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德。明代裴一中在《言医·序》中强调:“学不贯今古,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以人为本、尊重生命是中医医德最重要的思想基础和最突出的人文学特征。在临床诊疗实践中,须对患者、对生命高度尊重和倍加珍惜,须知人命关天和责任重大,决不可草率从事和等闲视之。同时,对所有的人均予以关爱和尊重,无论贫富贵贱,一律诚心相待,正如药王孙思邈所说,“若有疾厄来求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老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读经典。纵观历代名医,凡成大家者,无一不熟读经典,并通过临床实践灵活运用而有新的建树和发明,或续先贤之绪余,创立新说;或发皇古义,融会新知,推动临床学术的发展,造福于黎庶。唐代孙思邈指出:“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张仲景、王叔和……等诸部经方,如目无夜游,动致颠殒”。对于中医经典著作,尤其是《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要反复念、反复背、反复吟诵,通读、精读,练好基本功,如此才能将其转化成有源之活水,灵活用于临床。例如在临床上,有些发热病人用寒凉清热药后热不退,就要治其阴分,此为阴虚发热。唐代王冰认为:“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即用寒凉药物退热不去,是由于津液不足造成阴虚内热,当补肾水,通过补肾水制约亢盛的孤阳。如此熟读经典,学以致用,方能不断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多临证。临证,即临床。临证是中医学术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壤,没有临床优势,就谈不上中医的振兴。常言道“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脉经》读得滚瓜烂熟,不如在病人身上多号脉。临证不多,脉学也参悟不透。中医辨证是望、闻、问、切,其中望、切至关重要。“望而知之谓之神,切而知之谓之巧”。“一问头身二问汗”,却不能乱问。病人的主诉有好多是假象,但舌苔、脉象却是真象。通过望、切,基本能了解病情,再结合闻、问,辨证施治。十指连心,给病人号脉,心到则意到,意到则气到。实际上就是与病人气的交流,捕捉他生命的信息。因而要多临证,把望、闻、问、切做到纯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