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院首页
  • 联系我们
  • 网站首页
  • 工作室简介
    • 陈志雄工作室简介
    • 陈志雄教授简介
  • 名医研究
    • 流派渊源
    • 学术思想
    • 经验总结
    • 经验方
    • 成才要素
    • 养生之道
    • 典型医案
      • 医案医话
      • 视频
  • 学术成就
    • 学术专著
    • 立项课题
    • 主编教材
    • 研制制剂
    • 科研奖项
    • 学会任职
  • 名医风采
    • 媒体报道
    • 个人剪影
    • 生活逸事
  • 弟子业绩
    • 传承弟子
    • 弟子感悟
    • 学生/弟子研究其思想论文/著作

弟子业绩

  • 传承弟子
  • 弟子感悟
  • 学生/弟子研究其思想论文/著作
首页 > 弟子业绩 > 弟子感悟
弟子感悟六 发布时间:2022年08月29日 05:51:22

少阳病篇--三泻心汤

胡沛

本书记载了397法,113方,提出了完整的组方原则,介绍了伤寒用汗、吐、下等治法,并将八法具体运用到方剂之中,介绍了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白虎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小柴胡汤等代表名方。书中记载的的方剂,大多疗效可靠,切合临床实际,一千多年来经历代医家的反复应用,屡试有效。由于张仲景所博采或个人拟制的方剂,精于选药,讲究配伍,主治明确,效验卓著,后世誉之为“众方之祖”,尊之为“经方”。
该书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内科杂病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前启后的作用,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被后世医家奉为经典,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少阳病篇是《伤寒论》中的章节,属于病位既不在表,又未入里的半表半里证,临床上常兼太阳表证或阳明里证。三泻心汤分别有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出自少阳病篇柴胡汤类证变法,其余两方则为半夏泻心汤变方。

半夏泻心汤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也,宜半夏泻心汤主之。”

本条说明少阳病误下后的三种不同转归。①正气强,虽误下,没有变逆——柴胡证仍在,复与柴胡汤。②素有水饮,误下后,邪热内陷,水热互结一心下满痛(结胸),大陷胸场主之。③胃气不健,误下,邪热内陷,博结不甚——满硬而不痛(痞证),宜半夏泻心汤。

由此可见,半夏泻心汤治疗太阳病误下或饮食、或情志内伤所致脾胃受损,少阳邪热趁机内陷,致寒热错杂于中,脾胃升降失常,气机痞塞之痰气痞证,病位在心下。当见恶心、呕吐等胃气不降,及肠鸣、下利等脾气不升之症。故以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和胃消痞。本方取“辛开、苦降、甘调”之意,方中半夏散结消痞、降逆止呕,为君药;干姜温中散邪,黄芩、黄连苦寒,泻热消痞,故为臣药;人参、大枣甘温益气,补脾气,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生姜泻心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57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药物组成上,为半夏泻心汤基础上减干姜至一两,并加生姜四两,因其辛温善散,入中焦宣泻水气,温中止呕,健胃消水饮以散痞气;佐半夏以涤痰饮之凝,芩连以清上热,干姜以温下寒,参、草、枣补中以运四旁, 斡旋上下。全方共奏散水、清热、健脾之功。

甘草泻心汤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158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此条为误治后脾胃受损,外邪乘虚内陷,致寒热之邪结于心下而见痞证。

三泻心汤方证的病机相同之处在于,三证之痞均系误治或不经误治致使脾胃虚弱,邪热内陷,寒热互结中州,脾胃升降失常,气机痞塞之痞证。以心下痞硬、呕利为共有症状。不同之处在于,半夏泻心汤主胃气上逆较甚,生姜泻心汤则兼水饮食滞,胁下疼痛,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与下利为主。病机为余邪化热,水气内停,而无明显中阳虚损,故在半夏泻心汤基础上减干姜至一两,并加生姜四两;甘草泻心汤证脾胃虚弱较前二者明显,痞利俱甚,谷气不化,客气上逆,故于半夏泻心汤中重用甘草,增强益气补中之力。故脾胃虚弱的程度和兼挟邪气的不同,临床表现和治疗各有侧重。

至明清时代,叶天士、吴鞠通等温病学派的领军人物,撷取泻心汤类方之辛苦通降部分以泻热解郁,并将其广泛用于热郁胃腑所致中风、痞、木乘土、肿胀、噎膈反胃、呕吐、吐蛔、便闭、湿、温热、暑、斑痧疹瘰、痰饮、郁、脾瘅、疟、泄泻、痢、胃脘痛、痉厥、小儿病(包括小儿虫、疳、疟、泄泻等。)

三泻心汤在现代临床运用方面也略有不同,据文献研究显示,半夏泻心汤应用涉及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循环等多个系统的病证,尤其是消化系统病证更为常用,是历代医家公认的治疗脾胃病的良方。胃部疾病如慢性胃炎、胃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或其他疾病继发胃肠不适,如化疗后消化不良等。肠道病变如溃疡性结肠炎等。其他反流性疾病如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咽炎等,临床上都可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

生姜泻心汤临床应用涉及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如中气虚弱停水,消化迟钝而出现的胃脘痞闷、干噫食臭、下利便溏等症;各种原因所致脾胃湿热致使脾胃升降失常、气机痞塞。

甘草泻心汤主要治疗消化道粘膜病变、免疫系统疾病及皮肤黏膜病变,如包括急慢性胃肠炎、白塞氏病、复发性口腔溃疡、经行口糜、口腔扁平苔癣、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结节性红斑、干燥综合征、手足口病、真菌性食管炎、肿瘤化疗引起的消化道反应等。此类病有粘膜破损的共性,多有或下利、或痞满、或呕吐等表现,同时多存在免疫功能低下或紊乱。

除上述疾病外,三泻心汤还有其他临床应用,如2型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失眠、复发性口疮、痤疮等。泻心汤基本病机为中焦升降失常。其立足中焦脾胃,平调寒热、调节升降,可治疗以慢性起病,病程较长,疾病迁延、易寒易热,症状反复为主要特点的疾病。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版权所有 广州数园网络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粤ICP备130602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