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基长教授是著名的岭南骨伤科学家,广东省名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陈基长教授从事中医骨伤科教学、科研、临床工作五十余载,学贯中西,擅长利用西医诊断手段和中医骨伤科辨证论治治疗骨伤科疑难杂病,尤其在治疗骨关节损伤、儿童、老年骨折、关节内骨折、骨性关节炎等方面学验俱丰。在临床实践中,陈基长教授坚持“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古”学术精神,强调中医骨伤科整体观学说,重视辨证与辨病结合,精研中医正骨力学原理,其正骨手法刚柔相济、轻巧灵便;遣方用药注重虚实辩证, 标本兼治,巧用内外结合法,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在反复实践,不断总结的基础上,陈基长教授的学术观点得到进一步的理论化、系统化,并形成了具有岭南骨伤科特色的学术思想,对中医骨伤科学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骨伤临证,首重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祖国医学的重要原则,强调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遭受伤病打击时,人体各部位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在中医骨伤科学中,整体观念对于指导疾病的诊治,把握转归方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陈基长教授在临床实践中特别强调骨伤科疾病整体观念,通过详细的望、闻、问、切四诊资料的收集,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审查判断、仔细分析,结合现代医学检查结果,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制定具体处理方案。陈教授指出,在骨科急症中多见严重创伤和复合损伤,切忌只见局部,忽视全身状态,只顾及患者伤处出血,局部畸形,一味处理局部伤口,而忽略病者的诊治要点。当此之时,首要高度注意伤者生命体征变化,经处理妥当,全身情况稳定后,再根据伤科的特点,进行细致的局部检查,进一步了解局部损伤的具体情形,有针对性地加以处理。
此外,骨伤科疾病多以局部症患为主要表现,医者往往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只注重局部查体及诊治。陈基长教授认为骨伤科临证需要着手局部,而着眼全身,把握好局部与整体的辨证关系。许多疾病的临床表现只是局部症状,而其根源却是全身系统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病、强直性脊柱炎等,因此只见局部疾患可能会出现误诊、漏诊,最终影响治疗效果。
二、正骨整复,诣在手摸心会
陈基长教授治疗骨科创伤疾病擅用中医正骨手法对骨折、脱位疾病进行整复治疗,取得良好效果。其手法刚柔并济、轻巧灵便,强调要提高整复成功率, 关键在于深刻理解正骨手法的目的、意义和操作方法的要领, 掌握其力学原理, 有针对性的加以灵活运用。陈基长教授指出,只有理解骨折、脱位的移位机制,通过触摸患肢形态,仔细体会骨折、脱位的移位方向,对其移位机制进行系统分析,才能对正骨手法的要点了然于心,取得良好的整复效果。陈基长教授师古而不泥古,在理解骨折的移位及正骨手法的力学机制基础上,大胆创新,形成独具特色的正骨手法。例如,成人常见的桡骨远端骨折和儿童常见的肱骨髁上骨折,往往整复效果不佳是因未能按照“欲合先离, 离而复合”的原则进行拔伸牵引。陈基长教授认为顺势牵引是手法整复的关键,以往牵引拔伸桡骨远端骨多在手部,而肱骨髁上骨折多在前臂牵引,力的传递因通过了关节腔大大减弱, 力度不足, 往往无法矫正重叠移位。陈教授将桡骨远端骨折的牵引改为术者拇指扣紧骨折远端,肱骨髁上骨折术者采用双紧握肱骨骨折远端进行拔伸牵引,顺势而为,其力学传导更好,整复效果更佳。
三、内外兼治,不忘筋骨并重
陈基长教授博采众长,在治疗骨伤科疾病中采用外治法与内治法并举,始终贯彻筋骨并重的治疗原则。《杂病源流犀烛·筋骨皮肉毛发病源流》云:“筋也者,所以束节络骨,绊肉绷皮,为一身之关纽,利全体之运动者也,其主则属于肝”。陈基长教授认为,凡跌打损伤,筋每首当其冲,受伤机会最多。临床上,凡扭伤、挫伤,特别是骨折、脱位后,可致筋肉损伤,局部肿痛、青紫、关节屈伸不利。在治疗骨折、脱位的同时,陈基长教授尤其重视对筋的处理,对每例骨折、脱位患者,在手法整复后,必在牵引固定下对局部的筋按其走行方向,进行按摩捋顺后才上夹板,且每次复诊,也必施此法。通过按摩捋顺,可促进局部的肿胀消退,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同时有利于患者功能的早期恢复。而在临床用药方面,除了在中医骨伤科三期辩证基础上采用活血消肿、行气止痛、补肾壮骨等药物外,陈教授往往还加入鸡血藤、络石藤、忍冬藤、宽筋藤等养血柔筋之品,以促进软组织修复,发挥筋能束骨的作用,从而达到恢复功能的治疗目的。
四、痹症顽疾,着重以通为用
痹症是中医骨伤科常见的疑难并重,是指经络闭阻不通, 大多是由于正气不足或劳逸不当, 以致外邪侵袭,风寒湿热之邪, 痹阻于肌肉、骨节、经络之间, 气血运行失畅, 引起痛、肿、重着和麻木的一类症状, 以四肢关节肌肉酸痛、重着、麻木、肿胀、变形、屈伸不利为特征。《素问·痹论篇》云:“风寒湿三气杂至, 合而为痹也。”《灵枢·百病始生》云: “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 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陈基长教授通过多年临床总结,认为“正气不足”、“邪气外犯”、“痰瘀凝结”是痹症的主要病因病机。正气不足而风寒湿热邪气外犯痰瘀凝结是久痹难愈的重要因素。治痹应抓住痹证基本病机---经络闭阻不通,“以通为用”施治原则进行治痹, 结合闭阻不通的具体病因施以祛风宣通、散寒温通、除湿利通、清热通络、祛痰通络、行气通络、活血通络、益气通络、养血通络、滋阴通络、温阳通络等进行宣散邪气, 疏通经络。在辨证基础上应视病位深浅病程长短作具体用药, 若病位浅病程短为邪实证可拟祛邪疏通为主, 让邪有出路, 如药加选羌活、独活、桂枝、桑枝、姜黄、防风、细辛、柴胡; 若病位深病程长可拟搜风祛痰通窍为主, 如药加选鸡血藤、忍冬藤、络石藤、地龙、祈蛇、全蝎、白芥子、制川乌、制草乌等藤蛇虫之品。同时, 陈教授十分重视骨伤科痹证的内外结合治疗法, 如药渣热敷患膝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草药犁头草鲜品外敷治疗急性化脓性关节炎、针刺八邪穴同时旋腰治疗急性腰扭伤、刺络留罐治疗腰背筋膜炎、隔姜灸法治疗肌腱劳损等都是陈教授临床常用之法。对于以肝肾亏虚,正气不足的退行性病变,如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等痹症,陈教授则以补助通,常以补肾壮骨,养血生髓,兼以活血通络为法,根据中医理论, 结合多年临床经验, 总结出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基础方。药物组成: 补骨脂、骨碎补、川牛膝各12g,红花5g,黄芪30g,木瓜20g。全方具有补肝肾、益气行血之功,可根据具体辩证,化裁选用,疗效显著。
五、养生调摄,推崇动静相宜
陈基长教授虽已是古稀之年,但仍然精神矍铄,行如风、坐如钟,除了门诊坐诊,还坚持每天的体育锻炼。陈教授认为,养生调摄,最应动静相宜。《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陈教授认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对于修心养性,调摄人体气机尤为重要,同时要顺应四时、昼夜之变化,推荐短时间午睡,认为午睡之重要在于其能顺应人体和自然变化,恢复充沛体能。而生命在于运动,人体不运动则气血不行,肌肉萎缩,经脉阻塞,血液不通,不能更新,代谢无力,易退化衰老。他主张60-70岁老人,最好早上到野外挺胸快行,既可吸取早上新鲜空气,吐故纳新,增加肺活量,防止老人驼背,又可活动关节,以防膝关节退变性骨性关节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