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纪铸就的杏林传奇
文/方宁、黄可儿、张秋霞、龚瑜
本文转载自《广州日报》2014年11月8日A5版
栉风沐雨五十载,春华秋实正盛年。
今年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建院50周年,翻开她的院史,让人感叹她创业的艰辛,发展道路的曲折,同时也见证了她今天的辉煌。几多辛酸,几多甘苦,铸造出今天这座老百姓心口相传的岭南地区杏林名院。
五十年悬壶济世、教书育人的历史
从1964年到今天,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建院至今已经经历了50个春秋。50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广大职工团结奋斗、辛勤耕耘,使医院规模从小到大,医、教、研水平日益提高。病床数从建院初期的50张发展至现在的1400张;年收治住院病人数从462人次增加至现在的47000万人次;年门诊量从94537人次增至现在的300多万人次。
医院现有职工2200余人,高级职称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家500多名,拥有以我国首批“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以及欧明教授、王建华教授等为代表的一批全国知名中医、中西医结合专家,包括16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24广东省名中医等,是全国中医技术力量最雄厚的中医院之一。
1993年医院成为全国首批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和全国示范中医医院。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职业道德先进单位”、“全国中医药应急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中医医院优质护理服务先进单位”、“广东省文明单位”等称号。1994年无偿救治身患股骨头坏死的好军嫂韩素云事迹饮誉全国,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赞扬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目前医院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4个,已进入国家重点专科专病单位数量最多的医院行列,其中多个专科专病成为全国协作组组长或副组长单位;拥有省级重点专科专病27个。
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Ⅲ级、以及2个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医院在研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60多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9项以及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项目1项。建院以来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近50项,4个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拥有国家重点学科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8个及博士后流动站3个。拥有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8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省级研究生示范课程,1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是全国同类院校中拥有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最多的临床医学院之一。中医临床基础课程及中医妇科学教学团队是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单位,另有广东省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单位2个。
承托岭南医学传承发展的重任
该院作为岭南地区一所重要的大型综合性中医院,医院开创初期,汇聚岭南地区的中医名家。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及已故的刘赤选、何竹林、陶葆荪、冯德瑜、周子容、李藻云、朱敬修、罗元恺、李仲守、黄耀燊、关济民、司徒铃、林建德、钟耀奎、何志雄、关汝耀、蔡荣、杨志仁、刘仕昌、赵思兢等老一辈名医是医院的奠基者,他们是全国知名的大师级人物,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在医院临证与教学。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靳瑞、刘亦选、王德鉴、丘和明、彭胜权、陈纪藩、熊曼琪、欧阳惠卿、陈基长、劳绍贤、赵立诚、陈镜合、许鑫梅、陈宏珪、周岱翰、杨文辉、洪钦国、黄衍寿、崔学教、王士贞、郑泽棠、余杨桂、陈锐深等,承上启下,对各个学科的传承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广东省名中医及传承工作室导师周福生、冼绍祥、朱敏、何伟、樊粤光、罗颂平、陈志雄、邓中光、赖新生等,继往开来,开拓学科发展的新纪元。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医院扎扎实实、积极而有步骤地开展对岭南名医学术经验的传承工作。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要求,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第14批导师邓铁涛、罗元恺、黄耀燊、刘仕昌、钟耀奎、赵思兢、黎炳南、王德鉴、靳瑞、刘亦选、熊曼琪、陈纪藩、丘和明、彭胜权、许鑫梅、赵立诚、周岱翰、陈镜合、欧阳惠卿、陈基长、王士贞、关国华、崔学教等遴选学术继承人,目前已有三批结业出师。另一方面,也对已故的老一辈名医学术经验进行整理研究,成果收载入广东科技出版社2010年出版《岭南中医药文库》,形成名医、名科、名院“三名”战略发展良性循环。
在研究整理名医学术经验的基础上,该院建立“岭南名医工作站”,继而成立以邓铁涛教授为名誉所长的“岭南医学流派研究所”,构建岭南医学流派研究平台,将系统梳理岭南医学各个专科的学术传承、独门秘笈、专方用药。通过跟师临证,记录医案,编纂专著等方式,培养新一代的各科名医、名师。并通过与其他地域医学流派的学术交流,研讨中医流派的文化与学术特色,推动学术进步,提高临床疗效。
深入开展岭南医学流派的研究,是建设广东中医强省工作的组成部分,也是医院学科发展与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一。该院充分重视流派研究工作的学术成果,继往开来,肩负起岭南医学流派传承发展的重任,以更好造福广大患者,服务广大老百姓。
国医大师领衔内科
内科是中医面向患者最宽泛的临床学科,除了诊治常见病、优势病种外,还面临许多疑难杂症,是学科植根的丰富土壤,培育了一辈辈杰出的内科中医学人。
国家首批、广东省首位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开创了岭南医学研究的先河。他在60年代即提出“五脏相关学说”,提出用“五脏相关”代替五行学说,并赋予其现代系统论内容;同时发展了脾胃学说,认为脾胃乃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抓住这个轴心,奇难杂症多可迎刃而解。
在邓铁涛教授、王建华教授、劳绍贤、许鑫梅等教授等学术思想的引导下,医院重视脾胃临床与基础研究,几十年坚持不懈,在脾胃相关疾病的研究方面独树一帜,硕果累累:“脾虚重症肌无力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脾虚证辨证论治的系列研究”相继获1992、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医‘脾-线粒体相关’理论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中医五脏相关理论基础与应用”相继获2007、2008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心血管疾病和血证研究领域,也各有传承。刘赤选、欧明、刘亦选、陈镜合、赵立诚、黄衍寿、冼绍祥等教授一脉传承,在心血管疾病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毛冬青甲素对心血管功能的神经调节的影响”获1996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开郁活血法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机理研究”获2004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益气活血利水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应用研究”获2012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内科专家丘和明等教授多年从事血证研究,其“紫地合剂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及胃炎所致上消化道出血”获198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二等奖,“血证的系列研究”获1998年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
倡导经典回归临床
《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是中医指导临床的经典理论体系。“经典回归临床,医、教、研协调发展”是广州中医药大学著名的办学特色之一,而第一附属医院是该办学模式的载体与基地,设中医经典临床专属病区,是传承和发扬经典的创举。
老一辈温病学家刘仕昌、伤寒名家何志雄等对岭南温病学说和伤寒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岭南地区传染病、内科杂病、风湿以及内分泌疾病诊治方面有显著疗效。以刘仕昌、彭胜权、陈纪藩、熊曼琪、林培政等经典名家为代表的后世传人承前启后,取得了丰硕成果:“紧密结合临床科研,创立《伤寒论》教学新模式”获1997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岭南温病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获1999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医类专业课程优化整合的研究与实践”2005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芳香开窍法对急性缺血性脑损伤的脑保护作用研究”获2010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环节和机理研究”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我院作为第二完成单位参与的“经方现代应用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获得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罗氏妇科源远流长
岭南罗氏妇科流派创始人罗元恺,是著名的中医临床家与教育家,新中国第一位中医教授,中医妇科学第一代学科带头人,他提出“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并主张“以阴阳学说为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与纲领”。临床上强调“脾肾为本,气血为用”、“温热病证,养阴保津”。其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为学科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第二代学科带头人欧阳惠卿是广东省名中医,为中医妇科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重要贡献。她带领中医妇科学成为国家级重点专科,其观点及临证经验“肾虚血瘀是崩漏的基本病机”、“血瘀是子宫内膜异位症之本”等,是继承和发展的典范。
第三代学科带头人罗颂平是罗元恺教授的嫡系学术继承人。她秉承家传、师承以及出国留学的优势,带领学科成为全国同类学科中唯一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专科、精品课程和教学团队的学科,在医、教、研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均得到均衡、可持续的发展,研究领域不断拓宽。
2013年获批成为首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岭南罗氏妇科流派传承工作室”。妇科团队在岭南用药特色方面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并取得丰硕的成果。如:研究开发的罗元恺经验方“滋肾育胎丸”和“田七痛经胶囊”、罗振华经验方“麒麟丸”、研发医院制剂“橘荔散结片”、“益母调经化瘀合剂”、“助孕丸”和“盆炎康”等,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和社会效应。“免疫性自然流产与免疫性不孕的中医治疗”、“肾脾虚弱型自然流产的系列研究”分别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滋肾育胎丸”曾获卫生部重大科技成果乙等奖;“月经周期的调节及其与月相的关系”获国家中医药科技成果乙等奖;“麒麟丸”和“疏肝泻火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分别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输卵管妊娠的临床研究”获中国中西医结合科技进步三等奖。
岭南骨科名扬内外
骨科教研室由著名岭南中医骨伤学名家何竹林先生创建于1956年。当年何竹林以73岁高龄受聘为广州中医学院的筹备委员并执教该院,兼任广州中医学院骨伤科教研室主任,主编广州中医学院教材《中医外伤科学讲义》。何竹林把自己的传家宝———骨科的膏、丹、丸、散献出来,甚至连煮药的工具都搬到学院去,教同学们掌握制药技术。
何竹林主张中西医结合,而这也直接影响了他的一大批后人。早年师从何竹林,后来成为其同事的中医一院原骨科主任陈基长告诉笔者,也许与港澳地区和国外西医的接触频繁有关,何竹林思维中的开拓性对广东中医骨科的发展影响十分深远。
岭南骨伤科师宗广东省名老中医何竹林、蔡荣和黄耀燊,其正骨医术代表着中医界的一流水平。作为第一代学科带头人,几位宗师致力于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带领学科步入中西医结合发展时期。
上世纪80年代,岑泽波、袁浩、陈基长等第二代学科带头人继往开来,开展了中西医结合治疗骨关节损伤,显示出较大的疗效优势,其影响力幅射国内外甚至海外。2001年由袁浩、何伟、樊粤光等11人负责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股骨头坏死临床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确立了我院骨伤科在全国中医骨科界的龙头地位。
第三代学科带头人樊粤光、何伟,学术上注重传承创新,活用中西,在股骨头坏死疾病及髋关节疾病研究上颇有建树:“中药在成骨与破骨细胞共育系中成骨作用的蛋白质组学分析”获2006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开发治疗膝关节中成药“关节康”等。几代学人及其学术团队筚路蓝缕,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传承创新的方针,不断开拓治疗骨伤科难治病的新领域。
“带瘤生存”创新观念
周岱翰教授是中医肿瘤研究的开拓者,国内中医肿瘤学领军人物。周岱翰教授及其传人林丽珠教授在国内较早进行了系统的经典文献、病因病机、治则治法、抗肿瘤中草药、抗肿瘤方剂等一系列中医肿瘤学术资源的挖掘与整理研究。强调肿瘤的辨证论治应遵循“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倡导“带瘤生存”的肿瘤治疗新思维,体现了中医肿瘤治疗特色。
在此基础上,林丽珠教授进一步强调“洋为中用,西为中用”的肿瘤治疗理念,首次将生存质量的评价引入到中医肿瘤领域中;临症时强调中医为主体化、多学科结合的治疗模式取得良好临床效果。周岱翰教授及其团队研发的“鹤蟾片”是国内第一个治疗肺肿瘤中成药,获1986年全国中医药重大科技成果乙等奖。“中医药提高肺肿瘤疗效和生存期的系列研究”获2009年教育部高校优秀成果一等奖。与周岱翰教授同期的陈锐深教授对中医治疗肿瘤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肺肿瘤、肝肿瘤、大肠肿瘤等有较深造诣,擅长运用岭南中草药治疗恶性肿瘤,在国内外享有良好的声誉。
靳三针法祛除痼疾
1964年医院成立之初即设立针灸科,由靳瑞教授担任科室主任,开展医、教、研活动。几十年间,靳瑞教授及其团队进行了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最终形成了“靳三针疗法”的岭南新学派,促进了针灸学的新发展。
后任科室主任张家维教授擅长使用飞针疗法,在治疗小儿多动症、小儿脑瘫方面取得良好疗效,以不痛或少痛的特点,得到了广大学者及患者的认可和赞许。靳瑞的三针疗法和张家维的飞针手法走针独特,具有鲜明的岭南学术特色,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前来交流学习,同时也造福了广大患者。
90年代至今,针灸学科形成了老、中、青有机结合的学术梯队,2013年获批成为国家局“靳三针疗法流派传承工作室”。在专科建设的基础上,不断完善重点专科病种的诊疗规范,如靳三针治疗中风病、压灸百会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腰夹脊穴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学术影响深远。同时,开展中医专科辨证施护,从患者的起居饮食、肢体康复护理、情志调护等各个方面进行具有中医特色的规范化施护,使针灸科跃居国内外同行的领先水平。
医院临床科室齐全,是广东省首家开设产科的三甲中医院。外科、眼科等术科也各具特色和优势,如外科“通腹泻热法对术后肠粘连的研究”,“新药前列安栓的开发”等先后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眼科关于高度近视、老年性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疾病的系列研究曾获多项广东省科技进步奖励和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奖励。
50年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始终以振兴中医事业、服务人民健康为己任,学术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临床医疗享誉全国乃至海外,谱写出篇篇璀璨夺目的峥嵘华章。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将秉承“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医院宗旨,以“传承创新,精诚至善”为训,大力倡导“患者至上,追求卓越”的服务理念,坚持“优质、高效、低耗”的办院指导思想,不断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科学发展,继往开来,成就下一个五十年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