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纪藩教授曾寄语中医后学者:中医人应淡泊名利,精勤不倦;勤求古训,博极医源;胆大心小,智圆行方。本人毕业后一直在导师身边学习和工作,深刻感受到这不仅是老师对后辈的训导,也是老师自身的写照。
导师一贯厌恶追名逐利,他在担任医院领导时,经常跟教研室老师说,担任领导职务是暂时的,老师和医生才是本行。一到了退休年龄,他毫不犹豫地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专心致志做老师和医生。每当被评上先进或被推荐荣誉称号时,他总是能推就推,实在推不了,他就反复叮嘱帮他准备材料的学生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说大话和过头话。与对名利的态度相反,导师对知识的追求是从不松懈,我们在跟随他出诊或查房时,经常能听到他在点评病例时讲出很多新知识新观点,他经常说要向朱德元帅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他认为,中医要现代化,就不能停留在2000年前的表述方法,中医要突破,要创新,就要把现代自然科学成果吸收进来,不能排斥。这就是陈教授的淡泊名利,精勤不倦。
陈教授治学严谨,“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潜心钻研《内经》、《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等医著,在医圣张仲景和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学术思想影响下,善于挖掘经典方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痛风、红斑狼疮等风湿病,认为风湿病属于慢性病,具有反复发作、病程缠绵、病久致残的特点,故治疗上应根据患者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寒热虚实的多寡,做到标本兼顾,把握扶正与祛邪的尺度,并时时顾护脾胃。导师选方尤崇仲景方,用药平和,以达缓攻缓补的目的。以金匮方桂枝芍药知母汤为基础,创制了“通痹灵”系列制剂,经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对类风湿关节炎与强直性脊柱炎等多种关节炎安全显效。即使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老师从没有放弃学习,他经常从文献中学习别人处方用药的思路,了解每一味药的研究成果,探索药物间搭配的功效。真正做到了勤求古训,博极医源。
老师医术高明,医德高尚,身为名医,看病一丝不苟。在门诊,每一个病人他都会详细了解病史,必要时他会亲自为病人做体格检查,有时候学生疏忽的体征会被他查出。在病房,他会为病人做全套的神经系统检查,经常纠正实习生汇报病情时不规范的用词,他经常强调做医生一定要有行为规范,一定要细心,做到胆大心小,智圆行方。
作为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继承人,有幸在陈教授身边系统跟师三年,这三年既是艰辛的三年,又是充实的三年,但终归是我人生中值得铭记的三年。我不会忘记,导师在查房时辨证论治,思路清晰;我不会忘记,导师在诊台上为我修改处方,聚精会神,一丝不苟;我不会忘记,导师经常的教诲“先学做人,再学做事”,语重心长。三年时间的确短暂,导师的许多临床经验还未能掌握,对导师经验的运用还很不娴熟,对导师学术思想的科学验证还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导师的品格、导师的情操、导师的学识、导师对中医药事业矢志不渝的追求,都值得我为之付出毕生,做导师永远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