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师心得
罗曼
在病房遇到一患者,淋巴瘤,出现面部、颈部潮红,感胃脘部不适,全腹压痛,在陈老师指导下辨证为肝胆湿热,血热妄行。予以使用了龙胆泻肝汤治疗,患者很快症状改善,于是查阅资料对龙胆泻肝汤进行了学习:
龙胆泻肝汤,方名最早见于金.李果所撰之《兰室秘藏》,由龙胆草、生地黄、当归、柴胡、泽泻、车前子、木通组成。后来沿用为《案方集解》之方,现今多引用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方或清代《医宗金鉴》之方.多数医者认为,此方出自东坦之手,方以龙胆草为君,旨在泻肝火,应用以汤剂为主,故得龙胆泻肝汤之名。
1、肝胆经络与龙胆泻肝汤之适应症
龙胆泻肝汤证与肝胆经脉之循行部位有密切关系。足厥阴肝经起 于足大趾背面趾甲后,经过足背与内踝前,沿下肢内侧上行,在小腿中部(裸上8寸处)交叉到足太阴脾经的后方,再沿股内侧上行,绕阴部,过小腹,经过胃的两旁,属肝络胆,上入隔膜,分布于胁肋,并注入肺(交于手太阴肺经),再沿喉咙后面,向上进入鼻咽部,连接“目系”,由 目系分成两支:一支向下,环绕口唇;一支向上,出于前额,与督脉会合于头顶。
足少阳胆经起于眼外角,环绕分布于耳前后(有分支从耳后、耳中、耳前,到眼外角后,并从眼外角,经下颌角前到目下,折向颈部),由颈部侧面进入锁骨上窝。并分为二支:一支入胸中,过隔膜,络肝属胆,经腹股沟,绕阴边缘,横入髋关节;另一支经腋窝,分布于胸、腹的侧 面.两支在髋关节会合,然后沿下肢外侧中线下行,经外踝前,到第四趾外侧端,并有小肢沿足背到大趾甲后(交于足厥阴肝经 )。
临床上所见之胁胀痛、胃院胀满、目赤肿痛、呕吐、腹泻、疝气、妇女少腹胀痛及腰痛、偏头痛、瘰疬、疟疾及股、膝、小腿外侧及第四趾等处疼痛或运动障碍,以及湿热下注造成的尿短赤、阴肿、阴痒等,均可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之。从总体上看,龙胆泻肝汤为治疗上焦与中焦肝经实火上炎及下焦肝经湿热下注之要方。
2、配伍要点与药理分析
2.1、龙胆草配黄等、桅子:龙胆草大苦大寒, 归肝、胆、膀胱经,专泻肝胆实火、清肝胆湿热。黄芩亦苦寒,归肝、胆经,为泻实火、清湿热之要药,二者相伍功效显著,再若与苦寒之桅子相伍,更能增强清泻三焦实火及湿热之效。三药配合,具有杭菌消炎、解热镇痛、利胆降压等功能。
2.2、泽泻、木通与车前:泽泻甘淡,利尿,能除肾与膀扰湿热;木通苦寒,降泻,善清心与小肠之火,导湿热下行。二药合用,适于心火允盛或 沮热下注。车前子甘寒,清利、利尿通琳,与泽泻、木通二药配伍,可增强清热利湿之力。此三药相伍,共奏利尿通沐、清热利湿之功效。
2.3.当归配生地:肝为血脏,热邪壅盛易伤阴血。从全方而论,苦燥、利湿、伤阴之品较多,故用当归、生地养血益阴以柔肝,使邪祛而不伤正。此为本方奥妙之所在。此二药相伍,具有抑菌、消炎、强心、利尿、镇静、止痛等功效。
2.4柴胡配甘草:柴胡清较升散、解表退热、疏肝解毒,甘草清热解毒、
缓急止痛。二者相伍,能增强硫肝解毒、柔肝止痛之效。柴胡与苦寒之龙胆草相伍,一升一降,有助于泻实火、除湿热。
综上所述,龙胆泻肝汤实为一首药力强大的杭菌、消炎、解热、利 尿良方,应当很好地运用于临床,使之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