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派渊源

历史源流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专科是在《金匮要略》教研室基础上,在陈纪藩教授的带领下于1984年建立,确立了以“经典回归临床,紧跟时代步伐”为指导思想,以中西医结合防治类风湿关节炎为科室发展方向的学科建设。2003年被确定为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单位,现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专科自建立20余年来,治疗多种疑难风湿病取得满意效果,已形成了从教学到临床,从临床到科研,以经典理论指导临床,医教研协同发展的模式,整体实力居于全国同行前列。

      陈纪藩教授的主要临床和科研方向是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研究,RA属中医痹证的范畴,成书于公元三世纪的《伤寒杂病论》对本病的病因、证候、治疗有比较详细的阐述,并提出“历节病”这个病名,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提出“顽痹”、“鹤膝风”等。对于RA病因的认识,陈纪藩教授遵从《金匮要略》有关历节病的论述,主张本病的发生是由于肝肾不足,气血虚弱,复感受风寒湿邪所致。《金匮·中风历节病篇》指出: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人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则疼痛如掣”。

      在《金匮要略》治痹思想指导下,陈教授提出其基本特点是正虚有邪,寒热错杂,病情缠绵,经久难愈。因而在诸多的方剂中,陈教授认为张仲景的桂枝芍药知母汤,既能祛风除湿,温经散寒,又可滋阴清热,比较切合RA的中医病机,并在桂枝芍药知母汤的基础上进行加减,研制出通痹灵片、通痹灵合剂等系列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制剂,治疗多种疑难风湿病取得满意效果,形成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特色。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同时,陈教授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科学研究,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中日合作项目等10余项科研课题,对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20余项风湿病实验专项技术(SOP)以及一整套风湿病药物的成分筛选、疗效评价和机理研究的方案,形成了一个从理论到实验,从实验到临床的抗风湿中药新药筛选平台。先后在中华系列等杂志发表60余篇学术论文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二等奖和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个奖项,并获国家专利授权1项,在中医药抗风湿病的基础研究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较大地促进了国家重点学科和重点风湿专病的建设,以及中医药防治风湿病的学术推广和经典名方的运用。

     陈教授倡导的“经典紧密结合临床,医教研协调发展”的教学理念和学科建设模式,被专家认定为在全国中医院校中最具特色和优势。

 

人才培养

    本专业于1986年获教育部博士学位授权,1978年获硕士学位授权,陈教授先后培养博士生9名,硕士生10余名,多名学生分别获得香港求是基金会“求是”奖学金,广州中医药大学“联邦奖学金”、“优秀博士论文”、“优秀研究生”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荣誉。

    学术继承人5人,2007年其继承人获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中医药传承高徒奖”。

 

人才梯队

    本学科现有人员为16人,教授7人,副教授1人,讲师3人,助教2人,住院医3人。其中博士学位3人,硕士学位2人,45岁以下5人。

医院首页 | 联系我们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版权所有 广州数园网络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粤ICP备13060292号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