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弟子感悟
发布时间: 2015年12月02日

汤水福

  洪钦国教授结合岭南地区的地域及气候特点,总结出一套富有个人特色的中西医结合防治肾病的思路,用之临床是疗效显著,为不少患者解除了疾病的困扰。本人跟师多年,颇有体会,现归纳如下:

  1. 慢性肾脏病重视活血化瘀

  洪教授认为,肾病综合征、肾炎、肾功能衰竭等肾脏疾病均为慢性病。中医认为,久病及肾,久病入络,久病必瘀,故肾病不论原发病为何,临床表现如何,多有瘀血存在。如肾病常见水肿一证,乃因三焦水道不畅,水湿之邪潴留泛滥肌肤所致;同时,三焦亦是气机升降出入之道,三焦不通,气机自然运行欠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肾小球疾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高凝状态,肾小球内细胞增生、毛细血管微血栓形成,管腔变窄甚至闭塞;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肾小球硬

  化、间质纤维化的病理表现如基质增生、球囊粘连、血管袢闭塞等,亦可认为是发生于肾脏的微观“瘀血”病变。现代研究亦证实,活血化瘀能改善肾脏的微循环,增加肾血流量,改善肾小球滤过,防止微血栓形成,保护残余肾单位。洪教授多用丹参、大黄、泽兰、川芎、红花、三七等,或血府逐瘀汤加减,或静脉使用丹参、川芎嗪等活血中药注射液。

  2. 尿毒症重视祛邪以扶正

  洪教授认为,尿毒症的病机乃脾肾衰败,尿毒湿浊之邪壅塞三焦,气血运行不畅,经脉阻滞,以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导致体内邪实壅盛,其特点为正虚邪实,寒热错杂,虚实互见,正虚极而邪实更甚。洪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尿毒症虽越到后期虚证的表现越明显,但治疗若以健脾补肾为主,患者的本虚证不但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反而浊毒之邪越补越盛,血肌酐越补越高。皆因其属本虚标实证,除虚证之外,还有尿毒湿浊之邪壅塞体内,故洪教授强调“祛邪以扶正”、

  “急则治其标”、“泄实为先”的治疗原则,临床以通腑泄浊、化湿泄浊为常用治法。古有“肾主二便”之说,洪教授认为本病因为脾肾衰败而尿毒湿浊之邪在体内蓄积,邪无出路,故以通腑泄浊为治疗大法,以达到使尿毒湿浊之邪从大便排出的目的,常用大黄、虎杖之类,并常配伍槐花、积雪草以泄浊排毒。若体质尚可者,还常常配合自拟的复方大黄灌肠液每天保留灌肠以加强通腑泄浊之效。

  3. 尿毒症强调恢复脾胃功能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有云: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脾胃居于中焦,主运化,是人体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脾升胃降功能如常,才能维持前述的升降出入运动。尿毒症以脾肾衰败为本,常以纳差纳呆、恶心呕吐、腹痛等脾胃症状为突出表现,就是脾胃升清降浊的功能失常所致;另土能制水,肾之功能必藉土封,故肾病亦常治脾。洪教授通过调理脾胃,使脾胃之气有所恢复,运化功能增强,能有效改善尿毒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对肾气和正气的恢复也有积极作用;若患者难以受纳饮食与药物,则预后不良。故洪教授治疗尿毒症强调“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特别重视健补脾胃之气,临床多选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方加减。

  4. 慢肾风重视防治喉痹

  感冒是慢肾风诱发、加重或复发的原因之一,也是影响临床疗效的因素之一。洪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发现,岭南患者往往存在喉痹(体质偏于阴虚阳亢),这跟岭南的特殊地域及气候特点关系密切;慢肾风的治疗往往用到激素,而激素的药性从中医学的角度来看,属大辛大热有小毒之品,服用日久难免出现热毒之象,耗伤阴津之征,使阴虚阳亢更加明显,所以治疗过程中喉痹每每急性发作,从而导致病情加重或复发,前功尽弃。故洪教授重视防治喉痹,往往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用甘草、桔梗、玄参、麦冬、岗梅根等清热滋阴利咽的中药,患者的喉痹好转,病情得到缓解的机会越大而复发的机会越小。

  5. 严重水肿宜温阳利水

  洪教授认为,水肿属本虚标实之证,以阳气绝对或相对不足为本,水湿泛滥为标。正如古人所言“水湿泛滥之处,即为阳气不布之所”。其中尤以肾阳不足为根,因为肾主水之气化,肾阳亏虚气化失司,则水液排泄障碍而成水肿一证。反过来,“水为阴邪”、“湿盛阳微” ,水肿盛即阴邪盛可致阳气更加衰微。二者互为因果,互相促进,肿愈盛则阳更虚,阳虚愈重则肿更难消,导致病情愈加严重。故治疗严重水肿的重点在于温阳与利水合用,虽然力缓但是疗效巩固,起效慢但胜在疗效持久,消肿后一般不会复发,常用真武汤或济生肾气丸加减,往往配合活血利水药一起使用,效果更佳。即使病人微有口干、苔微黄,也要遵 《内经》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之训,认清此为肾阳虚不能蒸腾阴津上升之故,不要轻易转为清热利湿。

  6.用药平和

  洪教授认为,肾病多属慢性病,治疗棘手,应心平气和,不求速效,但求缓缓图功;起效虽慢,但若起效则疗效巩固,不易复发。故往往用药平和,少用虫类药、峻攻药、大补药和贵重药;中药处方往往价廉,也能减轻患者的负担。

医院首页 | 联系我们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版权所有 广州数园网络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粤ICP备13060292号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