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简介
邱宝珊,广东省名中医、教授、主任医师、学术带头人、硕士生导师、 杏林人才传承导师、广东省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1984年毕业于 广州中医学院(现广州中医药大学),后留校从事中医耳鼻咽喉科医疗、 教学和科研工作40余年。师从著名中医耳鼻咽喉学家王士贞教授,擅 长防治鼻咽癌、鼻窦炎、扁桃体疾病、咽喉嗓音疾病及耳鸣耳聋等疑难 病症。主持10余项科研课题,获2项中医药相关国家发明专利,已投产 并在院内广泛使用。主持研发“芪菊袋泡茶”“鼻炎通窍膏”“利咽开音 膏”,深受患者好评。主编《耳鼻咽喉急症诊疗精要》和《鼻病中医特 色治法》,参编论著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作为世界中医药联 合会耳鼻咽喉口腔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专业 委员会、嗓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她每年在学术年会上授课,推动 学术交流与研究。
惜取少年时:医心初萌,勤学不倦
邱宝珊,1962年生,广东揭阳人。 自幼在潮汕地区长大,当地人善采药 草、善用药草。童年时,她曾因扁桃 体发炎高烧,母亲便采摘白花蛇舌草、 金银花等药草煎煮,她得以迅速退热 痊愈。病愈后,邱母例行潮汕人惯例, 煮上一碗甜糯清爽的“姜薯”作为奖 励品,既养阴清热,又让孩子乖乖喝 药。潮汕的中草药文化与乡里耆老对 中医的推崇,让邱宝珊自小对中医充 满兴趣,并立志学医。最终,她以优 异成绩考入广州中医学院,成为家乡后辈学子的榜样。
▲ 读大学期间,邱宝珊在大学操场的留影
大学期间,邱宝珊勤奋刻苦,为了深入理解《伤寒论》,她反复阅读 数十遍,打下扎实基础。学习中,她善于利用琐碎时间,将知识点记录在 小卡片上,排队或傍晚散步时随时复习。校内每周六都在大操场放映电影, 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邱宝珊却愿意将时间投入到学习中,所以同学们 很少有机会和她一起看一场电影。当时,停电是常事,但邱宝珊从不因停电中断学习。她总有准备——点燃蜡烛,继续攻读。那光亮,不仅是烛光, 更是她追求学术与未来的坚定信念。
在这样的专注和坚持中,专业知识得到巩固,职业道德得以养成,这 些为她日后成为一方名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邱宝珊当时还兼任学院主 办的学生文学刊物《百草园》编辑,每期《百草园》出版,十分受同学们 的欢迎,还传播到广州其他高校,颇具影响力。
实习期间,邱宝珊在家乡跟着潮汕名医出诊,骑自行车穿行在城市和 乡村的大街小巷中,为有需要的人家上门诊疗。半年间,见证了中医为众 人带来安康,她更笃定了深入研习中医的决心。
此事要躬行:深耕杏林,传承创新
1984年,邱宝珊以优异成绩进入广中医一院耳鼻喉科,师从王德鉴、 王士贞等中医耳鼻喉科学的开拓者。老一辈的高洁和学识深深影响了年轻 的邱宝珊。
中医耳鼻喉科学是一门古老而新兴的学科,早在2000多年前殷墟甲骨 文时期就记载了“疾耳”“疾言”等耳鼻喉科疾病,唐代设立了耳目口齿 科,宋代有口齿兼咽喉科,金元时代有口齿科和咽喉科,清代有喉科。然 而这些“科”却不是学科,而耳鼻喉科临床工作的开展又迫切需要中医理 论的指导,随着第一批全国中医高等院校的成立,中医耳鼻喉科终于成为 一个独立的学科!
耳鼻喉科教研室主任王德鉴教授是该学科的奠基人之一。邱宝珊毕业 后加入教研室,自此紧紧追随王教授的步伐,与前辈们共同编写教材,她 视此为珍贵的学习和提升的机会。邱宝珊感慨道:“那时,我几乎每天晚饭 后都会步行回到教研室或者图书馆,把老师们白天编写的书稿用楷书誊清, 并准备发给出版社。有时在图书馆翻阅古籍文献资料,将与学科相关的古文句段用小卡片一一抄录下来,作为编写教材的参考。”
受王德鉴教授的影响,邱宝珊继承其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中西 医结合的医学观,并付诸实践。她到西医院进修手术技能,并深耕鼻咽癌 的中医研究,临床与科研并行。1991年,邱宝珊与王德鉴教授带领的科研 团队一同完成国家中医药管局课题——《鼻咽癌中医辨证分型与病理组织分 型关系》。
完成这个在当时极具前瞻性的课题,需要解决若干技术难题。为此, 邱宝珊每周往返于广中医一院与中山大学肿瘤医院之间,取病理标本,向 广中医病理教研室、电镜室老师取经学习,在显微镜下对鼻咽癌标本进行 观察研究,每天如此,经久不辍。邱宝珊在观察中发现:不同中医证型患 者的癌细胞周围表现存在特异性,其超微结构也有不同的表现。这一发现, 成为鼻咽癌中医证型与超微结构研究中的创新突破!
随后,她又到华西医科大学电镜研究室,学习完善课题的特殊统计方 法。功夫不负有心人,历经四年,在一步一个脚印的探索和前进中,她最 终圆满完成了这个课题。她撰写的《鼻咽癌中医辨证分型与细胞超微结构 关系研究》,在第二届世界传统医学大会上获得优秀论文一等奖,同时该项 研究获得广东省科委优秀学术论文奖。
邱宝珊跟随王德鉴、王士贞教授开展了中医药防治鼻咽癌的临床研究。 1990年代初期,她与王士贞教授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短期参观学习, 她们克服了水土不服等困难,每日伴着朝阳出发,披星戴月而归。短暂的参观学习,使她对鼻咽癌的病理特征和西医治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打开 了中医辨证施治思路。
经大量临床实践后,2008年邱宝珊到广州军区总医院肿瘤放射中心短 期进修,并开展中医药防治鼻咽癌放疗反应课题的合作。期间,邱宝珊深 入观察鼻咽癌患者放疗过程及放疗后各阶段出现的不同症状、体征,抓住 每一个细节,把握鼻咽癌后遗症的症候特点,总结规律,更好地为不同治疗阶段的鼻咽癌患者辨证施治、遣方开药。
直至今日,在她的门诊还有许多相守三四十年的鼻咽癌放化疗后遗症 患者来找她继续调理。这些成功的抗癌英雄无一例外地都得益于中医药治 疗,进而切实提高了生命质量。昔日的病人,都已经把邱宝珊当作了自己 的朋友,有的患者病情稳定多年后,还特地从外地来到广州,只为见邱医生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 邱宝珊(左一)、王德鉴(左二)、欧阳惠卿(中间)、王士贞(右二)参加广中医一院建院 40 周年庆典之合影
邱宝珊在嗓音医学领域也拥有独到且深厚的造诣。2009年前后,中国 嗓音医学刚刚起步,邱宝珊在中西医学术交流会上,聆听了中医同仁关于 嗓音治疗方面的学术报告,领略到嗓音训练在言语治疗中的独特魅力。此 后,她开始深入学习和摸索,通过在全国各地的实践与交流,结合中西文 化的融汇,查阅大量中医典籍及古方经验录,创造性地提出了运用针灸、 中药、嗓音训练等中医综合疗法防治嗓音疾病的理念。
在辨证论治与个体化治疗嗓音疾病的过程中,她开展了一系列实践研究,成功地通过保守治疗解决了多种发声障碍疑难病症,如肌紧张性发声 障碍、甲状腺术后或喉肿瘤术后声带麻痹、声带小结、声带息肉等发声障 碍,有效缓解了教师等职业用嗓群体长期遭受嗓音病的困扰。
针对职业用嗓及术后嗓音功能障碍的患者,邱宝珊创制了“利咽开音 膏”,大大的减轻了患者的临床不适,促进嗓音功能的康复,帮助许多患者避 免了二次手术的痛苦。她还将多年积累的经验通过学术会议、年轻医师进 修学习等形式进行传授,并通过义诊和公益宣传将知识无私地分享给大众。
邱宝珊的努力极大推动了中医耳鼻喉科学在嗓音医学领域的发展与应 用,获得了全国耳鼻咽喉业内同仁的高度认可,在业界威望甚隆。
润物细无声:传道授业,继往开来
邱宝珊教授深信,中医药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传承。2003年,她正式 拜入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王士贞教授门 下,成为其学术经验继承人。师从王教授的三年中,她通过更深入地研读 古典医著、参加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讲座、跟诊学习,进一步夯实了中 医基础。
作为王士贞教授的弟子,她每周两次随师侍诊查房,书写医案和心得, 每一份案例都由导师详细批改和做出按语。王教授严谨的治学精神、精湛 的医术以及高尚的医德医风,深深影响了邱宝珊。在名师的言传身教下, 她的临床经验日益丰富,技术逐渐精湛,最终成为名医。
王士贞全国名中医工作室成立,邱宝珊作为工作室负责人亲力亲为, 积极组织弟子们总结王老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她亲自主编出版了两本 专著,系统整理王士贞教授的临床医案和学术经验,使工作室顺利通过国 家验收。
邱宝珊教授十分重视年轻一代中医人才的培养,通过言传身教,帮助他们树立中医文化自信,提升理论水平。她对教学工作充满了热爱,每年 都承担不同年级、不同班种以及境外学生的教学工作。她曾被校国际学院 派往中国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担任《中医耳鼻喉科学》的主讲教师。
此外,她还是《中医临床口腔科学》《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口齿科学》 《岭南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教材的副主编。通过教材编写和丰富的临床经 验,她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深受学生欢迎。课余时间,她喜欢带领学生 参与社会实践和义诊活动,并与他们探讨工作和分享生活上的感悟。她认 为这很有意义,“教”与“学”永远是相辅相成、相互成就的。
自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以来,邱宝珊共培养了30名硕士研究生,并 协助指导了10余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她通过《中 医耳鼻喉科学》理论与临床实践教学,为广东省乃至全国输送了大批中医 耳鼻喉科人才。她与教研室老师们一起撰写的教学改革论文《中医耳鼻咽 喉科学教学改革与实践》获得了2004年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2018年,她被评为“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
▲ 2024 年邱宝珊在深圳市中医院为“三名工程”工作进行临床带教
尽管已过退休年龄,邱宝珊仍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头颈组首席专家教授 的身份,每周坚持出诊并参与临床教学查房。由日常工作的一点一滴,矢志 不渝地推动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耳鼻咽喉疾病模式的深化和发展。同时, 作为省级名中医和第四批省名中医传承指导老师,她积极参与“师带徒”教 育模式和深圳市“三名工程”合作项目。在日常带徒工作中,她无私地传授 自己的宝贵经验,强调将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她 毫无保留地将中医理论知识、临床经验和技术传授给弟子们,为国家培养中 医耳鼻喉科专业人才,发展中医适宜技术,推动中医传承创新,继往开来。
作为名医,邱宝珊经常出席学术活动,积极参加学术交流,珍视每一 次机会,不遗余力地传播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耳鼻喉科的研究与发展。 她曾在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耳鼻喉专业委员会、音乐疗法专业委员会及 耳鼻咽科国际论坛等学术会议上做学术讲座,分享中医在耳鼻喉科领域的 研究成果。她还应邀参加香港中医药学会、澳洲中医药学会团体活动,在世界各地分享鼻咽癌、耳鸣耳聋、变应性鼻炎的中医治疗研究经验,以及 嗓音疾病的发声技巧等。每一次的讲座与分享,都得到了业内同行和患者 的高度评价与认可。
▲ 2010 年邱宝珊受澳洲全国中医药协会邀请,赴悉尼开展中医药治疗鼻咽癌、耳鸣耳聋、变应性鼻炎的专题讲座
为促进国际间的学术交流,邱宝珊还热情接待了来自日本、美国、英 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中医同道,带领他们参观学习,积极推动中医耳鼻咽 喉科学走向世界,展现了她的国际视野与学术影响力。
邱宝珊曾对学生们说:“我其实是一个很平凡的人,学医之路虽平淡, 但对医学的热情使我乐于发现并思考问题,一步步研究并解决它们。在理 论与实践的不断融合中,我享受着探索与提升的过程。我非常感恩曾带领 我的中医耳鼻喉科的前辈们,他们的言传身教赋予了我学识与技能。中医 耳鼻喉科的发展来之不易,我也愿意毫无保留地将我的经验传授给你们。 希望你们能深耕杏林,传承创新;仁心仁术,德艺双馨。”
薪火相传,邱宝珊从前辈医者手中接过了火炬,她也希望这圣火能够 代代相传,用中医之光,照亮更多人的生命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