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医源流(成才过程)
陈镜合,1937 年出生于广州市,1964 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前身)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半世纪,1988~1990年以高级访问学者留学日本京都大学,主攻心脏内科急救;1991年评聘为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1998 年聘为首席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导师,荣获广东省名中医称号。曾先后任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学科带头人、心血管方向学术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急症诊疗中心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常委、终身理事,广东省中医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并被国家人事部、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认定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承担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主攻心脏内科急救中西医结合临床与实验研究,先后主编有关中医急症专业的专著教材8部,发表有《心脏内科急症现代中医思维》等论文70余篇。
1 知难而上,中医急症38年
他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从事中医急症,1995年,他在中国中医药报及本人主编的《现代中医急诊内科学》中,首次提出“现代中医”、“现代急症中医”与“现代心脏内科急症中医”的 “现代”概念,他在从事中医急症工作 38 年中,既有艰辛苦涩,也有喜悦欣慰,感慨良多。
1.1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中医药治疗急症有悠久的历史,只是到了近代,由于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药治疗急症才日渐式微,作为拯救、发掘与继承中医药学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发文,中医要搞急症,并举办了几期全国中医急症学习班,全国各大中医院在形式上都设置了“急诊科”,但多数“门虽设而常关”,设备十分简陋,多数既无留观,更无急诊病房 在这种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促使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主动要求直接参与急诊工作,为了提高急诊工作水平,他申请去了中山大学附一院进行为期1年的心血管内科急症(CCU)学习,随后回院主持急诊科工作。
1.2 初试牛刀,喜尝甜头 他在多年中医急诊工作中体会到,中医要真正开展急诊工作或在急救领域中有所突破,必须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中西结合”之路,他在中西医结合思想指导下,1985年抢救因触电致心跳停止 20 分钟伍某,通过 3 次电击除颤、气管切开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措施,经3 天救治,使患者从死亡线上转危为安,后以中西医结合治疗21 天痊愈出院,该患者至今无后遗症。此病例的成功救治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急症的突破,在国内外引起各媒体的广泛关注。全国各级中医院从事急诊工作的医生接踵来院急诊科参观,对在全国中医院开展中医急诊工作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1994 年,澳门富商郑某等 4 人在广东惠州发生交通事故受重伤,其指定要到本院救治,从而开创了中医系统动用直升飞机空中救护并抢救成功的先例。
1.3 创建第一个全国中医急症中心 1988 ~ 1990 年,他受国家教委、卫生部指派,赴日本京都大学医学部循环内科学习急救医学,专攻心脏内科急救(介入)学习完成后按期回国。1993年,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被国家中医管理局指定为第一批全国中医急症医疗中心建设单位,并荣获“全国中医急症工作先进奖”。1995年正式通过验收,成为全国中医系统第一个“全国中医急症中心”,他出任中心主任兼中医急症学科带头人。“全国中医急症中心”的建立,对全国中医急症工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急症中心实行全方位无选择性24小时服务 在广州“120”急救网络的医疗机构中,是急诊人数最多的几家医院之一。
2 现代中医 思维的建立
他在数十年的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中体会到,“现代中医”是历史的必然,他之所以选择中医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是有渊源的。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穷人看病都找中医,中医威信相对比西医高很多。解放初,他曾发高热持续20多天,经中西医诊治无效,后又经当时名气很大的西医张某诊治,诊为“肠伤寒”,用药后热更甚,再转中医赵某诊治,认为是湿温病,处方1剂出战汗热退,1 周而愈。由此,中医学为他人生打下第一颗难忘的烙印,并立志要学习中医。1958年,他如愿考入广州中医学院,开始他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可越学越难,续渐感觉中医学太“玄”,科学性似“不强”,又比现代医学课难学得多,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可以说是重西轻中,现代医学成绩很好,中医学成绩中等。1964年毕业分配至广东省湛江地区人民医院中医科当住院医师。由于重西轻中,常喜欢离开中医学理论,用西医思维指导使用中药,认为简单,不用辨证论治开方,故用中药多对号入座,如糖尿病,即找有降血糖作用的中药,东拼西凑成所谓的中医药方去治疗;炎症即是热证,就用清热解毒之黄芩、黄连、石膏、大青叶等。由于背离中医学理论,不分寒热、虚实、表里、阴阳用中药,疗效当然不好。有一次,某高血压病患者在中医科住院治疗,血压 220 / 130mmHg 他根据当时某杂志介绍,用菊花三两,水煎服,每天 1 次,服 3 天,停 3天,谓疗效很好,他如获至宝,照方用 3 天后,该患者不仅血压不降,反而升至 230 / 130mmHg,并出现口淡、恶心、反胃、口吐清涎、头晕、下肢微肿等症,后邀广东省名老中医管铭生会诊,他诊见舌淡白,边有齿痕,脉沉,认为属阳虚水泛,处以真武汤加杜仲、牛膝,服药 3 天症状明显好转,血压也有所下降。又一次下乡,一小孩患多发性疖疮,他用了青霉素,疖疮好了一批,又复起一批,缠绵不愈。见小孩面色白,自汗多,纳呆,肢乏,舌淡白,脉弱,邀当地一名老中医开中药,老中医诊后主张停用青霉素,每天只用人参一钱煎服,他半信半疑,无可奈何遵他所嘱。患孩竟连服 1 周而愈。临床一次次生动的案例潜移默化地启发并教育了他,深深体会到中医学确是个宝库,一定要认真随师学习。自此时起跟师用纯中医药治病 6 年,中医学专业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与此同时,也深感中医学自身的不足 如对急危重症的救治,用纯中医治疗与西医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希望能够有所作为。于是,他开始尝试在西医内科参加急诊工作及在当时所谓的“新医科”,搞中西医结合(实际是中西混合),1977 年,他调回母校工作,经长时间的思考,他发现他以往所谓的中西医结合,实际是中医加西医无目的的混合,如感染性疾病在用了有效抗生素的同时,又加开中医处方;应用中药不进行辨证论治,照某些现代药理研究结果“对号入座”,其结果是不仅增加病者经济负担,甚至对抗药效或增加某些毒性。
中西医如何互补不足呢? 他认为可以根据中西医之不同优势,按每个疾病的不同阶段,先用中医、后用西医;或先用西医、后用中医;或中西医结合,如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初 6 小时,又无反指征者,可考虑溶栓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 )治疗;若已失去溶栓或 PCI 时机或不宜进行溶栓或PCI治疗,又没有合并症的,应在严密的心电监护下,用中医药治疗为主,如有合并症的要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由于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不少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患者用药后反而会出现无法接受的症状,可考虑先用中医药治疗为主;或加用中药把西药酌情减量,以便把西药的副作用减至最低。又如败血症,可以先用敏感的抗生素处理,等血培养转阴,外周血白细胞正常后,患者出现自汗、气短懒言、疲乏、纳呆、面色苍白、舌淡、苔少、脉虚浮或大而无力等一派气虚或气阴两虚见症时,可以停用西药改用中药治疗,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对心衰所致的严重水肿,经用强心、利尿和血管扩张剂无效,加用温阳利水或阴阳两补的中药有较好疗效。中西医的互补使自身可以做到“人有他有、人有他优”,西医能做到的,他能做;西医不能做的,他也要力争能做。
3 走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现代中医”之路
3.1 实事求是,肯定中医,坚定继承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其传统文化是在无数失败与成功、认识再认识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硕果。中医药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时代的发展,相比于现代科学技术,中医药学是落伍了。无可否认,现代科学技术是人类战胜自然的主力军,但它毕竟只有短暂的历史,与宇宙长河相比,也只是一瞬间。无数自然现象的存在,现代科学至今尚无法解释。用现代人的眼光急于否定一些暂时无法解释的现象,似乎荒唐。把用现代科学解释不通、而无数实践又证实确有成效的中医药疗法认为是不科学而加以否定,则更属无知。
中医药学作为传统文化宝库,并不等于宝库中无糟粕。不切合实际、片面夸大中医药,认为中医能医百病是错的。他认为,中医能治疗急症,但治急症绝不是中医药的优势。中医药能治疗的急症主要是内科方面的,如一般感染所致的高热、急性胃肠炎、胃痛、某些肾、胆绞痛、轻症心绞痛、神经性头痛、癔病性抽搐、癫痫发作、轻症脑梗死或出血、轻症上消化道出血、咯血,以及某些危重急症在某阶段也可弥补西医的不足。因此,现代中医必须实事求是,正视自身的不足,积极面对,肯定中医,坚定继承,努力发掘并加以提高,与时俱进。
3.2 他的“现代中医” 半世纪从医的经历,他悟出了心目中的“现代中医”:既不同以西医为主的西中医结合;更不同于不懂西医的传统中医,是既传统又超出传统,源于中医又超出中医,与现代科学潮流同步或基本同步的,具有中医学、现代医学两者的优势的中医学西医或西医学中医而以中医为主的中西医结合医学。作为现代中医必须做到:对传统中医药不能弃医存药,要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使用中药,不要用“圣经”改造“佛经”;要当真中医,要熟练掌握中医学理论,不当挂中医羊头,卖西医狗肉的所谓中医;要中西医优势互补结合,不要和尚念圣经的结合;掌握现代科学技术(西医)的中医;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不是中医的目的,而是中医用来发展自身,并朝“现代中医”方向迈进的重要手段;临床诊断必须做到中西两手,治疗方面除急危重症外,力争做到“先中后西、能中不西、中西结合”。
二、培养人才
75岁高龄的他桃李满天下,毕业的学生现大多成为医院的骨干、专家。他目前己为国家培养了国家级学术继承人3人(叶志中、李思宁、梁东辉),省、市级继承人4人(何清清、贾小庆、杨沛群、李俐)、博士后4人(罗小星、贺运河、高友山、赵海滨)、博士3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