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思想

      陈纪藩教授是广东省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陈纪藩教授1964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六年制本科,同年留校任教,从事中医教学、医疗、科研与管理工作。陈教授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为人清廉,在中医药防治风湿病领域辛勤耕耘,擅长运用《金匮要略》及《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的理法方药进行辨证论治,辨证上主张注重整体,治疗上推崇从本论治,调和阴阳,平补平泻。现将陈纪藩教授治疗风湿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简述如下。

      1 风湿病的辩证须以整体观为指导思想,脏腑经络学说为基本理论

      陈教授认为,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根本指导思想,许多风湿病的发生都跟饮食、气候等因素有关,如痛风病的发生常常是因为进食了大量海鲜或肉类食品,关节炎的病人容易在气候转变时关节疼痛症状加剧,这些都体现了人与周围环境的统一性,即天人整体观。就人体而言,五脏六腑与官窍、四肢、百骸及体表各部组织也是一个有机整体,这是人体整体观,例如系统性硬化症的病人,症状体征表现为四肢或颜面皮肤绷紧,弹性减弱,但病位在主要在肺、脾,也累及肝、肾,因肺主宣肃,肺合皮毛;脾化生气血,主水谷运化;肝主疏泄,主藏血;肾主一身之阴阳,因此在分析该病病机时须联系五脏六腑、气血津液,方能准确辩证。陈教授将整体观运用在风湿病诊治的全过程,包括对病因的认识、对疾病性质的判断、对疾病传变的预测、对病情标本缓急的分析以及对疾病的灵活施治等。

      陈教授极力推崇《金匮要略》中脏腑经络辩证这一基本理论。陈教授认为,脏腑和经络是相通的两个不同系统,在生理上,脏腑主持着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处于核心地位,经络则主要是运行气血,并把脏腑和皮、肉、筋、骨等各部组织沟通为一个整体。因此,对各种风湿病的诊治,都要明确具体脏腑与经络,以及营卫气血等不同层次及虚实属性。比如强直性脊柱炎的病机,陈教授认为,因腰为肾之府,因此肾气不足为其发病的根本内因,加之气血亏虚,督脉失养,风、寒、湿、热、痰、瘀恋结,筋挛骨损,导致腰背强直,脊柱僵硬。

      2 虚是风湿病发病的根本内因,多种病邪交错是其病机特点

      陈教授认为,风湿病的发生多以人体营卫失调、气血不足、肝肾亏损等为内因,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导致筋骨失养而空虚,一旦起居饮食稍有不慎,外界的风、寒、湿、热之邪便趁虚而入。正如《金匮要略》所说:“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元真之气以先天精气为基础,赖后天水谷之气培育。元真通畅,即元真之气充盛而通行全身,不易受邪发病。若元真不足,脏腑功能失调,则客气邪风等各种致病因素侵犯人体,最终导致风湿病发生。因此正气虚弱是风湿病发病的根本内因。陈教授指出,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外因需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对风湿病发病的认识是完全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

      对于病机,陈教授认为阴阳失和,虚实互见,寒热错杂,风、寒、热、湿、痰、瘀等多种病邪交错是风湿病的病机特点。如类风湿关节炎,肝肾、气血亏虚是本病发生的内因,而风寒湿邪侵袭则为发病的诱因。在病变的发展和转归中,一方面,正虚招邪,邪恋损正,如此反复,虚实相兼;另一方面,随着体质偏胜、药食等因素的影响,风湿之邪或从阳化热,或从阴化寒,或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表现为寒热错杂、阴阳两虚的证候,终则脏腑功能失调,湿邪胶着不解,痰瘀凝结关节而筋伤骨损,肢休畸形废用。

      3 调和阴阳是风湿病的治疗大法

      尽管风湿病的病因病机十分复杂,但在治疗上,陈教授一贯主张以调和阴阳作为风湿病治疗的根本大法。陈教授认为,中医药治病以调和为旨,最终达到阴阳的平衡。早在《内经》就已提出“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等观点。“调和”思想也是仲景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仲景强调“阴阳自和者,必自愈”,《金匮要略》提出“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阴阳相得,则气血调,营卫和,精神乃治;反之若阴阳失和则百病由生。《金匮要略》中的理、法、方、药就充分体现了和调阴阳,使阴平阳秘、其病可去的辩证法思想。可见,尽管风湿病的病理变化复杂多端,但均可用“阴阳失和”来概括,风湿病的治法多种多样,但总不离“调和阴阳”这一根本大法。

      4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具体治法因人而异

      风湿病中,不同病种具有不同的病机特点和预后,如类风湿关节炎侵犯四肢关节,致筋伤骨损,关节畸形,但较少侵蚀脏腑;而系统性红斑狼疮虽然也会出现关节肿痛,但不致筋骨畸形,反而日久邪陷营血,内伤脏腑,损耗阴阳。因此,对于不同病种,或同一病种的不同阶段的治法,陈教授主张应病证结合,辨证施法。风湿病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多表现为病程长,病情复杂,多是正虚邪恋的病理状态,处理好扶正与祛邪的关系,是治疗中需要全程关注的问题。陈教授认为扶正重在气血,补益重在脾肾。气血旺盛流行,则邪去痹开。陈教授认为,一般而论,痹证多因风寒湿邪所致,由于病程冗长,病情复杂,多有湿邪久留不去,湿邪留恋往往贯穿于风湿病的整个病理过程,故除湿为治疗之第一要务;湿留日久聚而成痰;气血阻痹日久而成瘀。所以,在祛邪方面,既要注意风寒湿邪,更应注意痰瘀为患。风湿病由于病程较长,加之体质、病因、时令、气候、生活习惯以及治疗方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常常呈现寒热错杂的现象,面对这种病情错杂之证,陈教授主张必须用药性相反的药物并投的方法方能取得临床疗效,因为药物性味各有所偏,藉药物的这种偏性可纠正人体阴阳的偏颇,使之恢复平衡。燥润互济的治法在治疗风湿病中也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风湿病的病理变化中,有肝肾气血不足,筋骨失养之正虚,又有风湿痰瘀之邪恋。祛风、除湿、化痰多用辛燥之品。但是过用久用辛燥的药物往往易造成耗液燥筋之弊,容易造成筋脉失养,倘若只用养血滋养之品则有留湿生痰之虞,临床运用方药时,要注意运用燥润互济的治疗方法。

      5 注重功能锻炼和心理疏导

      许多患者因为关节疼痛而长期让关节处于制动状态,日久导致关节僵直畸形,生活质量明显下降,陈教授认为,对于风湿病患者,关节动则通,静则僵,一定要重视对患者关节功能锻炼的指导;例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晨起的肢体体操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晨僵现象,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最适合在不负重的情况下游泳和骑单车,可以明显改善脊柱功能。另外,“生命在于运动”,有规律的锻炼能增强体质,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中医注重情志致病,更注重情志治病,我们在临床中观察到,风湿病患者在获知所患疾病为慢性病后,常出现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焦虑、悲观、惊恐等,陈教授指出,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不健康的情绪状态有碍疾病康复,在治疗中一定要重视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告知他们风湿病不是不治之症,而是慢性病,经过规范合理的治疗,大部分患者能改善生存质量。

      6 借用现代医学手段大力发展中医药

      陈教授认为现代中医应更加注重临床技能,主张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研究手段,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和临床疗效验证的研究。从八十年代开始,陈教授紧紧围绕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理,以中药复方疗效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理两个环节为研究方向,承担了9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中日合作研究课题在内的各级研究课题,步步深入,在中药复方治疗风湿类疾病的现代研究方面有所建树。目前在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机理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1991年获广东省中医药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92年获广东省科委科学技术三等奖,2005年“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作用机理的研究”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经方现代应用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医院首页 | 联系我们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版权所有 广州数园网络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粤ICP备13060292号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