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学术精华
五十载杏林佳话
文/方宁 张秋霞 唐诗杨
本文转载自《羊城晚报》2014年11月6日A07版
树高千尺,源于根深。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1964年建院至今,经历了50个春秋。50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广大职工团结奋斗、辛勤耕耘,使医院规模从小到大,医、教、研水平日益提高,成为全国门诊量最大的三家中医院之一。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一所大型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院,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是我国高等中医药临床教育、医疗、科研的重要基地之一,是全国首批三级甲等中医院和全国示范中医院,是全国最大的中医临床教学医院之一。先后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职业道德先进单位”、“全国中医药应急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中医医院优质护理服务先进单位”、“广东省文明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称号。1994年,医院无偿救治身患股骨头坏死的好军嫂韩素云的事迹饮誉全国,受到国家领导同志的赞誉及社会各界的称颂。
1 传统中医药焕发新活力
全国门诊量最大的三家中医院之一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占地面积50940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现有病床1400张。目前在建的内科大楼在2015年投入使用后,全院病床将达到2200张。住院部设有36个临床科室,门诊各专科开设齐全。医疗业务每年持续增长,2013年门、急诊量突破300万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超过4.7万人次,急诊量在广州市所有医院(含中医院和西医院)中名列前茅。医院现有职工2200余人,高级职称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家500多名。拥有以我国首批“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以及欧明教授、王建华教授等为代表的一批全国知名中医、中西医结合专家,包括16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24位广东省名中医等,是全国中医技术力量最雄厚的中医院之一。
拥有国家重点专科专病数量最多的医院之一
医院认真贯彻上级的有关指示精神,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改善就医环境,提高服务水平,根据自身特点,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和专科专病建设,使该院在新的形势下,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目前,医院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4个,已进入国家重点专科专病单位数量最多的医院行列,其中多个专科专病成为全国协作组组长或副组长单位;拥有省级重点专科专病27个。在2013年全国名医院(中西医院一起排名)排行榜上,该院妇科全国排名第八、骨科全国排名第九。
多个国家级、省级培训基地落户该院,包括: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气道管理培训基地,是目前仅有的四家全国气道管理培训基地之一;全国胸腔镜心脏手术技术培训基地,是中国医师协会指定的三家全国培训基地之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膏方人员培训机构;广东省第一批血液透析培训基地;广东省唯一的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全国首家中医专科医师培训基地等。
国内同类院校中拥有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最多的临床医学院之一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也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共有13个教研室,每年承担着13000多学时的课堂教学任务,管理中医学专业(五年制、七年制)、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非医攻博、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等各层次的在校学生共3800多名,教师中有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大学终身教授3人、首席教授7人、广东省教学名师3人、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在岗博士生导师54名、硕士生导师157名,是全国最大的中医临床医学院之一。拥有国家重点学科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8个及博士后流动站3个,专业与课程建设成绩显著。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为教育部第一类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第五批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是广东省名牌专业,设有广东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广东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拥有中医妇科学、伤寒论、温病学三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眼科学、伤寒论、温病学、金匮要略、中医临床经典等8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三门省级研究生示范课程,一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是全国同类院校中拥有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最多的临床医学院之一。中医临床基础课程及中医妇科学教学团队是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单位,另有广东省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单位两个。
科技兴院,成果显著,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
医院始终坚持“科技兴院”的理念,注重各级重点学科、专科、实验室等平台的建设,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Ⅲ级实验室,以及两个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各个重点学科和专科在专业领域形成了长期、稳定的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
目前,医院在研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60多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9项以及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项目一项。建院以来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近5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四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一项。医院科研成果的数量和水平在国内同类中医医疗机构中名列前茅。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凭借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吸引了国内外大批患者前来就医。
2 半世纪的杏林佳话
医患感恩,不了情缘
1990年,患有股骨头坏死症的河南贫困农民李敬斋求治该院骨科袁浩教授。袁浩亲自为其手术,还垫付住院费用,并买了车票送他回家。李敬斋一直念念不忘这份恩情。2009年,袁浩和夫人不幸中风病倒,李敬斋夫妇获知后毅然辞去工作,不远千里来到广州,尽心尽力照顾两位老人。
六年过去,2011年袁浩教授去世了,但李敬斋夫妇却选择留在广州,继续照顾袁浩的妻子。如今,老太太已经91岁了,李敬斋夫妇仍然没有离开,一直在报恩。他们说:“这是我们能做到的最好的感恩方式。”
1990到现在,一晃24年过去了,袁浩夫妇与李敬斋夫妇的医患情缘还在延续,令人感动。2010年,袁浩、李敬斋被评选为2009年度“广东十大新闻人物”。2014年5月,李敬斋获评“广东好人”称号。
该院三骨科(髋关节病专科),由骨伤科专家袁浩教授创立于上世纪80年代,致力于股骨头坏死等髋关节、膝关节疾病的研究,逐步形成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关节专科。
1994年,该院无偿救治身患股骨头坏死的好军嫂韩素云的事迹在全国引起了极大反响。当时由袁浩教授亲自为韩素云手术。经过该院9个月的精心治疗,韩素云可以正常走路。次年,由中宣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和全国妇联组织的好军嫂韩素云爱国拥军先进群体事迹报告团在全国各地巡回报告。报告团在北京受到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目前,三骨科已发展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及骨蚀病(股骨头坏死)重点专科协作分组组长单位,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国家重点学科(中医骨伤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广东省关节外科培训关节基地,广东省首批获得人工髋关节、膝关节置换资格准入的科室。
治蛇伤名扬全国,老板包机慕名来
1999年5月26日下午5时许,在武汉“广广蛇府”打工的江海水在捉一条两公斤多重的五步蛇时,右手腕突然被毒蛇狠狠地咬了一口,因情况危急而被送往当地某医院抢救。由于那家医院没有抗蛇毒血清,只能稍作清创处理,别无他法。“广广蛇府”的黄老板迅速联系武汉多家医院,但都找不到抗蛇毒血清。后经多方了解,获悉华南地区最大的治疗蛇伤中心——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有抗蛇毒血清。黄老板当即决定坐飞机送伤者江海水到广州救治,但由于深夜已无武汉至广州的航班,为救江海水一命,黄老板当即花了10多万元包了一架南航波音737飞机,于5月27日凌晨3时许将江海水送到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医护人员迅速将患者接到医院,江海水最终得以获救。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蛇伤专科特色明显。1975年,该院外科成功救治了被银环蛇咬伤、生命垂危的广州新市农民关穗华。当年的医院外科主任林镇尧是治蛇伤的高手,那时没有抗蛇毒血清,用的是中医中药的方法。入院时关穗华已没有呼吸,医生马上为其切开气管。限于当时条件,在没有呼吸机的情况下,医护人员31个昼夜不停地轮流手捏球囊,维系关穗华的一息生机。在医护人员的全力救治下,关穗华终于恢复了自主呼吸,拔掉了插管。
这个病例的成功抢救,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当年的《广州市卫生杂志》收录了这一案例。
“做人不能忘本啊!”关穗华,这个当年只有19岁的庄稼汉,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日都会到曾经救治他的科室探访医生护士,40年风雨无阻。
中医不是慢郎中 华佗医术显神威
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中医是慢郎中,不能治急病。但30年前的一个案例,却让世人对中医的急救能力刮目相看。
1985年的一天下午,广州机械厂员工伍某因触到高压电,被送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抢救,当陈镜合教授接到通知赶往急诊室时,病人已无心跳、无呼吸。陈教授紧急抢救10分钟后,伤者仍然没有心跳。根据当时医学界的共识,心脏停跳8分钟就基本没救了,即使治好也是植物人。但陈教授仍不放弃,又做了4次心脏除颤,20分钟后,伍某终于有了微弱的心跳。奇迹终于发生,昏迷了3天3夜后,伍某终于醒过来了,21天后康复出院了。这个病例也被收入《广州市卫生志》中。
鉴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急救能力,广州市120指挥中心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编入120急救医疗单位行列,该院成为最早加入广州市120急救网的中医院。
2003年6月14日晚,广州白云区一名治安队员因捉拿抢劫疑犯,被疑犯用尖刀插向胸口,刺破心脏4厘米,被送到该院。手术过程中,其心脏停跳5分钟。在该院的全力救治下,这名治安队员奇迹般地活过来了,广州市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英雄奋不顾身捉贼,医生全力以赴救英雄。
医院急诊科现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全国中医急症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中医急症医疗中心;1985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全国唯一的“全国中医急症先进单位”;1992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全国中医急症工作先进单位”称号;1993年被指定为第一批“全国中医急症医疗中心建设单位”。
耄耋老人战顽疾 名医再夺最高奖
说起“重症肌无力”,许多人都知道这是一种难治之症,至今仍是世界性的难题。这是一个疑难危重的病种,重症肌无力危象可多次发生,一次抢救成功容易,而第二、第三次抢救成功则难。该院的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对这种疾病进行研究。由邓老主持的“重症肌无力中医辨证论治研究”的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针对重症肌无力危象,邓铁涛参与抢救数百次。2003年的4月,湖南安乡12岁男孩林林因罹患重症肌无力在某大医院上了呼吸机后,家属被告知救治无效。当打听到邓铁涛教授擅治这种病,林林的父母将房产变卖,筹得仅有的一万元辗转找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过5天的治疗,病情有好转,但一万元已全部用完。拿什么来救自己的孩子?4月17日,绝望的父母冲入ICU,拔下了儿子身上的呼吸机套管和氧气管,无奈地离去。听到此消息后,当时已经87岁的邓老第一时间赶到ICU病房。他把5000元交给ICU护长并叮嘱:“快到营养室买鼻饲食物,要保证每天所需能量,有胃气才有生机。”他又对ICU主任说:“重上呼吸机,费用我先垫。”邓老为林林免费资助中药“强肌健力口服液”鼻饲,还再三嘱咐医护人员加强护理。
林林在病危且亲人离他而去时,医护人员并没有放弃对他的救治,他们用高尚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挽救了孩子的生命。当林林脱离危险时,他用纤细的手在纸上写了“我要读书”四个字。医生的精诚感动林林的父母,他们重新回到孩子身边。经过两个月的治疗,林林终于能站起来并重返学校……
大医精诚战非典 创造“三零”显奇迹
2003年,全球爆发非典型肺炎疫情。“非典”来势汹汹,医学界一时也束手无策。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共收治73例非典病人,在无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该院医生利用中医中药的优势,运用中医温病理论和方法,中西医结合治疗非典病人,取得了无病人死亡、无医护人员感染、追踪无后遗症的“三零”奇迹,并获得广东省委和省政府授予的“先进单位”称号。
当时,广州市卫生局邀请该院全国著名老中医、岭南温病泰斗、88岁高龄的刘仕昌教授,以及该院温病教研室的专家到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以及中山二院、中山三院、广东省中医院、佛山人民医院等医院,共为50多例非典型肺炎重症患者进行会诊,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这些病人全部治愈,无一例死亡。
中医的疗效受到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的赞赏,也得到国家卫生部的重视,特将中医中药的治疗方法推荐到治疗非典病人的治疗方案中。医院的相关专家应邀在香港、台湾等地区推广传授“非典”的“综合治疗方案”。
50年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50年来,该院始终以“振兴中医事业、服务人民健康”为己任,谱写出一篇篇璀璨夺目的华章。医院将秉承“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医院宗旨,以“传承创新,精诚至善”为训,大力倡导“患者至上,追求卓越”的服务理念,坚持“优质、高效、低耗”的办院指导思想,不断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科学发展,向着更高远的目标,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3 打造中医闪亮招牌
邓铁涛
国医大师
广东省名老中医
1978年,邓铁涛教授获得“广东省名老中医”称号。2009年7月1日,93岁的邓铁涛教授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国家三部委联合评定为“国医大师”并获证书,邓铁涛教授是广东首个获此殊荣者。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挂号预约方式
1、现场预约:门诊大厅、门诊南楼首层
2、电话预约:
①020-86668114、95169、114,24小时服务;
②020-36591590、020-36591085,服务时间7:30-12:00,14:00-17:30
③热线:12320
3、网络预约:
①http://www.1m1m.com
②http://www.yihu.com
③泰福挂号网:www.guahao.com
4、银医联名卡自助机预约
5、医生诊间预约
注:普通门诊需提前7天之内预约;名专家需提前30天之内预约。如需取消预约号,请提前24小时取消,电话取消:020-36591512;短信取消:13760875031,格式:取消患者名+预约医生+预约时间+患者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