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派渊源
陈基长教授学术渊源

      陈基长教授1964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师承岭南骨伤名医蔡荣教授和何竹林教授等岭南先辈,是岭南骨伤的代表性传承人之一。中医骨伤学术薪火代代相传,蔡荣及何竹林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汇聚成为陈基长临证和科研的发源和指引。总结出治疗骨关节损伤、小儿骨折、老年骨折,尤其是治疗关节内骨折、陈旧性骨折、骨性关节炎等独特有效的学术经验。师承关系如下图示:



      1、蔡荣学术经验:蔡荣教授出生于医学世家, 祖父蔡忠是清末广东五大伤科名家之一,早年拜少林派嫡系洪熙官的四传弟子新锦为师,尽得武技医术之奥秘,后在广州丛秀南设跌打骨科医馆,曾创制“跌打万花油”,对治疗骨折、脱位、刀伤、火伤等有卓效,闻名国内外。蔡荣之父早逝,其母梁敦娴受蔡忠的影响和传授,医术精湛,亦是民国初广州著名的女骨伤科医生。蔡荣从小受祖父及母亲的教诲与栽培,熟读经史百家之书,勤习伤科诊疗技术,为其日后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蔡荣教授在脏腑学说的基础上,结合伤科的特点,总结出伤科的脏腑、经络、皮肉、筋骨、气血、精津病机。这种学说不但发展了以往伤科病因病机学说的不足而且有他的独特见解。他认为:“人体受外因作用或内因影响而发生伤病时,局部皮肉、筋骨组织的损害,每能导致脏腑、经络、气血和津液的功能失调,因而一系列症状随之发生”。“骨关节担伤和疾病多由皮肉筋骨病损而引起经络阻气血凝滞、精液亏耗或癖血邪毒由表入喜薄鲜晴不和,亦可由于脏腑不和由里达表,弓飞起经婚、气血、精津病变,导致皮肉筋骨病损”。他总结出伤科内治十法,(行气活血、接骨续损、调营清热、托里排脓、舒筋活血、镇惊安神、通窍宣闭、软坚散结、补虚益损)和外治十三法(敷贴、掺药、涂搽、洗涤、熏淋、热熨、药线、针灸、火罐、针拨复位、牵引、手术)和理伤手法(拔伸、旋转、屈伸、分骨、折顶、回旋、捺正、挤压、按摩推拿、理筋、分筋、弹筋、拨络)。蔡老的颇有中医特色的辨证论治,丰富了中医骨伤科理论,为后学者提供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辨证论治规范。
      2、何竹林学术经验:广东省中医骨伤科名家何竹林,1883年12月26日出生于广东省南海县九江区河清乡,何竹林8岁开始随广州市光孝寺一位老和尚(属少林派)习武学医。1901年,何竹林外出离家,博采众方,1904年,何竹林在广州市长寿路开设医馆,1956年,广州中医学院建立后,何竹林受聘执教该院,并兼广东省中医院骨伤科主任。
      何竹林说:“中医骨伤科医师就是中医内科医师加上一双懂得续筋接骨的手”。他认为中医治疗骨伤科疾患的特色之一就是强调整体观念,中医内科医师的基本功同样也是骨伤科医师的基本功。学习中医骨伤科,首先要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和历代骨伤科文献。如果只重视复位手法和夹缚固定操作,而忽视基本理论学习,就会成为一个仅懂得操作的“工匠”,遇到危重证候便束手无策,甚至误人性命。
      何竹林以精确的手法和独特有效的固定技术著称于世。他说:“不通晓理法方药辨证施治就不是中医生,不懂理伤手法和夹缚固定就不是骨伤科医生。”他又说:“骨伤科手法要眼到、心到、手到,懂得借助自身的体重,腰力、腿力、手力并用。”
对骨关节损伤他采用三期辨证论治。对脊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休克,他喜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他认为北茂、地龙两味药对恢复神经功能有显著功效,对急性腰扭伤,大便秘结的里实证,他采用桃仁承气汤加桑枝、过江龙。对慢性腰腿痛他采用独活寄生汤加娱蛤、祈蛇之属。此外,他还很重视岭南草药的研究,年青时曾亲自到罗浮山、西樵山采药,亲自炮制膏、丹、丸、散。骨关节后期的外洗方舒筋汤:两面针、路路通、透骨消、毛射香均是岭南草药。他的经验方《驳骨散》对骨折中期有显著疗效,已被编入全国中医学院二、三、四、五版统一教材。
      陈基长教授在继承蔡荣、何竹林两位骨伤前辈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强调骨折临证注重整体观念、正确运用正骨手法、治伤重功能,采用中医中药进行辨证论治而取效, 于平淡中见神奇, 使中医中药的魅力得以彰显。

医院首页 | 联系我们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版权所有 广州数园网络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粤ICP备13060292号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