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 前身是广州中医学院) 是最早成立的五家中医学院之一,按照西医院校的模式,设立了基础理论和临床学科的教研室, 中医开始有了较细的分科,从全省各地邀请了名医任教, 根据各名医的专长和意愿,担任各科的教师。从外(术)科分出五官科, 成立了五官科( 含眼科和耳鼻喉科) 教研室。五六十年代,眼科老师有李藻云、李云鸾、甄婉容、张述清等。临床上开展白内障的金针拨内障术、沙眼的海螵蛸棒摩擦法等传统特色手术。
广东省名中医李藻云 (1907- 1976)先生,广东番禺人,1937 年毕业于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早在建校初期,李先生就主持编写 64 版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试用教材《中医眼科学讲义》。虽然身为中医, 但是如同岭南医学不拒绝外来文化的特点一样,他不拒绝西医,并且还主动学习西医眼底镜的使用,以提高自己的中医局部辨证的水平。各种版本的中医眼科学里收集的李藻云经验方眼科灌脓方、宁血汤、加味滋阴止血饮等现在仍广受中医眼科临床工作者的欢迎。李藻云老先生用药药性平和,善用化湿滋阴药,喜用岭南地域常见药,少用辛温发散药。
李云鸾教授为西学中的精英,在中医眼科学颇有建树,曾被评为广东省中西医结合积极分子,参加全国西医学习中医的学习班后,从西医院调到广州中医学院任教, 李云鸾尊重中医、潜心研究中医, 与李藻云亲密合作,是广东最早开展白内障针拨手术的眼科医生。她参加或主编 64 版、80 版及再版的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试用教材《中医眼科学》。她领导的科研小组研制的治疗老年性白内障的明目丸(即: 障眼明) 获得了卫生部科技进步奖,得到中西医临床工作者和患者的广泛欢迎。李云鸾教授注重眼底病局部辨证,较早、较全面提出眼底病局部辨证规律,撰写了《眼底病常见症状的辨证论治规律》、《眼病与整体辨证论治的关系及其规律》、《活血祛瘀在眼科应用》等多篇文章。
关国华教授继承眼科前辈的经验,认为中医药学虽然重视整体辨证,但是随着西医学的不断发展和深入认识眼局部表现,我们应从中医辨证理论角度出发,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将眼局部表现按中医辨证论治规律进行归纳,用以提高临床疗效。关老重视辨证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培养出了一大批中西兼备的人才如:詹宇坚、黄仲委、彭耀崧、王舜杏、俞晓艺、刘求红、王小川、刘红、廉丽华、阳艳、罗英子等老中青三代眼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