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耀
洪钦国教授对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辨证论治尤有心得,学验俱丰,疗效显著,笔者随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归纳总结如下:
洪钦国教授认为慢性肾衰竭属于中医学肾劳范畴。脾肾衰败,浊邪壅塞三焦是洪钦国教授对该病病机的高度概括,脾肾衰败为本,浊邪壅塞三焦为标,这一正虚邪实的病机特点已成共识。由于先天不足,劳倦过度、水肿、淋证等病症迁延不愈,或久病及肾等原因,导致脾肾两虚,脾的运化失司,肾的开合不利,浊邪羁留,正气日虚,脾肾由虚而损,最后出现脾肾衰败,浊邪壅塞三焦,瘀血阻滞经脉,以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浊邪又可郁化为热毒,溺毒入血,可犯胃、侵肺、攻心、上脑、动风而出现种种尿毒症证候,表现出正虚邪实、寒热错杂、虚实互见的特点。慢性肾衰竭以肺、脾、肾三脏虚损为本,尤以脾肾衰败更为多见。脾肾衰败致浊邪壅塞三焦,如浊邪寒化,则表现为寒湿滞留,如热化,则表现为湿热互结。而寒热错杂亦可表现在阴阳消长方面,若脾肾阳虚,则为虚寒证,脾肾阴虚,则为虚热证。虚寒证与虚热证又可交替出现。而脾肾衰败之本虚临床上往往与浊邪羁留之标实同时存在,故表现为虚实互见之证。基于以上的病机认识,洪教授对该病的辨证论治亦具有自己独特风格,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祛邪以扶正,泄实为先。本病特点是久虚不复,虚实夹杂。以肺、脾、肾三脏虚损为本,尤以脾肾衰败更为多见。标实为浊邪壅塞三焦,瘀血阻滞经络,本虚可致标实,标实进一步加重本虚,但其本虚非一时之治能收速效,应从缓治之,故应按急则治其标之原则,在浊邪壅盛阶段,可以泄浊法作为主要治法,兼以扶正,俟浊邪减轻,正虚突出,则标本同治,扶正祛邪。本病特点是久虚不复,虚实夹杂,故临床处理好补虚与泄实关系尤为重要。吾师于多年临床中探索出泄实不忘补虚,泄实为主,兼顾补虚的原则。泄实之法有:升清降浊、通腑泄浊、芳香化浊、活血化瘀。浊邪寒化则应温化寒湿,热化则应清热解毒。补虚之法有:温阳益气、益气养阴、健脾补肾。
2. 宗三焦辨证,擅用温胆汤。洪教授对本病的辨证有别于传统方式。师古而不泥古,倡导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在辨证上以脾肾衰败为纲,三焦邪实为目。即脾肾衰败为该病本虚之共性,临床根据浊邪壅塞部位,又分为上、中、下三焦不同,而分别采用相应治则。临床擅用三焦辨证进行施治,喜用温胆汤为基本方进行化裁。
2.1 脾肾两虚,湿浊羁留 主症:神疲乏力,面色少华,短气懒言,纳呆食少;夜尿增多,舌质淡,舌苔腻,脉弦缓。治法:益气升清,和胃降浊。方药:法夏、陈皮、茯苓、竹茹、枳壳、黄芪、蚕沙。加减法:偏脾阳虚,加炒白术;恶心作呕加生姜、代赭石;大便不畅加大黄。
2.2脾肾衰败,寒湿滞留 主症:面色晦暗,肢体浮肿,形寒怕冷,胸闷腹胀,恶心呕吐,短气乏力,小便短少,舌质淡胖,苔白腻而浊,脉象沉弦或沉细。治法:温阳益气,化湿泄浊。方药:熟附子、茯苓、白术、白芍、生姜、党参、苍术、法夏、厚朴、陈皮、大黄( 后下) 。加减法:尿少加淮牛膝、车前子;浮肿甚、胸腹胀满、大小便不通,加甘遂末 0.3~ 0.6 g( 空心胶囊装) 吞服 。
2.3脾肾衰败,湿热互结 主症:头晕目眩,嗜睡或烦躁不安,恶心呕吐,口有尿臭,或有口舌糜烂,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或腹痛腹泻,烦热口干,舌苔黄腻而浊,或舌干少苔,脉象弦数。治法:清热解毒,通腑泄浊。方药 : 黄连、法夏、陈皮、竹茹、枳壳、崩大碗、虎杖、菖蒲、大黄、槐花。加减法:气阴虚加西洋参;腹泻加火炭母;神志朦胧加服安宫牛黄丸。
2.4变证 除以上三个证型外 , 在疾病过程中可出现下列变证。(1)邪入营血,迫血妄行:症见壮热不退,烦躁渴饮,吐衄便血,脉象洪数或细数。治宜清营解毒,凉血止血,用犀角地黄汤、清营汤加减:水牛角( 代替犀角) 、生地、赤芍、丹皮、地榆、阿胶( 熔化) 、田七末( 冲) 。( 2) 湿浊化热,邪入心包:症见神志昏蒙,谵语妄言,循衣摸床,口噤咬牙,舌头卷缩,脉弦细数。治宜清心开窍,用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等治疗。( 3) 肾病及心,心阳欲脱:症见四肢厥冷。冷汗淋漓,脉微欲绝,治宜回阳救逆,用独参汤、参附汤、参附龙牡汤、黑锡丹等治疗。常用高丽参 10 g ,煎水送服黑锡丹 3 g ,或丽参注射液 20 ml,用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静注。( 4) 肾病及肝,虚风内动:头晕头痛,四肢抽搐,甚至癫痫发作。治宜育阴熄风,用三甲复脉汤、羚羊钩藤汤加减:羚羊角片2 g(另煎) , 钩藤 18 g(后下) , 桑叶 12 g , 川贝 9 g , 竹茹 15 g,生地 20 g,菊花12 g,茯苓 20 g,石决明 30 g,生牡蛎 60 g。
3. 力倡温通,忌用温补 通过多年临床观察发现对于慢性肾衰竭表现为脾肾阳虚,浊邪内蕴证,若单纯温补,徒有“闭门留寇”之弊,往往不利于肾功能改善,洪教授善用温通法,即温阳法与通腑法并用,使阳气得复,邪有出路,临床善用熟附子配大黄( 后下)。
4. 寒温并举,切中病机 慢性肾衰竭病机复杂,常表现寒热错杂之证,寒者热之,而温热药又可助热;热者寒之,而寒凉药又可增寒。洪教授在临证时,则寒温并用。温热药如法半夏、熟附子、干姜之属;寒凉药如崩大碗、竹茹、大黄、虎杖、鱼腥草之类,同时慎察寒热之偏盛,决定清热与祛寒之偏重。
5. 峻药缓用,不伤正气 本病湿浊邪毒充斥内外,多顽固难消。洪教授根据其壅塞上、中、下三焦不同部位,分别采用芳香化浊、和胃降浊、通腑泄浊法,或多法合用,对缓解湿浊壅塞引起的症状有一定疗效。同时慢性肾衰竭多有腑气不通,浊邪壅塞之证,通腑泄浊为其正治,若体虚甚者,恐其攻伐太过,徒损正气,故主张峻药缓用,如将泻下药作保留灌肠( 如以大黄、崩大碗、槐花制成复方大黄灌肠液) ,有祛邪而不伤正之效。
6. 温阳利水,力缓效固 洪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引起的浮肿,喜用温阳利水法。认为:“阳气不至之处,即为水邪泛滥之所”。主张温阳与利水合用,虽然力缓但是疗效巩固。如熟附子、生姜、白芍、车前子、猪苓、泽泻等。但温阳不忘通腑,此法治疗该病的顽固性水肿,疗效亦佳。而单纯温阳或利尿,临床效果均欠理想,一定要温阳与利水合用,即使兼有口干、苔微黄之症,也要遵内经“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之训,使用温润之法。对糖尿病肾病所致之慢性肾衰竭引起的浮肿,多阴损及阳以致阴阳两虚,法当益阴扶阳,利水消肿,洪教授喜用济生肾气丸加减,效果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