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基长教授,广东省名老中医,全国中医骨伤科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继承人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64年从广州中医学院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从医五十载,硕果累累,享誉业界。这绝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名医成才之路自有一定之规,陈基长教授的名医之路有许多值得我们后辈学习、借鉴之处。
一、培养兴趣、志存高远
陈教授中学时代是名运动健将,中学老师曾建议他报考体育院校,然这并非陈教授志向所在。学医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陈教授深明其意。那时候每到秋冬季节,陈教授便风疹发病,全身红疹,痛苦不堪。再加上家人患疾的触动,陈基长教授那时便立志学医。早在陈教授学生时代便自行辩证,自拟方药,治愈自己的风疹顽疾。因为对骨科有着浓厚的兴趣,1964年从广州中医药学校毕业后便留校从事医、教、研的工作。陈教授认为兴趣就是动力,培养兴趣就如找了个好搭档,才能敦促自己,并且可以事半功倍。
二、师从名师、博采众长
中医是中国几千年文化沉淀的精华,重视传承。在没有科班教育的历史时期,师带徒几乎是中医传承的唯一方式。然就算是在科班教育制度相当完善的今日,名医的作用仍然是不可替代的。陈基长教授曾师从何竹林、蔡荣等蜚声羊城的骨科泰斗。欲得名医技之精髓,须得其临证亲授。初出道从医,陈教授便是跟何老先生同一诊室出诊。何老先生病号众多,门庭若市。陈教授则伴其左右,观其辩证施药,助其接骨复位,深得何老先生真传。名师既是技术的传授者,也是思想的启蒙者。何老先生常常教诲自己学生:“庸俗的骨科医生是跌打佬,真正的骨科医生要有内科的知识和过硬的双手。”深受何老先生的影响,陈教授注重理论与实践兼修,中医与西医共研,传承而不泥古,发展而不离古,终成一代名医。
三、医者仁心、大医重德
晋代杨泉《物理论》中有言“大医者,非仁爱之仕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由此可见,凡大医,德为首,聪明的智慧及廉洁的品格次之。大医的医德修为在陈教授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陈教授尚年轻时,交通欠发达,许多病人到医院复诊甚是不方便。陈教授便利用休息时间上门家访,有的病人经济拮据,陈教授甚至自掏腰包为其垫付医药费。似乎每一个名医总有一个似龙盘橘井、虎守杏林这样的感人故事,陈教授亦然。有一个小病人,家境贫寒,当时病得很严重,不能站立,家人已几近放弃。心系病人的陈教授却没有放弃,常常利用晚上或周末休息时间上门为小病人看病。经过陈教授的精心治疗,小病人终能如常人般正常站立行走、上学,现已经成长为健全的小伙子。为感陈教授的大德,小病人便认陈教授为干爹。此事至今仍是一段佳话。
四、医为仁术、贵在实践
纵观历代医家,大多皆有“熟读王叔和,不如多临证”之叹。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骨科尤甚,讲究技巧和艺术,欲得其精髓需反复实践、总结,方能悉心体会、内省自悟。在陈教授的成才之路中尤为重视实践总结。桡骨远端骨折是常见的骨折,而手法复位则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当时医书上教一手握住患者四个手指,另一手握住拇指进行牵引复位。陈教授认为这是间接牵引,需要更大的力量并且容易损伤腕关节。经过反复实践、总结,认为双手直接紧扣桡骨远端作用了更为直接,复位更有效。改良这种复位手法时,陈教授仅仅从业3年,并且在长期的临床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复位效果。
五、教学相长、著书立说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陈教授非常重视教学相长,教是再学习的过程,而学生的提问则能启发自己的进一步思考,这也是成才之路上的一种敦促力量。“学以为耕,文以为获”。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更是一门经验科学,需要不断的积累沉淀。然自己的经验只有形成文字后才能更加深远地指导后人。50载的从医生涯,经验相当丰厚。陈教授注重经验的总结,并著书立说,传经载道。先后主编或参与编写《骨伤科学基础》、《新药中医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二辑》骨伤科部分、《简明中医临床诊疗常规》等教材,并著有专著《教授谈专业》。此外还主持或参与了多项课题研究,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字资料。
“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学医需要付出一辈子的努力及心血,成才则贵在坚持。陈基长教授的成才之路给我们后辈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作用,其对医学的执爱、医德修为、精湛的技术都是我们后辈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