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
陈纪藩教授经常说,中医人应淡泊名利,要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陈教授一贯主张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不论是在领导岗位,还是在医教研岗位,陈教授总是以他高尚的人格影响着身边的人。他治学严谨,临床科研一丝不苟,他的科研数据一直完整保存着。每当被评上先进或被推荐荣誉称号时,他总是能推就推,实在推不了,他就反复叮嘱帮他准备材料的学生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说大话和过头话。他总是告诫他的学生,不论你取得多么大的成就,都不要忘记你背后的团队。对待患者,他更是给予了最大的关爱,常常不顾自己的劳累、饥饿甚至病痛,全神贯注地诊治每一位病患。
博学
陈纪藩教授勤求古训,博极医源。陈教授精通《金匮要略》,同时潜心钻研《内经》、《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等医著,在医圣张仲景和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学术思想影响下,善于挖掘经典方药治疗风湿病,以《金匮要略》桂枝芍药知母汤为基础,创制了“通痹灵”系列制剂,即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陈教授从没有放弃学习,他经常从文献中学习别人处方用药的思路,了解每一味药的研究成果,探索药物间搭配的功效,对于风湿病研究的最新进展,他总是能及时追踪,在跟随他出诊或查房时,经常能听到他在点评病例时讲出很多新知识新观点,他经常说要向朱德元帅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悟道
陈纪藩教授认为做中医必须智圆行方,要崇古但不泥古。陈教授总是教导学生,看病要有规范,讲原则,但又不能被束缚了思维,因为每个患者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一种法或一条方不可能适合每一位病人,做医生要懂得变通,另外,古人对疾病的认识毕竟有其局限性,不同时代的生活环境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因此现代的中医要站在当今的角度去认识疾病,例如类风湿关节炎,陈教授认为,肝肾、气血亏虚是本病发生的内因,而风寒湿邪侵袭则为发病的诱因。在病变的发展和转归中,一方面,正虚招邪,邪恋损正,如此反复,虚实相兼;另一方面,随着体质偏胜、药食等因素的影响,风湿之邪或从阳化热,或从阴化寒,或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表现为寒热错杂、阴阳两虚的证候,终则脏腑功能失调,湿邪胶着不解,痰瘀凝结关节而筋伤骨损。“筋伤骨损”理论正是陈教授悟道所得。
创新
陈纪藩教授一向重视创新,他认为,中医要现代化,就不能停留在2000年前的表述方法,中医要突破,要创新,就要把现代自然科学成果吸收进来,不能排斥。陈教授经常鼓励他的学生要敢于突破,勇于创新。在开展临床工作的同时,陈教授积极采用现代科技手段揭示中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机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主持或主要参加了部(局)、省级以上的相关科研项目8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1项,面上项目1项,中日合作研究课题2项。 他主持的“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作用环节和免疫机理研究”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经方临床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方法的建立与实践”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经方临床应用的基础研究”获教育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经方现代应用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