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镜合教授系国家级名老中医,他率先提出现代中医的理论。陈老认为:现代中医是指中医学西医或西医学中医,而是以中医为主的中西结合医。它既不同于不懂西医的传统中医,更不同于西医为主的“西中结合医”,而是源于传统又超出传统,来自中医又超出中医,是与现时代的医学潮流同步或基本同步的、具中西医两者的优势。其临床、教学、科研,均以中医理论、思维方法为指导,以西医的现代科学技术理论为手段。治疗上坚持以“先中后西”、“能中不西”、“中西医结合”为原则,对某些难治甚至不治的病,蕴藏着可望突破的无限潜能与广阔前景。它是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国独有的新型中医学[1]。跟师陈老一年余,对其现代中医的理论有所理解和感悟,现将跟师来对陈教授在临床中“先中后西”、“能中不西”、“中西医结合”的理念分述如下。
1、先中后西:所谓“先中后西”是指来诊的普通内科病人,排除危重症后,首先考虑以中医的综合疗法处理。必要时配合西药治疗。曾治一患者罗某,女,48岁。因间发失眠2月来诊。患者2月来出现失眠,每晚睡眠1-2小时,月经紊乱,口淡,面部烘热,夜晚出汗。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查:神清,心肺未及异常。四肢肌力正常。考虑为虚阳上扰之不寐。处方:桂枝15g,白芍10g,大枣20g,生姜10g,龙骨先煎30g,牡蛎先煎30g,当归15g,吴茱萸6g,羌活10g,炙甘草5g。服药7剂后复诊,诉每晚能睡5个钟左右。守方继服药7剂巩固疗效。另一患者高某,女,50岁。乳腺癌手术后18天。拟准备3天后化疗,化验:白细胞:4.0*10^9/L。经人介绍来找陈教授调治。症见:稍疲乏,胃纳可,无诉其他不适。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考虑为脾虚中气不足。予补中益气汤作底,加补肾之品。处方:北芪30g,党参30g,白术10g,茯苓15g,当归10g,陈皮5g, 柴胡10g,熟地15g,鹿角胶烊12g,菟丝子15g,龟板烊20g。后每次化疗前均来陈老处调治。本例亦为予“先中后西”的案例,充分化挥中西医的优势。临床上陈老对于失眠、神经官能症、慢性胃肠炎等病,均先以中医综合治疗,必要时配合西药治疗。
2、能中不西:所谓“能中不西”是指对某些危、急、重症或某些经西医处理无效或西医在某一阶段效果不显著的,尽可能用中医或可补其不足。如外感热病,中医对此有着非常独到的辨治经验和理论,如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临床上可大胆使用中药治疗。有一病案:刘某,男,40岁。因恶寒发热并恶心呕吐2天来诊。诉病前曾淋雨,后饮冷饮,起病时出现恶寒发热,恶心呕吐,服康泰克等感冒药不效。就诊时体温38.4℃,诉恶寒,发热,头晕,周身困重,腹胀,恶心欲吐,纳呆,大便烂,舌淡红苔白腻,脉浮紧。本病考虑为感冒 表寒内湿,治以解表化湿。疏方为:藿香10g,白芷10g,大腹皮10g,法夏10g,生姜5g,紫苏叶10g,茯苓15g,草果10g,桂枝10g,苍术10g,秦艽10g,陈皮5g,甘草5g。疏方三剂后恶寒发热、恶心欲吐消失,感食纳欠佳,疲乏,予陈夏六君调理而愈。
临证中见一姓海患者,女,64岁。湖南人,退休后旅居东莞。因反复心慌、失眠10余年,加重1周来诊。患者有风心病30余年,10余年前出现心慌、失眠,曾在当地医院治疗,症状时有反复。目前旅居东莞。1周前患者上症加重,来诊。症见:心慌,活动后稍气促,失眠,多梦,间有咳嗽,痰白。食纳一般,大小便可。舌淡红苔白脉弦细。心脏彩超示: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主动脉瓣轻度狭窄并关闭不全(中-重度)、三尖瓣脱垂并关闭不全。本病属心悸 痰浊扰心证,处方:桂枝10g 薤白10g 瓜蒌15g 白术10g 白芍15g 法夏10g 当归15g 砂仁后下6g 陈皮5g 茯苓15g。服7剂后复诊患者症状明显改善,腰酸,咳嗽少。食纳一般,大小便可。舌淡红苔白脉细。处方:党参30g,白术10g,茯苓15g,甘草5g,陈皮5g,法夏10g,砂后下仁6g,巴戟10g,桂枝10g,枳壳10g,丹参15g。后守陈夏六君加巴戟、续断、桂枝等调理脾肾而疗效巩固,生活质量明显提高。陈老认为:中医重视整体调理,“能中不西”并不轻视西医西药,并不拒绝西医的使用,作为中医院的医生首先要立足于中医,尽量发挥中医的治疗特点和优势,这样才能不断地发展中医,体现中医的价值。
3、中西医结合:所谓“中西医结合”是指单一用中医或西医疗效不显著的,或存在不足需互补的,可中西医结合。通过结合互补,能起到单一西医或中医不能起的作用。陈老治疗高血压、冠心病、风心病、病毒性心肌炎、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均以中西医结合治疗。曾治一患者郑某,男,40岁。因间发头晕、头痛、胸闷2月,加重1天来诊。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有时头痛,间发胸闷,1-2分钟后能缓解。未服药治疗。今来院就诊,血压:196/101mmHg 心电图示:左室高电压;血脂:TG 2.25mmol/l ;肾脏及血管彩超示:双肾肾动脉未见狭窄。肾上腺彩超示:未见病变。诉间有头晕,头痛,胸闷,无胸痛,无心悸,无气促。舌红苔黄脉弦滑。本病属眩晕 痰浊上扰证。治以化痰降浊,方以温胆汤加减。予疏方:法夏10g,陈皮5g,茯苓15g,甘草5g,竹茹10g,枳壳10g,石决明30g,钩藤30g,菊花30g,生地15g。同时予西药:先含服硝酸甘油 0.5mg以适度降压 ,继以代文 80mg qd , H.C.T 25mg tid,立普妥20mg qd ,拜阿司匹林100mg qd 以降压、降脂、抗栓。服药7剂后复诊,头晕、头痛明显好转,无胸闷,无心悸,无气促。舌红苔薄黄脉弦滑。测血压:160/90mmHg。治疗有效,继予温胆汤加减调治。西药继续前药。本病中医辨证,不排斥运用现代科技的西医检查,运用中西医结合来治疗,体现中医整体调治、减轻症状,西医精确、靶化性治疗,二者优势互补。
现代中医理论是陈老在5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发现和提炼出来,陈老认为,现代中医必须在肯定自己的同时,也正视自身的不足,要与时俱进,不断在实践中,以“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优势互补”为指导思想,最终实现中西医有机结合而不是中西医的大杂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