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院首页
  • 联系我们
  • 网站首页
  • 工作室简介
    • 陈志雄工作室简介
    • 陈志雄教授简介
  • 名医研究
    • 流派渊源
    • 学术思想
    • 经验总结
    • 经验方
    • 成才要素
    • 养生之道
    • 典型医案
      • 医案医话
      • 视频
  • 学术成就
    • 学术专著
    • 立项课题
    • 主编教材
    • 研制制剂
    • 科研奖项
    • 学会任职
  • 名医风采
    • 媒体报道
    • 个人剪影
    • 生活逸事
  • 弟子业绩
    • 传承弟子
    • 弟子感悟
    • 学生/弟子研究其思想论文/著作

弟子业绩

  • 传承弟子
  • 弟子感悟
  • 学生/弟子研究其思想论文/著作
首页 > 弟子业绩 > 弟子感悟
跟师心得一 发布时间:2022年08月31日 04:37:39

跟师心得

胡沛

       在陈老师的门诊中,有许多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患者,这些患者多数为慢性ITP患者(病程超过12个月)或难治性ITP患者,病情反复,如遇外感、疲劳等外因或内因侵袭人体,血小板水平易下降及波动。这部分患者服用西医疗效欠佳,中医讲求辨证论治,从整体平调人体阴阳,充分发挥中医药疗效对慢性或难治性ITP患者而言意义重大。

ITP临床症状以皮肤黏膜瘀点、瘀斑为主,发病机制主要是血小板自身抗原免疫耐受性丢失,导致体液和细胞免疫异常活化,共同介导血小板破坏加速及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不足。严重者甚至也可发生危及生命的脑出血、内脏出血。该病属于中医学“血证”“肌衄”“葡萄疫”“紫癜”等范畴,是多种原因导致血不循经,血溢脉外而成。总体而言,ITP中医病机可归结为虚、热、瘀。虚即为气虚或阳虚所致气不摄血或气不生血,热为实热或虚热煎熬津液,迫血妄行,瘀为经络或脉道不通,瘀血阻络而出现离经之血。

本病病位主要在肝脾肾。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如《黄帝内经》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脾气充盈,则能统摄全身血液而不妄动。肝主藏血,助运生化气血,《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说:“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气血……。”

王冰明确指出:“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肝有贮存血液与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通过肝的藏血功能,在肝内贮存一定的血量,从而制约了肝的阳气升腾,不致于过亢,以维护肝的疏泄功能,使之冲和条达,这对于防止出血具有重要作用。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而藏精,精可生血,如《诸病源候论》云:“肾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灵枢·本神》言:“肾藏精,精生髓,髓化血”,脾肾之气充沛,则精可化血,气血旺盛。

本病病性为本虚标实,治疗上既需要改善出血的症状,也需要补血生血。目前临床上多以补益脾肾、益气养阴、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等治法为主。唐宗海在《血证论》中提出了治血证四原则: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在此基础上,陈老师提出了对ITP应着重行补肾祛风凉血法。陈老师认为,ITP的急性发作与风邪相关,外感病史为ITP急性发作的常见诱因。

热迫血行也是急性期的主要病机。外感风热毒邪,热伤脉络,热入营血,迫血妄行溢于脉外而发紫癜。血随热伤皮肤则见肌衄,少则成点,多则成片;血随热伤于上则鼻衄、齿衄,甚至咯血、吐血;血随热伤于下则便血、尿血。外感热毒,热入营血,血热妄行是本病急性期的最重要病因病机。治当凉血祛风。

而慢性ITP则以疏风凉血、益气补肾为主,补益可细分脏腑,扶正勿忘祛邪。

陈老师认为慢性及难治性ITP患者体内存在“伏风”致病因素,这些患者有肝脾肾亏虚之本,风邪乘虚侵袭,或是急性期余邪未清,风邪蕴伏于肌肤经隧之中,日久难以清疏,郁而化火,耗气动血,或时由外邪情志引发,内外风火相合,扰血妄行,致使病情反复,缠绵难愈。

针对慢性ITP易反复出血,血小板水平偏低或血小板波动程度较大者,陈老师使用过敏煎和治疗ITP的专药进行治疗。过敏煎始载于《祝谌予经验集》,由防风,银柴胡,乌梅,五味子,甘草组成。方中银柴胡甘凉苦,清热凉血;防风辛甘微温,祛风胜湿止痒;乌梅酸平,五味子酸温,均能敛肺、涩肠、固肾,组方寒热共济,有收有散,有补有泻,共奏祛风解表,扶正祛邪之功,使邪去而病愈。祝老用过敏煎治疗荨麻疹或过敏性鼻炎,效如桴鼓。查阅文献得知,目前大多数医家亦将其用于过敏性疾病,如荨麻疹、特应性皮炎、湿疹等。

过敏性疾病发生与风邪相关,临床上多用祛风法治疗过敏性疾病,ITP的发病同样与风邪关系密切。在一篇文献中,戴媺主任指出,ITP患者其紫斑发于脉络、现于皮毛,多出现在四肢末端,病位在肌表,风邪易袭;而且ITP患者血小板不稳定,出血表现反复无常,符合风邪致病善行数变的特点。再者,ITP患者每逢外感邪毒多有血小板下降的表现,可见病程中也有反映与风邪致病相关的特点。既然ITP中有风邪致病的特点,而疏风解表药入肺表,能祛散肌表之风邪,因而在凉血补肾法基础上加用祛风药,疗效更明显。

过敏煎中银柴胡清热凉血,退虚热;防风祛风解表,乌梅和五味子味酸,起收敛固肾之功,与陈老师对于ITP以祛风凉血补肾为治法的观点不谋而合,实验研究表明,过敏煎具有降低血管通透性,拮抗IGE,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等药理作用,但目前仍未有过敏煎复方或单药对ITP的研究,但其确有临床疗效,或许具有调节免疫的作用,过敏煎对ITP的药理作用有待挖掘。

医案:

患者廖xx,男,5岁,2021年7月8日首诊。

主诉:确诊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年

现病史:2020年8月、10月先后于江西赣州医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院确诊ITP,现规律服用美卓乐 4mg qd,艾曲波帕25mg bid,07-07血分析:WBC 10.08*10^9/L,HGB 156g/L,PLT 10*10^9/L.患儿现无新发出血点,无鼻腔、牙龈出血,腹部反复不适,无腹痛腹泻,小便正常,大便难解,2-3天/次。舌淡红,花剥苔,苔稍腻,脉沉细。

诊断:西医诊断: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中医诊断:紫癜病,气阴两虚证。

处方:

党参10   白术20     茯苓15,   炙甘草5

法半夏10 陈皮5      佩兰10     佛手10

木蝴蝶10 制何首乌10 盐巴戟天20 肿节风30

仙鹤草30 玉米须30   生地15

共14剂,日1剂,400ml水煎服,早晚分服

病案分析:患者已确诊ITP 1年,服用艾曲波帕等西药疗效不佳,血常规提示血小板数量偏低,为10*10^9/L,属于慢性ITP患者,中医诊断为紫癜病。病程长,反复迁延不愈,遇外感则血小板下降明显,有脏腑亏虚之本,风邪致病之标。患儿现无出血,腹部反复不适,大便难解,舌淡红,花剥苔,苔稍腻,脉沉细,观其舌脉,辨证为气阴两虚并脾肾亏虚证。苔稍腻,提示有湿邪困阻,治当益气养阴,补益脾肾,方选陈夏六君子汤益气健脾,燥湿化痰,佩兰、佛手健运脾胃、化湿行气,制何首乌、巴戟天、肿节风、仙鹤草、玉米须补肾气,益精血,调节免疫,生地滋阴通便,

二诊方药基本同前,三诊时患者血小板下降,出现新发出血点,在上方的基础上,予加清热凉血止血之品如生地、水牛角、三七、防风、苍耳子等,四诊时有陈旧出血点,继续予清热凉血祛风法治疗。

五诊:2021-08-05

患者皮肤黏膜可见新鲜出血点,咳嗽,口干,夜间喉中有痰,影响呼吸,纳眠一般,二便调。舌稍红,苔薄白,脉沉细。余同前。

处方:

党参10   北沙参10  白术10    茯苓10

炙甘草10 肿节风30  仙鹤草30  制何首乌15

地黄15   牡丹皮10  防风10    盐巴戟天20

银柴胡15 乌梅5     五味子5   炒苍耳子

病案分析:继续以陈夏六君子汤为底方加减,配合地黄、牡丹凉血止血,制何首乌、巴戟天、肿节风、仙鹤草补肾气,益精血,调节免疫,苍耳子祛风通窍,加用过敏煎凉血祛风,滋阴固涩。

六诊:2021-08-19

血分析:PLT 167*10^9/L.患儿现皮肤黏膜未见出血点,纳眠一般,二便调。舌淡红,舌尖稍红,苔薄白,脉沉细。

处方:基本同五诊。

病案分析:患者在前五诊中血小板计数偏低,加之风邪外袭,身上出现出血点,予清热凉血祛风等对症治疗后出血点可消失,在五诊中使用过敏煎后,血小板计数较前明显上升,已无外感症状,上方有效,效不更方,继续予过敏煎进行治疗。

在七至十诊中,患者PLT数量稳定在130-160 *167*10^9/L 之间,至第十一诊时,患儿再次外感,血小板数量为 57 *10^9/L,比之首诊至五诊时血小板数量明显上升。由此可见,过敏煎治疗ITP疗效尚可,值得临床推广。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版权所有 广州数园网络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粤ICP备130602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