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60周年庆

孙晓生 | 医道履声向精诚

人物简介

孙晓生,男,1956 年 12 月生,中共党员,二级教授、博士、(博士后) 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首批名中医师承导师,国家重 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曾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国家中 医学术流派基地办常务副主任。2001年荣立“卫生工作贡献突出”三等 功,2003年荣立“抗非典”二等功,2010年获“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先 进工作者”表彰,2014年获评广州中医药大学“优秀博士后合作导师”, 2017 年荣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2022 年获批 “孙晓生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师从全国著名中医药专家梁剑波教 授,擅长治疗消化道、代谢及内分泌疾病、慢性肾脏病、在胃肠、肝胆 病、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尤其在养生保健 领域处于国内的领先水平。主持多个国家级、省级项目和课题,致力于 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创新和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

结缘中医

1978年秋,孙晓生结束了长达四年的知青生活,踏进了广州中医学院 的大门,开启了他至今46年的杏林之旅。当时,学生宿舍是礼堂二楼走道 上的一排排碌架床,第一大阶梯课室从早到晚座无虚席。大学生们都十分 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孜孜不倦地汲取中医药知识。同学们在课堂 上专心致志,课外无论是在操场还是饭堂,都随处可见边走边看书的身影。 孙晓生学业成绩优秀、社会活动积极,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并在中南 五省毕业统考中表现突出,而留校任教。他感恩广中医一院提供了宝贵的 临床实践机会,感谢师长们一路的指引与帮助。在建院60周年之际,孙晓 生受聘为校友联谊会顾问,受邀参加“精诚之路——名医访谈录”项目。 他认为,建院纪念活动是回顾与展望的重要时刻,借此契机整理个人成长 经历,从而反映出医院发展的光辉历程,也算是为建院60周年献上的一份 心意。

急诊历练

1983年大学毕业后,孙晓生主动申请到急诊室工作,认为急诊的经历 能为未来的教学和临床、病房及门诊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在急诊室,他 跟着陈镜合等名师学习,第一次观察柏油样大便,第一次为患者洗胃,第 一次使用电击除颤……见证了医院急诊独立成科的艰辛,分享了并参与获 得 “全国省级中医医院急诊工作先进奖”的喜悦。他一边实践一边读书,重点学习了典型病例的会诊讨论,结合邓铁涛等专家的经验,研读《当代 名老中医临证荟萃》《中医内科急症》(路志正主编)《从病例谈辨证论治》 (焦树德编)等医学著作。

当年医院抢救触电心跳骤停患者伍大雄的成功案例,树立了急诊领域 中医的良好形象,激励了孙晓生对中医急诊的信心。建院20周年(1984 年)前夕,孙晓生作为主要执笔人,参与编写了《中西医结合内科危重症 抢救常规》,这是首次系统地编写中西结合内科急症的抢救方法,强调了 “以中为主、能中不西、先中后西”的中医特色。这本急症手册后由广东科 技出版社出版,孙晓生负责撰写了感染性休克、心绞痛等五个章节。1991 年,他在《实用中医内科杂志》上发表了《感染性休克中医治疗措施述 略》,并在第三届广州中青年医学学术交流会上发表了《中医治疗胃十二指 肠溃疡及胃炎出血的研究》。

急诊室的历练赋予了他日后的能力和情怀,如在德庆县开展中西结合 急诊培训、广州—扬州飞机上的医疗救助、大学城群体食物中毒的危机管 理等。他曾因抗击非典荣获二等功,还捐赠经费支援医院抗击新冠疫情医疗队。

擘画学科

1993年,孙晓生作为广州中医药大学校办负责人,根据学校领导指示, 会同教务处、医疗一系,共同起草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级重点学科建 设规划》。该规划为医院争取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0 万元的经费,为医院 和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当时,医院面临三大关键问题:一是医院经过30年的发展,未来该如 何定位;二是作为“全国示范中医院”,如何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三是 1989 年被国家教委评定为重点学科,如何在五年后的检查中交出满意答卷。

规划从管理学的四个关键问题入手: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当时 医院内科病床125张、日门诊量1500人次,临床经验丰富,岭南医学特色 鲜明,院系合一的管理体制有助于整合资源。然而,学科分散、师资力量 薄弱、年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亟待解决。当务之急是人才队伍建设。为此, 规划首先确立了以邓铁涛、丘和明为内科学术带头人,由刘亦选、许鑫梅、 洪钦国、郭淑珍、陈镜合、刘国普、罗日永、梁直英、丁有钦、谢桂权10 位专家组成学科建设工作班子。目标是提升学科水平,达到同类学科国家 先进水平,特别是在中医五脏划分和急症专业的建设方面。在此之前,他 还参与了教学改革工作,协助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经典回归临床”的 专题研究并撰写调查报告《加强临床实践环节,提高中医教育质量》,为教 学改革提供了重要依据。这一研究成果获得了广东省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立德树人

1998年起,孙晓生担任医院党委副书记期间,积极推进结合专业教育 与思政教育的系列工作,推动“中医临床思维第二课堂系列讲座”的开展。 他组织策划了多项思政教育活动,其中一项感人至深的行动是他所采写的 报道《风雨五年至灵路——记我院赴至灵(智障)学校服务队》,展现了师 生用爱心和知识传递雷锋精神的感人事迹。

在此期间,孙晓生带领97级医疗七年制硕士班的学生、辅导员以及学 工办的老师一同深入地方政府、药厂和企业,开展调研,并将这些实践活 动汇编成《走向大课堂》。他撰写的论文《邓小平理论的实践教学方法探 索》发表在《中医教育》(1999 年 7 月第 4 期)上,提出了“有效、可比、 可重复”的设想,“详计划、重实施、善总结”的三步法,以及“一转、二 增、三有利”的几点认识,并在全国中医院校思政工作会议上交流,献礼 “五四运动”80周年、医院建院35周年。

这些实践经验为他后续担任大学党委副书记奠定了基础,并成为学校 申报全国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的重要支撑材料。他还主编了《中医德育探 索》专刊,出版了《岭南名医风范》等成果。孙晓生还在2009年大学生 “挑战杯”科技竞赛中获得广东省特等奖、全国二等奖,荣获全国优秀指导 老师称号。


▲ 坚守三尺讲台,至今参加一线教学

助推流派

201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指示在全国推广中医学术流派工 作,副局长李大宁指出,项目的推广力度不够,需从建立中医教育新模式 的高度予以重视。为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了学术流派传承推广基地, 并把基地办公室设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李大宁担任理事长,孙晓生担任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负责日常工作。广州中医药大学成为这项工作的牵头单位。

在当时全国64家申报的学术流派中,广东有3家入选,共获600万经费 支持,包括第一组中岭南罗氏妇科(罗颂平)、第二组中靳三针疗法(庄礼 兴)、第五组中岭南皮肤病(李红毅)。孙晓生在推动学术流派工作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特别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订的“十三五”规划中,促使 学术流派成为中医药发展中的一项重点任务。在该规划的第四项任务中,提出了“依托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名老中医药专家 和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等资源,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学科团队。”


▲ 为广交会尼日利亚来宾看诊


▲ 带教南方医院、省二中医院等医院专家

孙晓生提出,名医工作室具有个性,但流派代表了更大的群体,中医 师承方式除了家传和私淑,还包括通过书籍和处方等途径学习名医的思想 和经验。这种学习形式扩大了学术传承的范围,使得学术流派的影响力更 为广泛。同时,他主张建立学术流派的二级工作室,并通过纵向和横向的 联盟模式,促进各流派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提升学术的深度、广度和高 度,为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开辟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师承补土

自1991年成为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师承学者,到2017年 担任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师承导师,孙晓生始终注重中医学 术流派的传承与创新。他主编的《岭南中医世家传承系列》(8 本)先后入选2016年和2018年国家出版基金,并获得中华优秀出版物提名奖。其中, 岭南补土学派尤其受到他的推崇。

在研究岭南补土的过程中,孙晓生通过计算机数据挖掘分析了《岭南梁 氏补土 855 例方药规律初探》,发现岭南补土学派的用药特点与传统补土派 一致,常用药物中黄芪、白术、茯苓的出现频率最高。从方剂角度来看,岭 南补土的特色主要体现在“补土三方”——补中益气汤、归脾丸(源自《济 生方》)、参苓白术散(源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尽管后两者并非出自 东垣,但在广东地区应用广泛。,孙晓生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提出直接补 土与间接补土、补土的传承与理中的创新,治疗范围并不局限于传统中医所 讲的脾胃病,还能对五脏相关的疾病产生有效的治疗作用。即“执中央理四 旁”的理论与实践,逐步形成了“百病不治求于归脾”的学术观点。

创新办学

为了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2008年,广州中医药大学经国务院批 准,成为全国首个设立中医养生学博士点的高校,致力于培养中医养生理 论、方法以及抗衰老产品研发的高级人才。孙晓生与刘焕兰共同担任学术 带头人,孙晓生作为导师培养了该领域最多的博士生。他们开设的研究生 选修课广受各学院欢迎,授课的博士硕士生超过3000人。2012年,国家中 医药管理局首批重点学科中,广东省占据了10个中的两个。孙晓生参与编 写的多部教材,如《中医养生学》《中医治未病学概论》《中医禁忌学》等, 自2019年起被用于中医养生学专业的五年制课程。

2014年,孙晓生受广东省老干部大学邀请,开设了中医养生保健系列 讲座,逐渐扩展到老年慢性病调养、品味本草、常见疾病中医药防治等课 程。2015年,在省委组织部和省委老干部局的大力支持下,广东省老干部 大学与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际合作,开创了全国先河。以附属医院大夫为主力的70余位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参与其中,受益学员超过万人次,推 动了中医药专业成为老干部大学的品牌专业。孙晓生主编的校际合作教材 《食养食疗精粹》由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并拍摄了23节《品味本草》网络 精品课程。2022年,该课程获评全国老年大学百门精品课程。


▲ 坚持在研究生教育中宣讲治未病理念与现代应用,为 2024 级 156 名博士生硕士生开设选修课

疫情期间,孙晓生积极配合学校开展网络课程录制,系列讲座之《疫 情防控的中医智慧》走进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爱心战疫”公益活动,让全 国各地的学员领略到岭南中医食疗养生的智慧。

橘香四海

孙晓生始终致力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播,至今已走进了100所学校,并担 任广东省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2018年,他参与了中宣部“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支持的项目。其作为副主编的《全国中小学中医药文化知识读本》被科技部办 公厅推荐为全国优秀科普作品。

孙晓生及其团队还亮相中 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13期养生系列节目,并在经济频道制 作了2期专题节目。他曾在博 鳌亚洲论坛中,负责中外贵宾 的中医药保健工作。对外交流 方面,他曾对话诺奖得主“伟 哥之父”穆拉德,探讨补肾 活血治疗阳痿;与诺奖得主阿 达 · 约纳特探讨天然抗生素的 中医药应用。此外,他还与德国汉堡市市长Ole von Beust交流了中药的安 全性与有效性;与泰国前副总理 MR.JAROER 和前公共卫生部副部长 MRS. JUTHARAT共同探讨2型糖尿病的中泰药应用规律研究。


▲ 2017 年在深圳召开的国际植物学大会上与阿达·约纳特交流学术

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孙晓生曾赴美国加州中医针灸医师公会、澳大 利亚悉尼中医学院讲学,赴德国波恩大学进行学术交流。他培养的50名博 士(博士后)中,有来自全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充分展现了他在 国际中医药教育领域的影响力。

孙晓生已出版多部国际化中医药书籍,继《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rb Garden(药苑荟萃)》《Food Therapy And Health Preservation(食养食疗)》出版后,《International Exchan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橘香四海)》也已汇编成册。


采   访:刘苡婷
整理、撰写:刘苡婷
审   阅:孙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