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思想

      一、学术思想

      陈镜合教授治学思想严谨,富于开拓创新,极力主张以“古为今用”与“洋为中用”的原则进行科学研究,他一向认为现代科学技术是现代人所共有的,西医可以学,中医也可以学。现代中医要攀登峰,必须敢于正视现实,敢于不断挖掘自身之不足,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引进,不断补充新的诊治手段,才能使自身不断发展壮大,在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固步自封”“互筑门墙”在中医“宝库”面前沾沾自喜的结果是自我消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1995年底在“中国中医药报”及其代表作“现代中医急诊内科学”中,首次在国内提出“现代中医”、“现代急症中医”与“现代心脏急症中医”的“现代”概念,它指出“现代中医”是指中医学西医或西医学中医而以中医为主的中西医结合医学,他既不同以西医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更不同于不懂西医的传统中医,是具传统又超出传统,源于中医又超出中医,与现时代的科学潮流同步或基本同步,具有两者的优势,对某些难治甚至不治的疾病蕴藏着可望突破的无限潜能与广阔前景,它是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现代中国独有的新型医学,这一论述为现代中医指出今后发展的方向。

      二、思辨特点

      陈镜合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主任医师、全国名老中医、岭南名医,年近八旬,精神依然矍铄,思维敏锐,勤快好动,待人和蔼可亲。不仅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疗效显著,而且乐于接受新事物,善于吸收、消化和应用先进知识,与时俱进,孜孜不倦,笔耕不辍。陈老临证近50载,学贯中西,中西医学术根基扎实,立足临床,脚踏实地,师古而不泥古,既守古人法度,又有创新精神。在继承中医传统的基础上,把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溶于临床诊疗之中,不断探索,勇于创新,临证坚持中、西医两套诊断,主张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形成了“能中不西,先中后西,中西结合”的现代中医诊疗风格,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现将陈老的临证思辨特点总结如下:

      1) 谨守病机,脾胃为本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陈老认为:中医的脾胃是一个代谢、形态和功能的综合概念,除了消化系统之外,还涉及到全身多系统多器官的功能范畴,如调节、代谢、免疫等;《内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可见机体的整个代谢过程,脾胃是关键。东垣云:“人以胃气为本”;“脾胃有伤,则中气不足,中气不足,则六腑阳气皆绝于外,故营卫失守,诸病生焉”。脾胃的状况,不仅与气血的生化及五脏的濡养关系密切相关,同时也是许多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若脾失健运,则水湿停滞,痰浊中生,患者可出现痰饮、痞满、泄泻等证,痰浊闭阻心脉,瘀血阻络,可出现胸痹、心痛、心悸等病证,痰浊蒙蔽清窍,则可产生眩晕、中风、痴呆等。可见,脾胃在五脏六腑中显得格外重要;脾胃功能正常,水谷精微得以运化并濡养脏腑及四肢百骸,若脾胃虚损,则五脏失养,故陈老强调:临证时常需特别重视脾胃的状况,不仅诊病辨证,治疗用药更是如此。脾胃健运,同时也是提高和巩固疗效、增强抗病能力和促进机体康复的重要因素。故有“百病不已,宜从中治”之说,善医者只论元气精神。正所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2)重视气郁,创立“开心”

      七情所伤,气郁为先。《丹溪心法•六郁》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以气为动力,能推动脏腑气化,输布津液,宣畅血脉,消化水谷。若情志过极,忧思郁怒,首害气机。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气机郁滞,气郁由是而成。所谓气郁,通常是指肝气郁结。肝主疏泄,以气为用,气之疏泄,则可使周身之气机,脏腑之功能活动条达畅顺。若肝气郁结,疏泄失司,木郁而致诸脏气机皆不得畅达。陈老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发现许多慢性病患者常常存在“气郁”现象,神经官能症、抑郁症等“郁”固然是发病之关键所在,但冠心病、高血压病、中风、胃肠病等病患者的病情亦常因情志失调、情绪波动而变化,故陈老提出要“重视气郁”的诊治观点,指出:肝气郁结,其临床表现有两大类:一是肝气郁于本经,二是肝气郁结病及它脏,如肝郁乘脾、肝气犯胃,气郁及血可形成血郁,气郁日久化火则形成火郁,还可以导致心气郁滞、脾气郁滞、肾气郁滞、肺气失宣等脏腑气机郁滞,治疗应“治病求本,调气为先”,创立“开心方”(以越鞠丸合失笑散加西洋参、红花等组成),该方气血痰热湿食同调,兼以扶正,不仅对“郁证”、“神经官能症”临床疗效显著,用该方协同治疗冠心病、高血压病等亦屡获良效。

      3) 善用经方,灵活化裁

      陈老精研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对《伤寒论》辨证论治和理法方药运用娴熟,善用经方,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加减化裁得法,常常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陈老使用经方的经验是:凡病机相符,方证合拍者,按照条文原方使用,如矢贯的;条文义近者,抓住病机主证,以法统方,可数方合用,或确定主方,变通加减。用药少而精灵,反对药杂量重。他认为治病关键在于对证。药若对证,“四两也能拔千斤”。若滥投重剂,不但无效,反而有害,故临床处方常是9~11味,很少超过12味。对一些慢性病,只要辨证明确,治疗有效,就不轻易更方,只根据症状略为加减,体现了“验不变法,效不更方,随证加减”的治疗原则。

      陈老强调运用经方,首先要理解经方,掌握方规,重视药物的配伍,例如,半夏泻心汤,原文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其方规是:一为辛开苦降,一为调和寒热。故可治疗少阳病误下出现“但满而不痛”,“呕而肠鸣、心下痞”等症。然仲景以半夏泻心汤为基础方,根据病情演变加减配伍有系列方:包括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等,这五个泻心汤的病因病机侧重点各有不同,但脾胃气机失调,升降悖逆则基本一致,半夏泻心汤治寒热交结之痞;生姜泻心汤治水与热结之痞;甘草泻心汤治胃虚气结挟湿之痞;大黄黄连泻心汤治误下邪陷,内热壅盛之痞;附子泻心汤则适于邪热有余而卫阳不足之痞;均为辛开苦降、寒温并用、补泻兼施之剂,可见,理脾胃,调升降,是治疗痞证的关键所在,这是仲景遣方用药的真谛。因此,只有深刻理解经方和精于辩证,临证时,处方用药与病机丝丝入扣,并随证变化、相机取舍,才能常中知变,取得好的疗效。

      4) 病证结合,优势互补

      辨病是对疾病整个过程变化规律的认识和概括,辨证是对疾病某一阶段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方面的辨析和归纳。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目前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临床采用的主要诊疗模式,以获得临床疗效最大化为目标,充分体现了中西医优势互补的特点。陈老数十年的临床经验亦证明:运用病证结合的思维模式可以更好的发挥中西医诊疗优势。陈老常说:中医和西医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否定中医是错误的,夸大中医也错,否定现代医学更错。十分强调“中西医结合诊断,以中医治疗为主”的原则。即用西医各种检测手段对疾病作出诊断,同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辨证分析,明确中医证型,然后辨证施治。陈老不论是对内科急症,还是各种慢性病、疑难病症,都坚持运用这种思维模式进行诊疗,并形成了“能中不西,先中后西,中西结合”的现代中医诊疗风格。例如急性心梗的患者,要求紧急开通血管需进行介入治疗,这是西医的疗效优势,然而患者术后体力的恢复、并发症的预防,特别是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预防则是中医药的疗效优势,对这类病人的治疗中西医结合的疗效远比单纯用西药的疗效好。而对于某些外感疾病、慢性胃肠炎、过敏性疾病、神经官能症等,是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种,可单纯用中医治疗。因为相对于西医而言,中医具有整体调节的优势,常可使这些疾病得到比较好的疗效。陈老临证时运用病证结合的思维进行遣方用药,既重视了中医的宏观认识,也重视西医的微观世界,真正实现了中西医的优势互补,中西医结合。

      5) 心身同治,食疗药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医学模式已经从过去的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就要求广大医务人员要用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疾病。临床上,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都与精神心理因素有关。诸如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消化性溃疡、风湿病等等,均与精神因素有关。同时,许多疾病的转归也受精神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人长期患病之后,心理状态往往会相应地发生改变。陈老临证时十分关注患者的精神和心理健康,经常教导我们:作为一个好的医生,光从躯体结构方面为病人治疗是远远不够的,医生要将爱心、真心和耐心融入在诊疗工作中,要心身同治,要将单纯的“用药医人”,转变为“用心医人”,即在给予患者躯体药物治疗的同时,还要重视其精神心理的治疗,那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陈老还经常在紧张的诊疗工作期间,针对不同的病人,不厌其烦地告诫病人,要多运动,要保持心情舒畅,可以配合食疗药膳等等,经常有病人在看完病拿到处方那一刻就说:谢谢陈教授,听您一席话,我的病都好了一半了。病人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陈老欣慰的微笑更是尽显大医风范。此外,陈老还充分利用电视台、健康教育讲座等形式,给大众普及中医养生保健常识和食疗药膳方法,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和追捧。

医院首页 | 联系我们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版权所有 广州数园网络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粤ICP备13060292号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