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基长指导学生时深入浅出、生动有趣
工作之余,陈基长也很注重自身的养生之道
陈基长在接骨方面摸索出一套自己的经验
陈基长,1938年10月出生,1964年毕业于原广州中医学院本科,长期在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伤科学教研室从事教学、医疗、科研工作,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中医药科技专家委员、国家药品监督审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治疗关节内骨折、陈旧性骨折、骨性关节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方面,有较深刻的认识和体会,效果较好。能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处理骨伤科疾患,疗效较高,曾被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评为中西医结合优秀工作者。
有较好的科研工作能力和较高编写能力,是骨伤专业教材《骨伤学基础》副主编,有较丰富的教学工作能力,教学效果好,曾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和优秀研究生导师。
医生护士天生一对
陈基长的妻子也在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工作,是一名温柔的白衣天使。据说找一个护士或者教师做老婆是所有男人的理想,我们和陈教授开玩笑说他利用职务之便,轻而易举地实现了梦想,成为别的男人羡慕的对象。陈教授笑着说,医生和护士结婚更正常嘛,天生就是一对,还有很多女人羡慕我老婆呢,说她利用职务之便找到了这么一个好老公——个子高、身体好、学问高、技术好。
陈基长夫妇一共生了两个女儿,一个学外语,一个学财务,都没有继承父亲的职业,陈基长说可能她们看父亲整日劳累,觉得做医生太辛苦了,压力又大。都说生儿子好,陈基长认为还是女儿更体贴一些,他在医院工作,亲眼看到现在陪父母看病的大多都是女儿。女儿是父母的贴心小棉袄,儿子长大后要结婚成家还会向父母要求经济援助,娶了媳妇又忘了爹娘。生女儿就不会有这样的苦恼。有句老话叫“生男好听,生女好命”,生个儿子等于丢掉一个儿子,生女儿等于赚了半个儿子。
陈教授爱打羽毛球,每天早上都会在学校的球场上耍上一个小时,对手就是我们这些学生。别看我们年轻力壮,却都不是陈教授的对手,陈教授打球很讲究策略,能够控制整个节奏:他往往会把球打在你根本想不到的地方,还经常变换落球点,让对手在球场上疲于奔命,我常常被打得找不着北,没几个回合就败下阵来。
陈教授讲课的时候深入浅出,爱用一些生动的比喻,把枯燥的医学知识与生活现象联系起来,我们理解起来就很容易了。比如讲解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病原因时,陈教授用自行车来作比喻:自行车的外胎由于长时间使用,慢慢变薄甚至破裂,内胎有气,空气的压力使内胎突出。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病原因就跟自行车外胎破裂很相似:腰椎间盘的退行性变化、外伤和劳损等使作为椎间盘主要支架的纤维环变得薄弱、甚至破裂。纤维环薄弱或破裂多位于椎间盘后方或侧后方。腰椎间盘向后方的椎管内突出或破裂脱出,导致相邻的组织,如脊神经根、脊髓等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单侧或双侧下肢麻木、疼痛等临床症状。陈教授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再加进一些趣味性的东西,大家都很喜欢上陈教授的课,一个很好的证明就是陈教授上课的时候从来不点名,但没有一个缺课的。
陈教授对待学术很严谨,在一次论文答辩会上,陈教授担任答辩委员会的专家委员,某家医院的领导带了一个研究生,这位领导和陈教授的私交很好,双方一见面就热情地打招呼,他带的研究生正好要参加这次论文答辩,答辩进行中,陈教授对论文中的某些地方表示怀疑,提出要看原始材料,双方当场开始争论,场面颇具火药味。陈教授慷慨陈词:科学的东西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浮夸,不能说“可能是”。结果那位研究生的论文没有通过。
“骨科医生”的形象代表
没见到陈教授的时候,就听说他是一个健谈的人。做记者的,最怕碰见一个“闷葫芦”,你说一句,他答一句,双方都很痛苦。陈教授果然没有让我们失望,也许是长年做老师的缘故,陈教授的谈话清晰而富有条理,同时又生动有趣。采访间隙,我们抓紧时间向陈教授请教医学知识,陈教授一一为我们解答。遇到难懂的专业名词,他还站起身来把名词写在办公室一角的小黑板上,书法干净利索。
陈基长教授虽年近七旬,但身子骨硬朗,走路虎虎生风,永远都是一副精神奕奕的样子。“我最喜欢和年轻人打球!”说到养生秘诀,他笑说人体就是一副会说话的机器,未病先防,既病防重,运动是最好的维修方法。
陈教授用来喝水的杯子是一只白色的搪瓷茶缸,上面有“献血光荣”四个字。陈教授说他一共有三个这样的杯子。作为一名医生,他深知血液对病人的重要性,因此一有义务献血的机会他就第一个冲上前去。
为了配合我们的摄影记者拍照片,陈教授还专门把另外一个房间里存放的人体骨骼标本搬出来。他告诉我们,这具标本的原体是一个男人。我赶忙往两腿之间看去,当然什么也看不到,就好奇地向陈教授请教,“没有生殖器怎么知道是个男人啊?”陈教授耐心地为我们讲解:“女人的盆骨比男人的要宽很多。”
人生画卷
成长 救人先救己
陈基长出生于潮汕,有一个大他两岁的哥哥。哥哥很聪明,学习成绩也很好,县里会考经常拿第一,却不幸得了一种叫胸椎结核的怪病,家里人带着他四处求医,都没有治好。熬了一年多后,哥哥永远地离开了人世,这件事情对幼年的陈基长触动很大。还有一件事情也促使他最后选择把医生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每到秋冬季节,陈基长的全身都会起一种红疙瘩,连眼睛都是肿的,一年两次,每次持续十天到两个礼拜,这种怪病让他痛苦不堪。救人先救己,陈基长决定先从治疗自己的怪病开始,他决定报考医学院,在复习备考中他才知道自己得的怪病名字叫“风疹”,是由于空气过敏引起的,中医医书里讲“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陈基长恍然大悟,对症下药,很快治好了困扰自己多年的怪病。
成才 “跌打王”真传
陈基长从小爱运动,高中时候是学校里的运动尖子,每次运动会都能够拿到两三个冠军。教导主任建议陈基长报考体育院校,可他认为体育作为爱好还可以,但不适合作为终身职业,不少体育老师到四十多岁的时候都被迫转行,而做医生是越老越吃香。惟一的遗憾是报考中医学院要读6年书,陈基长其实更想早点毕业工作赚钱报答父母。
从中医药大学毕业后,各方面都表现优异的陈基长留校工作,第一个月领到了51元的工资,留下12元做伙食费,其余的全部寄回家里,每个月领到工资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寄钱给爸妈。
参加工作后,陈基长也没忘记自己的体育特长,他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骨科,而他的老师就是蜚声羊城的“跌打王”何竹林。何老先生常常教诲自己学生:“庸俗的骨科医生是跌打佬,真正的骨科医生要有内科的知识和过硬的双手。”身材高大的他留下很多行医的传奇——一般骨科的复位需要至少3个人一起操作,但是他一个人就能操作,而且做得比别人更好。陈基长深得何老先生的真传,为病人做手术、骨科复位,力道又准又狠。
成名 告别冷板凳
刚刚成为一名医生的时候,陈基长也有自己的苦恼:和何老先生在一间门诊室里接待病人,往往是老中医那边门庭若市,陈基长一个人在另一边坐冷板凳。他只好仔细观察何老先生是如何给病人看病的,何老师实在忙不过来的时候就很有眼色地去帮忙,何老师看他又谦虚又勤奋,就会把一些病人介绍给他,陈基长对每一个病人都认真诊治,还利用节假日休息的时间去病人家里做家访,密切关注他们的治疗情况。有的病人家庭条件比较困难,陈基长就自己掏腰包为病人出钱照片子、抓药。陈基长这么做时根本没考虑那么多——骨外科的病人一般都伤得很严重,救命要紧。但这么多病人没有一个借了钱不还的,有的病人住在山区,为了还钱还专门大老远地又跑来广州一趟。“冷板凳”没坐多久,年轻的陈基长就凭着高明的医术和热情的态度吸引了大批的病人,很多病人主动当起了陈基长的“义务宣传员”,到处给别人说,“那个年轻人不错啊!”
经典病例
治病治出“干儿子”
有个小病人,家里开一个小档口,没有什么钱,住不起医院,陈基长就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去小病人家里为他看病,他当时病得很严重,不能站,腿也伸不直,家里人都以为他肯定没治了,这辈子要残废了。陈基长没有放弃,经过他精心的治疗,小病人终于恢复了健康,像正常人一样能够走路、上学了。他们一家人都没有忘记陈基长的恩情,逢年过节都去陈基长家里看看,陈基长没有儿子,小病人的爸爸说不如认陈基长做干爹好了。陈基长不但关心“干儿子”的健康,还关心他的学习。“干儿子”生病的时候还是一个六岁的小孩子,现在已经长成了一个高高大大的小伙子,今年就要考大学了。他告诉陈基长自己也想做医生,陈基长很高兴,“你只管报中医药大学吧,只要分数上了线,剩下的事情交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