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教授从尿、精、性、腺等方面来治疗泌尿、男科疾病。排尿或尿液异常、射精或精液异常、性功能异常、前列腺、睾丸、附睾的病变等,是泌尿外科、男科疾病所表现的主要症状。中医学对患者主要症状的特点及个体的特殊性、对同时伴有的相关症状所构成的症状群,进行分析归类,确定其能反映病变性质的证候属性,相应的治疗原则及处方用药,即理、法、方、药。在完成这一临床思维的过程中,常常需要运用中医整体观念,“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急则治其标”等原理。
一、尿
中医学认为肾主水,主纳气,开二窍于二阴。肾主水的含义是指肾有主持与调节人体水液的吸收与代谢,一方面将饮食物中具有濡润组织功能的津液布散到全身,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将经机体组织利用后有害于机体的糟柏排出体外。此外,津液化尿的气化作用及尿液的排泄也是膀胱的职能。
(一)排尿异常
1.排尿困难:
排尿困难主要因为①老年肾气渐衰,中气虚弱,痰瘀互结水道,三焦气化失司;②肺气失宣不能输布,影响水道通调,以致尿闭或尿出不畅;③脾胃功能紊乱,湿热下注膀胱,壅滞气机,气化失常,尿不能正常渗泄,而发生尿闭或排尿滞涩。
2.尿频
尿频即排尿次数增多而每次尿量减少,严重时几分钟排尿一次,每次尿量仅数毫升。正常膀胱容量男性约400ml,女性约500ml。一般白天排尿4~6次,夜间0~1次。随年龄、气候、饮水量和环境等的改变,次数及每次尿量亦有不同。引起尿频的原因有泌尿、生殖道炎症,各种原因引起之膀胱容量减少,下尿路梗阻所致之残余尿等。
祖国医学将尿频归纳为淋证范畴,《诸病源候论》把淋证分为石、劳、气、血、膏、寒、热七种,并明确指出淋证的病位在肾与膀胱。“肾虚则小便数,膀胱热则水下涩,则淋沥不宣,故谓之淋”,这种以肾虚为本,膀胱热为标的淋证病机分析,为后世多数医家所采纳,成为淋证的主要病机理论。
感受外邪或过食肥甘辛热之品,酿成湿热,注于下焦,蕴结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遂发为淋证。久淋不愈,湿热耗伤正气,或年老体弱,以及劳累过度,房事不洁,均可导致脾肾亏虚。脾虚则中气下陷,肾虚则下元不固,因而小便淋漓不已。
① 强调活血化瘀 由于外感湿邪,湿阻血行;或长期手淫,或久无房事,或故意忍精不泄,或意淫于外,精离其位,导致败精浊液瘀滞于腺体,气血运行不畅,精血瘀滞;或劳伤过度,气不行血;或下焦湿热久不愈;或不洁性交,邪毒外袭,而日久不除,使邪留血滞。诸多因素,造成尿道瘀阻。
② 分清虚实,重视虚实兼顾 由于淋证的病因以湿热为主,病位在肾与膀胱。病初多邪实之症,久病则由实转虚;如邪气未尽,正气已伤,则表现为虚实夹杂。崔教授认为治疗淋证的基本原则是实则清利,虚则补益,分清标本缓急,扶正不助邪,祛邪不伤正,标本同治,虚实兼顾。
③ 加强中西医结合 崔教授认为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本病,疗效确切。早期急性发作时,常合并出现尿急、尿痛、血尿、发热等症状,使用有效抗生素治疗,效果具佳,且疗程短。对于部分疗效欠佳,症状反复,同时配合中药治疗,可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尿失禁
脾气虚弱,中气不足,不能收摄,膀胱失于约束,而发生遗尿失禁;肾阳虚衰,下元虚惫,固摄无权,则尿失禁。
二、精
中医学理论认为精包含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是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是人类生育繁衍的决定因素;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水谷的化生,是保证人体生长发育,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不可缺少的物质。人体在形成之前,先天之精为后天之精建立了物质基础,而人体形成后,后天之精则不断供养先天之精,使之不断得到充养而成熟,因此,两者是相互依存,彼此促进。精藏于肾,肾主藏精,主人体的发育与生殖。先天或后天因素对肾的干扰都可能对生殖之精产生影响。
三、性
性行为是人类繁衍的前提,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生理心理需求。性行为必须以健全的性器官为解剖、生理基础。正常的性功能是性成熟后,受到性刺激,诱起性反应,导致性器官的一系列生理性反应及性反应周期活动。受社会、心理、传统文化、疾病等多因素的影响。中医理论认为,男子性功能与肾、心、肝功能关系最密切。
四、腺
男性之腺包括睾丸、附睾、精囊腺、前列腺、尿道球腺,其病变对男性性特征、性功能、精液精子质量、男性生育能力或精路、尿路的通畅性都可能发生影响。
以前列腺增生为例:
前列腺增生症是老年男性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但临床分型太过繁琐,机理说明欠清或不明了,应用者不宜掌握其要领。从多年的临床研究中,崔教授认为,肾气虚是前列腺增生症发病的基础病因;瘀滞造成膀胱出口梗阻,引起排尿困难或尿潴留,是前列腺增生症的局部有形病变;而脾气虚既是前列腺增生症排尿不畅,日久导致中气下陷的结果,又是加重排尿困难的继发因素。因此,肾气虚亏、脾气虚弱与瘀阻水道是前列腺增生发生膀胱激惹与下尿路梗阻症的三大关键的中医病因病机。
前列腺增生多见于老年患者,由于年老脏腑虚衰,气血流行缓慢,故常有瘀血阻滞,致经络闭阻。故崔教授认为“瘀”是增生的关键。
前列腺增生症,发于男性45岁以后,50岁以后逐渐显露症状。而在青壮年时期不发病,是因为肾气盛,气血尚能畅通。在老年发病,是因其肾气衰,气化失司,气血运行欠通,瘀滞日久而成瘀阻。所以,触诊前列腺,失去正常形态,或侧叶或中叶增生,或中央沟变平或突出。老人肾气不足,肾气虚则五脏皆弱,气血运行及水谷精微代谢与升降功能皆失常态。老年人肾虚的另一种表现是机体的调节功能紊乱,性激素平衡失调,是该病发作的决定因素。肾虚日久.必至脾虚。牌主肌肉,肾气协同膀胱司水湿下行、脾肾虚弱,必然导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尿路梗阻而膀胱逼尿肌不稳定,逼尿肌收缩功能受损及膀胱顺应性改变,从而导致残余尿量增多,发生无症状的慢性尿储留。更严重者,火不制水,水凌心肺而发生尿毒症;或脾肾阳虚至极,肌肉无力,肾气不化,发生充盈性尿失禁。故崔教授认为气虚是增生产生的前决因素。
前列腺增生首发症状是尿频,老年尿频为肾虚。肾与膀胱相表里,肾虚则膀胱失约,故尿频而清长。肾虚,膀胱气化失职,分清泌浊功能减弱,肾虚不固,夜间阴气盛,阳气虚,因此膀胱因阳虚而失约尤为明显。排尿困难,除因中气不足,肾气虚衰,气化失司,肌肉乏力外,亦与瘀阻使水道狭窄有关。而尿线细、尿线无力、尿踌躇,除中气不足外,亦与尿道受瘀阻有关。此外,辨证的深入,触诊前列腺的大小、质地,以及中央沟变浅或消失等,亦是重要的辨证依据,这就表明了前列腺增生除脾肾虚外,尚有瘀阻癥瘕的本质。
前列腺增生早期,直肠指检前列腺中央沟存在,或略变浅,侧叶前列腺轻度增大。尿频、夜尿增多、尿踌躇、性功能减退,或腰膝酸软,舌质淡而暗,苔白而脉细弱,属瘀血阻滞,肾气虚弱。前列腺增生中后期,直肠指诊中央沟变浅或消失,侧叶或中叶增大,残余尿量增多,或慢性尿潴留,或伴下腹坠胀,倦怠乏力、纳呆,舌体胖而暗或紫,脉沉细,症属瘀血阻滞,肾气虚衰,脾虚气陷。故崔教授认为前列腺增生临床表现为脾肾虚,指诊表现以瘀论。因而既然该病虚实夹杂,当攻补兼施,病久当缓攻。故治当祛瘀软坚、补肾益气。增生的前列腺,治以活血软坚为主,常用穿山甲粉、皂刺、鳖甲、桃仁、山棱、莪术、夏枯草、红花等。但量不宜大,久服渐去病邪。全身调节,益气补中益肾,用偏温而不腻之品,如肉桂、桂枝、附子、淫羊藿、巴戟天。常以桂枝配云苓化气利水,或配蝼蛄以加强利水之效。健脾益气补中,常重用黄芪,配党参、白术;开始用汤剂,后以丸散缓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