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院首页
  • 联系我们
  • 网站首页
  • 工作室简介
    • 黄衍寿教授简介
    • 黄衍寿工作室简介
    • 工作站简介
  • 名医研究
    • 流派渊源
    • 学术思想
    • 经验总结
    • 经验方
    • 成才要素
    • 养生之道
    • 典型医案
      • 医案医话
      • 视频
  • 学术成就
    • 学术专著
    • 立项课题
    • 主编教材
    • 研制制剂
    • 科研奖项
    • 学会任职
  • 名医风采
    • 媒体报道
    • 个人剪影
    • 生活逸事
  • 弟子业绩
    • 传承弟子
    • 弟子感悟
    • 学生/弟子研究其思想论文/著作

名医研究

  • 流派渊源
  • 学术思想
  • 经验总结
  • 经验方
  • 成才要素
  • 养生之道
  • 典型医案
    • 医案医话
    • 视频
首页 > 名医研究 > 典型医案 > 医案医话
中风医案 发布时间:2022年08月08日 17:02:00

(二)典型临床医案参考范例

患者姓名:周* 性别: 男 出生日期:1952年

就诊日期:2021-07-06 初诊、复诊:初诊 发病节气:小暑

病人一般情况和诊疗过程: 周镇安,男性,69岁。2020年6月3日因中风入院。高血压病3级,最高血压未知。现症见双下肢无力,伴发热(患者自诉过程为双下肢发热、继而全身发热、后双下肢无力无法站立,日均发作1次),未测体温。查体:血压147/92 mmHg,心率86次/分钟,舌红,有瘀斑,脉弦。中医诊断:中风病 后遗症期 肝阳上亢、瘀血内阻 西医诊断:1.中风后遗症 2.高血压病3级 高危组

辨证分析与立法:辨证分析:

患者积损正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年老体弱,或久病气血亏损,脑脉失养。气虚则运血无力,血流不畅,而致脑脉瘀滞不通;阴血亏虚则阴不制阳,内风动越,携痰浊、瘀血止扰清窍,突发本病。正如《景岳全书·非风》说:“卒倒多由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内伤烦劳过度,伤耗阴精,阴虚而火旺,或阴不制阳易使阳气鸱张,引动风阳,内风旋动,则气火俱浮,兼挟瘀血上壅清窍脉络。故见反复发热、双下肢无力。病性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肝阳暴张,风火相煽,血随气逆,上冲犯脑;肝失条达,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瘀结脑脉。在中医属中风后遗症的范畴,四诊合参证属肝阳上亢、瘀血内阻,治疗以平肝息风、活血化瘀为法,方以“天麻钩藤饮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处方: 天麻10g,钩藤15g后下,石决明30g先煎,葛根30g,牛膝15g,丹参15g,赤芍10g,川芎15g,地龙10g,桃仁10g,红花10g,生地黄15g

医嘱 慎起居;畅情志;避风寒,防感冒;饮食宜软忌辛辣。

(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息风潜阳;葛根生津,牛膝补肝肾、活血祛瘀、引血下行;桃红四物汤去当归(温补),加丹参,以活血化瘀;地龙清热通络。)

7月15日二诊:患者服药后,头晕症状改善,下肢仍时有发热(黄老:此热为肝阳),继而下肢无力,但已有所减轻。在家自测血压120-130/80-90 mmHg。查体:血压126/81 mmHg,心率84次/分钟,舌暗、淡红,苔微黄,有瘀斑。脉弦。治以平肝息风、活血化瘀为法,方以天麻钩藤饮合血府逐瘀汤加减:天麻10g,钩藤15g,黄芩10g,栀子10g,生地黄15g,当归10g,丹参15g,赤芍10g,桃仁10g,红花10g,牛膝15g,葛根30g,地龙10g,柴胡10g,枳壳10g

(天麻、钩藤平肝息风;黄芩、栀子清热泻火;血府逐瘀汤去川芎(温燥)、去桔梗(本证病位在下,桔梗上行与本证不符)、去甘草,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滋补肝肾;葛根升阳生津,地龙凉血通络。)

7月29日三诊:患者服上次中药后,24、25、26号3天比较舒适,余时间仍时感不适,现时有下肢自行发热、后见全身无力。(若是走路使下肢发热,则全身无力症状缓解。)查体:血压128/89 mmHg,心率88次/分钟,舌淡红,苔黄,舌边有瘀点,脉弦。治疗以养阴清热、活血化瘀通络为法,方以“桃红四物汤合青蒿鳖甲汤”加减:生地黄15g,桃仁10g,红花10g,川芎15g,丹参15g,赤芍10g,当归10g,鳖甲20g先煎,石决明30g先煎,地骨皮15g,青蒿10g后下,地龙10g,僵蚕15g,白薇15g。

(桃红四物汤加丹参,以养血活血化瘀(有热象,故用生地黄);鳖甲滋阴潜阳退热,石决明平肝潜阳,地骨皮凉血除蒸降火,青蒿清虚热,地龙凉血通络;僵蚕祛风通络、化痰散结;白薇清热凉血。)

8月10日四诊:患者服上次中药后,症状有明显改善。精神不错,心情愉快。查体:血压139/86 mmHg,舌淡红,苔偏黄,有瘀点,脉弦。治疗以养阴清热、活血化瘀通络为法,中药效不更方,以上方加玄参15g(增强清热凉血、滋阴降火之力):生地黄15g,桃仁10g,红花10g,川芎15g,丹参15g,赤芍10g,当归10g,鳖甲20g先煎,石决明30g先煎,地骨皮15g,青蒿10g后下,地龙10g,僵蚕15g,白薇15g,玄参15g。

体会  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为基本病机,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根据脑髓神机受损程度的不同,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有相应的临床表现。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两季最为多见。《内经》虽没有明确提出中风病名,但所记述的“大厥”、“薄厥”、“仆击”、“偏枯”、“风痱”等病证,与中风病在卒中昏迷期和后遗症期的一些临床表现相似。对本病的病因病机也有一定认识,如《灵枢·刺节真邪》:“虚邪偏客于身半,其人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此外,还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与个人的体质、饮食、精神刺激等有关,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明确指出:“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还明确指出中风的病变部位在头部,是由气血逆而不降所致。如《素问·调经论》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综观本病,由于患者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素虚或痰浊、瘀血内生,加之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酒饱食、用力过度、气候骤变等诱因,而致瘀血阻滞、痰热内蕴,或阳化风动、血随气逆,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脉外,引起昏仆不遂,发为中风。其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其病机有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此六端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病性多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而其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脑之神明失用。此患者前期以全身发热、双下肢无力为主症,在中医属中风后遗的范畴(中风恢复期),四诊合参证属肝阳上亢、瘀血内阻,治疗以平肝息风、活血化瘀为法。方以“天麻钩藤饮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天麻、钩藤平肝熄风,为君药。石决明咸寒质重,功能平肝潜阳,并能除热明目,与君药合用,加强平肝熄风之力;川牛膝引血下行,并能活血利水,共为臣药。杜仲、寄生补益肝肾以治本;栀子、黄芩清肝降火,以折其亢阳;益母草合川牛膝活血利水,有利于平降肝阳;夜交藤、朱茯神宁心安神,均为佐药。桃红四物汤以祛瘀为核心,辅以养血、行气。方中以强劲的破血之品桃仁、红花为主,力主活血化瘀;以甘温之熟地、当归滋阴补肝、养血调经,因患者有热象,故熟地改生地,去当归;芍药养血和营,以增补血之力;川芎活血行气、调畅气血,以助活血之功。全方配伍得当,使瘀血祛、新血生、气机畅,化瘀生新是该方的显著特点,结合患者病情加丹参以养血活血化瘀、加地龙以清热通络。患者服药后症状缓解,仍时有发作,黄老因病施治,随证加减,治疗改以养阴清热、活血化瘀通络为法,方以“桃红四物汤合青蒿鳖甲汤”加减。方中鳖甲咸寒,直入阴分,养阴退热于内;青蒿苦辛性寒,其气芳香,能透伏热于外,共为君药。吴瑭说:“此方有先入后出之妙,青蒿不能直入阴分,有鳖甲领之入也;鳖甲不能独出阳分,有青蒿领之出也”(《温病条辨》)。生地黄、知母养阴清热,助君药清退虚热,共为臣药。牡丹皮凉血泄热,助青蒿透热外出,为佐药。五药配伍,清热、透邪、滋阴三法并施,滋中有清,清中寓透,既透伏热,又滋补阴液,养阴而不恋邪,清热而不伤阴,标本兼顾,共奏养阴透热之功。患者服药后症状明显改善。


签 名:      2020年12月20日

指导老师评语:



签 名:       2020年12月25日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版权所有 广州数园网络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粤ICP备130602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