993 年,广东省名中医颁证仪式
在省中医院实习期间,陈纪藩负责六张病床,所有的抽血和注射都要 自己完成。他在妇科实习时,当时的学习条件非常艰苦,但他深知这些经 历是锻炼自己的重要机会。一个周日,王琦老师在院门口呼叫他,告知他 负责的患者哮喘发作了,需立即处理。当时陈纪藩所管患者的所有诊疗操 作都需要他独自完成,包括抽血和各种穿刺等等。这种严苛的训练让他打 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如何来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纪藩并不太清楚。他 在毕业时填的三个志愿都是江西的,但在班主任未通知的情况下,被留了 下来。据说,这一决定是由党支部讨论后决定的。当时广中医一院仅是三 元里厕所旁的一个小诊室,老中医们在这里为患者看病,刘赤选等老师都 是当时的知名医生。
在担任院长后,他面临着医院建设的关键决策,首先是和班子成员认 真研究制定了医院十年发展规划。然后是需要选择建设住院楼还是门诊楼, 当时的意见不一,他决定召集专家委员会,邀请老专家来商量。然而,专家们的意见同样没有达成一致。最终,陈纪藩选择了先建设住院楼,以固定医院的位置。由于北楼不能拆迁,原计划建27层的楼因为机场被限制为 13层。
▲ 广东省仲景学会成立大会
▲ 全国首届伤寒金匮教学研讨会
在申报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时,陈纪藩带着幻灯片去答辩,共30分钟时 间,他29分钟完成答辩。他凭借扎实的前期实验基础,获得了120万元的 重点项目研究经费。在陈纪藩的领导下,陈光星、刘清平、沈晓燕、黄清 春、叶柳忠、陈宗良等博士研究生在艰苦的条件下,他们不仅需要自购实 验材料,连实验所需的老鼠和水也要自己解决。他们从北京空运大白鼠回 来,刘清平和陈光星等便跑去机场接老鼠回来饲养。实验经常持续到深夜, 科研实践是他们学习的重要环节。
这一过程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他们参与了一个国家级的中日合作项目——研究中成药通痹灵对实验动物肿瘤坏死因子与白介素的影响,得以 使用日本的大型病理实验室。
在确立风湿病研究方向时,陈纪藩曾向多位老教授请教。他询问道:“我们《金匮要略》这门课未来的发展方向应如何确定?”他们说:“你可以从风湿病入手,因为风湿病的百余种病因至今尚不明确,且短期内也难 以找到。”他指出,《金匮要略》专注于杂病,这与他们的研究方向相契合。
虽然病因在短期内难以探明,但陈纪藩明白,免疫系统的疾病非常复 杂,与内分泌、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等领域都关系密切。《金匮要略》中 提到的痹证及狐惑病,正是现代医学明确的免疫系统疾病,能影响全身多个系统。书中强调的“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则是对免疫功能的诠释。 因此,他决定了这一学科以“风湿病”为发展方向。
赓续文脉 推陈出新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南阳考察时所言:“要做好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积极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 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健康服务。”这强调在继承与发扬中医的同时,利用现代科技进行深入研究。
陈纪藩指出,作为一所教学医院,科研至关重要。诸如研究《金匮要 略》时,通过实验,能够清楚地阐释药方的具体作用,例如桂枝芍药之母 汤的疗效。
此外,附属医院的两大核心强项——教学与临床,这是基础。主编的 教材和著作是学科发展的标志,尤其是《伤寒论》《温病学》和《金匮要 略》。目前,林昌松主任正在编撰中医药高级丛书《金匮要略》(人民卫生 出版社),也应关注其临床应用价值。
教学、医疗、科研三者缺一不可,教学医院必须有科研支撑。科研是 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需要有坚实的基础和科研思维与灵感。课题研究始 于第一届研究生的简单实验,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因 此,教学与科研是很重要的,应将科研置于重要位置。
陈纪藩坚定地主张要将《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这些经典 回归到临床实践。他认为,讲授经典课程的老师必须要有足够的临床经验 才能更好地理解经典条文。这也是“经典回归临床”的初心。他与熊曼琪教授、彭胜权教授等人一起,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最终在广中医一院建立 了中医经典病房。他也坚定地主张要将中医经典应用在临床。他举了一个 例子,有位来自泸州的女孩患白塞病,长期依赖激素(强的松每日 2 粒), 担心体重增加,要求中医治疗。他开方甘草泻心汤,患者仅服用2剂,便缓解了口腔和外阴溃疡,后来医生逐渐减少了激素的用量。其中,甘草的剂量较重,用了30克。女孩高兴地返回泸州。
陈纪藩指出,《金匮要略》中的五苓散在他的门诊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 痛风患者。尽管痛风石无法消除,但患者可在治疗后长达一年不发作,这 一效果源于张仲景的临床经验。需要深入研究五苓散的作用机制,探讨其 对尿酸代谢的影响。当前中医在治疗痛风时,降尿酸的效果并不理想,但可以有效防止发作。二藤通痹合剂对许多患者也显现出良好效果,然而其作用机制仍需用现代方法进行研究。
▲ 2007 年,陈纪藩教授主持党组织生活
他进一步阐述,《金匮要略》中的诸多方剂值得深入思考。例如,第一 篇中的“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元真”指的是什么?是否与现代的免疫 功能有关?值得深入研究。
陈纪藩还在继续研读相关书籍。他反驳了中医已经到达极限的说法, 指出如果停滞不前,中医将日渐衰落。他认为,中医的整体观与西医并无 二致,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相互关联,正是体现了整体思维。
大医精诚 心系患者
陈纪藩强调,作为医生,最关键的是要有良心和爱心。无论医术多么 高超,如果缺乏对患者的关怀和责任感,本事再大也没有用。他指出,现 在患者都是弱势群体,面对高昂的医疗费用,尤其在风湿病领域,医生应 尽量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医生悬壶济世,爱护患者的初心不能动摇,医 德红线不能踩。
他回忆起1964年与罗元恺教授到新丰县马头公社下乡的经历。一个七 八岁的男孩赤身被抬来,腹痛腹胀无大便,外科主任怀疑是蛔虫性肠梗阻。 罗教授指导使用《金匮要略》中的乌梅丸。服药后,男孩顺利排出大量蛔 虫,恢复了健康。这一典型案例展现了中医方剂在临床中的应用。
此外,他还提到一位患有干燥综合征的患者。患者曾被告知生孩子有 一定的风险,但患者还是怀了双胞胎。在中药的调理下,患者顺利生下孩 子,至今母子平安,并感激地送来一面锦旗。
不忘初心 匠心传承
陈纪藩指出,从医学院学生成长为真正的医生,往往需要长期的临床 的磨炼。理解患者并不简单,需要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包括对中医和西医基础的全面掌握。特别是对患者预后的判断和抢救技术方面,这些基础尤为重要。
▲ 2023 年 5 月,陈纪藩教授查房
陈纪藩建议正在学习中医的年轻人,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积累。缺乏坚实的基础,综合分析能力无法提升,也无法成为优秀的医生。 学习过程需要付出努力,而目前医学院的技能培训应进一步加强,强调实 践的重要性。他回忆起自己的培训经历,提到第一次进行肾囊封闭和十二 指肠引流等操作时的困难,强调熟练掌握基础技能的重要性。
此外,中医不能排斥西医,特别是在解剖、病理、生理、诊断等知识方面。若缺乏这方面的理解,可能会导致对患者病情的估计失误。免疫学在风湿病研究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它的发展与各种疾病密切相关,对风湿 病的理解和治疗需要结合免疫学的进展。随着对免疫学的深入研究,越来 越多的疾病与免疫机制密切相关,免疫的几个功能如免疫防御、免疫监控、 免疫自稳等与中医所提的“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相呼应。综合的医学知 识正是中医传承与发展的关键所在。
陈纪藩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仍保持一个习惯:在看病时总会从头到尾仔细地观察患者,了解患者的整体状况。譬如在看诊时,有些医生观察不 仔细,只观察了患者前侧,忽视了后侧,而实际上患者背后全是皮疹,因 此全身检查至关重要。
总的来说,中医院的迅速发展得益于三个方面:一是救死扶伤,二是 教书育人,三是科学研究,三者相辅相成。作为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必须严格体现这三个功能,确保教学与医疗的双重责任得以履行。教学包括 教材编写和课堂授课,例如《金匮要略》(1984 年)和《温病学》(1989 年)早已进入临床实践,但在专科技术方面的科研方向仍需进一步明确。
陈纪藩回忆,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罗老(罗元恺教授)和黄老(黄耀燊教授)。黄老治学严谨,他对杂病领域研究较为高深。罗老同样治学严 谨,在《金匮要略》上有着相当深厚的造诣。这两位老人家的医德和医术堪称一流。陈纪藩要求学生,首先要有医德。没有医德,再高超的医术也无济于事。
在广中医一院60岁生日之际,陈纪藩寄语医院:救死扶伤,治病救人, 教书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