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7日下午,中医“治未病”标准制修订座谈会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办公楼402会议室举行。会议由朱敏副院长主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桑滨生司长、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院长郭义教授、我院标准化办公室主任黄可儿处长、各个参与标准化临床科室的主任和骨干以及科研处工作人员等共21人参加了座谈会。朱敏副院长对桑滨生司长、郭义教授的莅临指导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
座谈会上,首先由桑滨生司长回顾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自2012年开始的标准化项目临床指南的评价和制修订工作完成情况,指出中医标准制修订任务的重点是要发布一批以循证证据为导向的临床诊疗指南,并详细介绍了循证临床诊疗指南编制的十个步骤和时间节点。目前标准化工作围绕中医药事业发展需求,制修订了一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初步形成了相对独立、完整的中医药标准体系框架,其中国家标准37项,行业及行业组织标准600余项,同时制定了基础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体系,并成立了5个中医药行业标准化技术组织。为加强中医药标准的推广,在全国开展了第一批42家中医药标准研究推广基地试点建设,并通过中医药标准化专项培训培养了一批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的人才。
桑司长介绍,虽然我国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标准化意识不强、技术难度较大、发展相对滞后、标准草案征求意见范围不够等。桑司长向我们明确了下一步的工作思路,要整合优势资源,系统转化医疗、教育、科研知识,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和学术水平,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标准化体系建设和推广应用,全面发挥标准化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古代文献、现代文献、专家经验是中医证据的主要来源,郭义教授就文献的检索、管理、等级评价,专家经验的推荐意见的形成、专家共识获得方法等方面做了详细的培训指导。他指出中医指南证据的搜集、评价和推荐是一个“辨证论治”的过程,中医实践指南是中医标准制定的重中之重,利用循证医学对中医理论及其临床疗效进行客观评价是符合现代中医发展需求的。他认为证据的搜集、评价及其推荐过程要以医籍文献为基础、以GRADE评价为参考、以专家经验为特色、以专家共识为依据、综合考量进行推荐,如此既保留了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也考虑了中医学的特殊性,保留了中医临床的特点。
随后,各科室参会人员都积极发言,踊跃表达自己的意见。其中,就如何制定治未病标准的方法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认为中医药学作为标准化对象,具有其特殊性。标准化不是绝对化,标准化是从个性中寻找共性,从大量的个案中,寻找共同之处,总结其共同规律,并把这种共同规律以标准的形式表达出来。
最后朱敏副院长总结发言,通过这场有意义的座谈会,大家进一步提高了对标准化工作任务与具体研究方法的认识,达到了座谈会的目的,也从文献检索、文献质量评价方法的角度为各位负责人进行了循证临床实践指南制修订研究方法的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科研处
2016.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