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三针在慢性疲劳综合征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 2014年09月17日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 陈兴华

  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指南将其定义为一种不正常地持续的疲劳感,是以慢性疲劳持续或反复发作6个月以上为主要表现,同时伴有低热、头痛、咽喉痛、肌痛、神经精神症状等非特异性症状的一组症候群;并预测CFS将成为21世纪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CFS是现代医学新近认识的一种疾病,亦是近年来国内外医学界广泛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国外流行病学显示,根据CFS的诊断标准,有0.2-2.6%的人患有CFS。 CFS在不同社会经济状况的人群中有相似的发病率,影响所有种族,性别是唯一的危险因素,因为女性对疾病具有易感性。然而到目前为止,本病明确的病理生理仍不清楚;目前研究发现在CFS病人中存在异常的免疫应答和紊乱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而细胞素,神经肽,或神经递质异常被认为是CFS病人中异常的免疫应答和紊乱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的原因。

  靳瑞老师在临床诊治慢性疲劳综合征这一类疾病时,根据患者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认为疲劳作为中医临床中常见的症状,属于中医“懈怠”“懈惰”、“四肢劳倦”、“四肢不举”及“四肢不欲动”等范畴。其病因为过度劳累,认为疲劳不是外邪作用于机体而导致的,而是由于机体内部的原因产生的。正如朱震亨《丹溪心法•耳聋》曰:“劳役伤于血气”,劳力过度则伤气,劳神思虑太过,则会劳伤心脾气血。疲劳除了会损伤气血之外,日久会累及五脏,导致五脏功能失调。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有对五脏劳详细的论述:“肺劳者,短气而面肿,鼻不闻香臭;肝劳者,面目干黑,口苦,精神不守,恐畏不能独卧,目视不明;心劳者,忽忽喜忘,大便苦难,或时鸭溏,口内生疮;脾劳者,舌本苦直,不能咽唾;肾劳者,背难以俯仰,小便不利,色赤黄而有余沥,茎内痛,阴湿,囊生疮,小腹满急。”。疲劳所涉及之脏腑,首推脾肝脏。《素问•本病论》曰:“饮食劳倦即伤脾。”因而,靳老认为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既有身体方面的疲劳,又有心理方面的疲劳,其与五脏有密切联系,从病因来说,疲劳能伤及五脏;从症状上说,五脏受伤皆可有以疲劳为主的各种表现。这也与现代医学认为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病是由脑力、体力活动过度,精神情志刺激,不良生活习惯等引起的人体神经、免疫、内分泌诸系统的调节失常,最终表现为以疲劳为主的机体多组织、多器官功能紊乱的非特异性综合征的理论相一致。

  对疲劳的治疗,古籍中有“增力”、“倍力”、“益气力”、“解疲乏”等方法。靳老在总结前人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基础上,根据患者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针对性地选用四神针、足三里、内关运用于临床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屡获良效。靳老特命名本组穴位为“疲三针”。靳老认为在这组穴位中,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位处下肢,为足阳明脉气所入之处。胃与脾相表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且脾胃主肌肉四肢,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其合穴经气旺盛,为解除身体疲劳的要穴;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内通于阴维脉。阴维有维系诸阴经的作用;心主神志。取内关穴有滋阴降火,宁心安神之功,为解除心理疲劳的要穴。四神针中前顶、后顶、左络却、右络却的经气均通于百会穴,诸穴合用起到通调督脉,协调阴阳,使患者心、身疲劳均得到合理的调节。

  疲三针应用于临床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具有疗效肯定、无副作用的优点,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绩。目前,这一疗法的作用机理正在进一步研究之中。相信通过采用多学科先进方法和相关指标,能够客观地评价运用疲三针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疗效,并探讨其治疗机理,为临床寻找一种较安全有效而副作用小的临床治疗方法,从而进一步验证“靳三针”疗法的独特疗效,同时使靳瑞教授这一宝贵的诊治经验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挥。

医院首页 | 联系我们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版权所有 广州数园网络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粤ICP备13060292号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