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基长,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广东省名老中医。擅长:①中医正骨手法治疗骨关节损伤、小儿骨折,老年骨折;②骨病中医药治疗:骨性关节炎、股骨头坏死、骨质疏松症、腰腿痛。
名医养生经
谈到养生,陈基长教授分享了他个人养生经验的五句话。一、合理饮食。不要偏食,饮食要多样化。二、生活规律。中医讲求天人合一,晚上不要超过12点睡觉,劳逸结合,不可过盛。三、适当运动。生命在于运动,人不运动很容易衰老。四、人生乐观。乐观是生命的维生素。五、与人为善。
此外,陈教授还特别谈到,从1964年出来工作后就一直踩自行车。因为人在走路时,是用脚来承重的,但如果骑自行车就可以将大部分的重量分摊到自行车上,减轻膝关节的负重。
名医故事
年轻时是一名体育健将
初见陈基长,一身干净的运动服和轻盈的步伐,不禁让人感觉他的体魄年轻,然而事实上,他却已经是76岁的退休教授。行如风、坐如钟,看起来精神奕奕,身体各项体检均正常,更令人称奇的是,他至今仍坚持每天打羽毛球一小时以上。这几乎让记者不敢相信,76岁的人竟然还在每天坚持这么剧烈的竞技性运动。
生活作息规律的陈教授告诉记者,他每天早上会固定时间出门晨练,清早经过一定量的运动后接下来的一整天都感觉到神清气爽,做起事情来特别有干劲。“很多人都诧异于我这把年纪还在打羽毛球。当然,运动的首要条件是身体条件的允许,我能打羽毛球的前提是我从年轻时就注重保养,目前的身体条件不错。”
陈教授直言:“我一直在运动。”年轻时他坚持跑步,在学校时100米的成绩达到12秒1,在全校排名第二。此外,跨栏、打篮球都是特长,“所以高中毕业时,我差点就去考体育学院了。”
虽然年轻时体育成绩突出,但是心思细密的陈教授早就对自己人生的路有一个周全的计划。他考虑到,体育运动是年轻人的职业,但是医生则是越老越吃香。于是18岁的他已经考虑周全,决定放弃擅长的体育运动,报考中医。“现在回头来看,做医生虽然是有压力,但总的来说还是没有选错。”
从实践总结中改良操作手法
“老年人年纪大,反应力相对较差,很容易跌倒。一旦跌倒为了自我保护,应急的反应是用手撑地,所以比较容易出现‘桡骨远端骨折’。”陈教授一边抓着自己的手腕向记者演示,一边接着说,骨的周围满布肌肉,一旦发生骨折,周围的肌肉就会发生收缩,因而导致骨折部位的移位。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首先要把肌肉发生收缩的位置拉开,才能把移位的骨复位,这个过程叫“牵引”。
“医书上教,一手抓住患者的四个手指,另一手抓患者的拇指,如此手法进行牵引。但是我在实践中发现,这其实是间接的牵引。因为桡骨远端骨折实际上就是手腕的位置,若如书上所述拉手指进行牵引,这就没有将直接的牵拉作用在关键的位置上的。”陈教授在从业三年后便发现,要开拉收缩的肌肉,尤其是骨折移位严重的情况下,需要很大的力气,然而拉力过猛又会损伤腕关节。
为了寻求更快捷更有效的牵引方式解决这个问题,陈教授经过思考并实践后发现,将手指往上移动一点,双手直接紧扣桡骨远端,这样牵引的作用力直接作用于肌肉收缩的部位,效果比较好。
骨炎定治疗早期骨性关节炎
陈教授指出,膝关节是人体最大的关节,接触面最大,因此往往劳损比较严重。“我在临床中发现,老年人的膝关节病是骨科的多见病。不少女士到了55岁以上,膝关节就常出现‘咯咯’的响声,其实这是关节摩擦力大所致的。”
陈教授在带博士研究生时曾研究膝关节,目前有一些不错的成果,如“骨炎定”。“这是一条药方,我们通过临床实践发现疗效不错,一则止痛,二则改善膝关节的活动度。”
具体的方剂如下:红花3克、牛膝15克、补骨脂15克、骨碎补15克、木瓜20克、北芪30克。该方治疗骨性关节炎,尤其是早期的骨性关节炎。“因此,如果老人家发现自己的膝关节出现响声,就是一个骨性关节炎的早期征兆,这个时候用这条方子效果就比较明显了。”
此外,中医认为,随着人的年纪增大,肝肾逐渐不足,肝主筋,肾主骨,因此较容易出现骨质疏松,出现骨折的情况也特别多。陈基长教授特别提醒老年女性要注意补钙,因为女性患骨质疏松的机率比男性要高,一方面与激素有关,另一方面女性生产容易损失钙质,因此产后一定要补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