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弟子感悟--刘清平
发布时间: 2014年04月16日

    我是2001年考上导师的博士生,开始跟随导师学习的。导师对我真正做到了“传道、授业、解惑”之为师之职。转眼十二年过去了,学习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传道

    “医者,仁术也。”跟老师学习,不只学习医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怎样做一个好医生。与西医不同,中医强调的是治病的人,而不是医人的病。人,除了有生物属性,更重要的是其社会属性,所以,医生除了根除患者的“风寒湿热”,补充他的“气血阴阳”,更要医他的心。导师医治的患者,都是饱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病魔折磨的病人,长期病痛的煎熬,经济的负担,社会的歧视,大部分患者都合并焦虑抑郁。面对形形色色的患者,不管是高官还是百姓,不管是富翁还是穷汉,不管是美女还是丑陋,导师一视同仁,轻声细语,和颜悦色。再脏再臭的脚趾也一个一个检查,疼痛度肿胀度,活动度。有些患者因疾病折磨,常年没有洗澡,一阵阵臭味袭来,体检时我们都忍不住屏住呼吸,紧皱眉头,但从未见导师有半点厌烦之色。闲暇之时我们问导师如何能忍受,导师说:医者父母心啊。等到自己做了母亲,才体会到什么是父母心。才感受到导师能做到医者父母心是何其不易。不论子女再不济,不论子女再伟大,在父母心中都是一样的,用这样的父母心对待患者,才能医他的心。

    我读博士那几年,导师还担任医院院长等职务,每天行政事务已足够繁忙,还坚持一周一次的病房查房,一周两次的专科门诊。还要指导我们研究生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去导师的办公室,最醒目的不是书柜和桌子上堆积如山的行政文件,而是旁边总放着《免疫学新进展》、《风湿病新进展》等杂志,并且每次见到导师稍有空闲,都在仔细阅读,还做笔记,所以讲起学科的进展,最新的治疗药物和方法,这位“老人家”比起我们这些年轻人都时髦,一点都不out!每次看到导师伏案读书,我们后辈都很惭愧,自己年轻力壮,却经常偷懒啊。

    导师已经七十高龄了,却身体健朗,每次外出活动,步行也好,爬山也好,我们这些后辈气喘吁吁,叫苦叫累的时候,却总见导师步履轻盈,轻松自如,我们都知道这得益于导师常年坚持身体锻炼,自己的时间比老师多,身体比老师年轻,却总有各种理由坚持不了锻炼,问老师秘诀何在,导师说:“做医生是个脑力加体力活,没有一个好身体很难做个好医生。”原来做个好医生是老师毕生追求的信念并事事实践之。

授业

    导师是我国著名中医风湿病专家,把弘扬中医风湿病作为毕生的事业。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的风湿病才刚刚起步,导师就高屋建瓴,把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研究作为科室发展的方向,三十年的积累,几代人的努力才有了学科现在的规模和成绩,我当年就是奔着研究风湿病考上了导师的博士生。跟师十几年,辛苦中也有快乐,导师就是在苦与乐的交织中向我们传授学业。

    导师研究的起点高,要求不只是解决风湿病临床问题,还要求啃“风湿病发病机理和中医药治疗的机理”这块硬骨头,记得当年跟导师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的实验研究,一做就是四年,四年没有节假日,好几个除夕都在造模型,半夜三更又冷又累跑回宿舍,正好和守岁的人一起倒数。多少次和老鼠一起过春节,过中秋。辛苦我们不怕,最怕模型不发病,细胞培养不出来,好不容易老鼠关节炎发作了,又得了肺炎死了一批;好不容易细胞长出来了,实验室又给霉菌污染了;好不容易ELIAS实验做了两天两夜,等到测结果了,实验中心的酶标仪又突然坏了,那时候真是急的想哭都哭不出来啊!经常夜里做梦大鼠逃跑了,培养箱长出蘑菇来了,那时候真是煎熬啊!

    那年做实验,资料没查充分,又急着出结果,匆匆忙忙订了200只实验SD大鼠,又急急忙忙给大鼠造了模型,忙了很久,等来等去动物就是不发病,那个着急啊,再去查文献,才知道SD大鼠对CIA模型不敏感,要Wistar大鼠才行,当时大鼠二十五块一只,200只就是5000块钱,加上造模用的2型胶原,专门从美国买来,一支要200多美元,我们造模一下就用掉10支,还不计饲养费,这次粗心,粗粗一算浪费了3万多块钱。科研经费来之不易,战战兢兢去跟老师汇报,心想再好脾气的老师都肯定要发飙了,没想到导师只说了一句话:“做什么事情都要准备充分,你们也辛苦了。”从此以后,我们做什么实验都充分查资料、做预实验,准备充分了才行动,再也没发生过这种低级错误了。现在回想起来,那几年真是几十年来过的最充实的。也就是这些煎熬才培养了我们实验研究的能力。

    跟老师出门诊也是考验,从下午2点到晚上九点,大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就是问病史、体检、开药。记得有一个中年男患者,反复腰痛2月,在外院一直当椎间盘突出治疗,但效果不好,慕名来导师门诊,导师一看到他,就要我们给他做内科检查,一查,不得了,肝大,很硬。立即去照B超,原来是肝癌,腰痛是骨转移,我们立即把老师佩服的五体投地,老师说:“其实这个病人一进来,看面色晦暗,就不是一般的关节病,内科肯定有问题。中医强调望而知之谓之神,其实告诉我们望诊的重要性。我们科主要是骨与关节的疾病,不会造成面色晦暗的改变,这位患者治疗了两个月都无效,更加证实病因不简单,中医强调整体观。我们不能只盯着患者的某部分症状表现。”跟老师门诊,这样的案例举不胜举,看似在抄方,其实无形中培养了我们辨证论治的综合能力。

解惑

    医生,从来都是高尚的职业,自己选择从医,就是冲这份高尚而来,但当今社会,医生被妖魔化,面对一些难缠的病人,一些不被理解的事情,自己也好多困惑,有时甚至想放弃这一出力不讨好的职业。才开始工作,每天泡在病房,也没什么奖金,工资只够吃饭,看着学其他专业的同学过得很滋润,自己实在困惑,就跟导师发牢骚,老师什么都没说,但每次发劳务费,导师自己都不要,把他那份分给我们几个,我们不知说什么好,导师只淡淡的说:“你们年轻人,要买房负担重,我们没有那么多压力。”

    医生,也会面对很多诱惑,很多药品和治疗效果一般,但有丰富的回扣,谁都会动心,但导师从来不用这些回扣药,导师经常说:“物质的东西是追求不完的,做一个好医生,我们追求的应该是更深层次的东西。”

    导师当年做院长,管理着不知多少经费,掌握着那么多权利,但导师真正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现在只要一提起导师,没人不佩服,我们做学生的都为他自豪。

    导师就是这样一个人,平平淡淡的语言包含了深刻的内涵,值得我们用一生去体会,去实践。

医院首页 | 联系我们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版权所有 广州数园网络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粤ICP备13060292号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