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盲证患者,从经络论治,以靳三针配合体针辨证治疗,对气血不足证疗效显著
刘艳蕙,女,汉族,21岁,初诊:2005年12月24日
主诉:视物模糊进行性加重
初诊:患者在三个月前出现视物模糊,且逐渐加重。无其他不适,曾诊断为“球后视神经炎”,服用药物治疗三个月无改善,因此来我院就诊。症见:患者神清,面色苍白,出现失眠,健忘,现出现视物模糊,有时可出现眼前一片黑暗,持续半分钟左右自动消失,出现视物范围缩小,伴清晨出现头晕,眼部外观如常人,无异变,眼不红,不肿,胃纳差,眠一般,二便调。舌尖红,舌苔白,脉细弱。
实验室检查结果:双眼视盘色苍白,边缘尚清,生理凹陷明显,筛板小点模糊,视网膜正常。个人史:身体瘦弱,素体虚弱,抵抗力差,经常患感冒等疾病;性格爽朗,常与朋友聚会,因此常出现过量饮酒的现象,有一年的吸烟史,起居基本正常。
西医诊断为“双眼视神经萎缩”。四诊合参,本病属祖国医学之“青盲”范畴,证属“气血不足”型。患者素体虚弱,易于感邪而成疾,又兼患病日久,久病过劳,气血不足,不能上荣于头面,则可见面色苍白。神明之府无以充养,则有健忘,失眠等。精虚血少,目窍失荣,则出现视物模糊。治则:益气养血,开窍明目。处方如下:
针灸治疗处方:眼三针,脑三针,养老,外关,光明,风池。
操作方法:眼三针针刺法:眼Ⅰ针在睛明穴上二分,要取仰卧位,令病人眼睑闭合,并用食指轻轻揉压一下穴位,了解眼球与眼眶之间的情况,做到指下明了,如果太靠近眼球,或太靠近眼眶,都不容易入针,或容易引起疼痛,或容易引起出血。针的时候向眼底内缓慢地斜刺,用力要轻。进针过程中针下应当很松驰,不应该有阻力,如有阻力,可能针到了眼眶壁或针到了眼球。成人可以针1.2~1.5寸深,这就是第一针。
眼Ⅱ针在下眼眶上缘,正对瞳孔,大约承泣穴的位置。但我这个穴位真正要刺入眼眶内。针前先要用食指探穴,在眼球和眼眶之间缓慢地进针,可刺入1.2~1.5寸左右。
眼Ⅲ针在上眼眶的下缘,正对瞳孔,首先向眶下直刺约3~4分,然后将针尾向上提,针尖向眼球后眼眶内斜刺,可针1.2~1.5 寸。
“眼三针”针完以后,千万不要提插转捻,只能刮针。具体方法是以食指和中指紧贴针柄前,无名指紧贴针柄后,用大拇指上下轻轻刮动针柄。这主要是要保证病人眼球免受损伤,安全第一。
脑三针针刺法:脑三针针尖顺着头皮向下刺入。第一针脑户向后发际正中方向捻进1.5寸,然后分别向双侧风池方向取左、右侧脑空穴,深度1.5寸。针刺手法采用缓慢捻进法,得气后少提插,多捻转,以针感向脑后放散为度,留针30分钟,间隔5—10分钟行捻转补泻1次;以补为多。
医嘱:嘱咐患者慎饮酒,注意生活起居,不可过劳。
复诊:经过治疗,患者症状得到控制,失眠,健忘的情况有明显的改善,睡眠质量提高,头晕出现的次数减少。即使出现持续时间也缩短。视力无明显提升。说明气血得充,可以上荣。维持原治疗方案继续治疗。
治疗结果:患者视力提升,失眠,健忘的情况有明显的改善,睡眠质量提高,不再头晕。随访:患者迁居外地,未能取得联系。
按语:本病属中医:“视瞻昏渺”,“青盲”之范围,病因比较复杂,虚证多属肝肾不足、心营亏损、脾肾阳虚;实证多为肝气郁结、气血瘀滞,其他如头部外伤、肿瘤压迫等,均可导致玄府郁闭,气血津液难通络。以明目作用的眼三针为主穴,依症选用眼三针有补益肝肾,滋养营血,温补脾肾,舒肝解郁及活血化瘀作用的腧穴治疗本病,效果颇为满意。
靳老行针非常注重针感和得气,不赞同如果快速入针,尤其是“飞针”,一般都很难控制准确,穴位不准,又何来的疗效呢?另外,快速入针,虽然能减轻病人的痛苦,但对针感和得气反而帮助不大,甚至没有针感,因而,治疗的效果就不好。如果缓慢入针,取穴点就能保证非常精确,病人的注意力集中在穴点上,同时,医生的注意力也集中在针尖上,两气相合,针感一定会好。因此,也就容易得气。古人就非常重视针刺时必须集中精神,专心入针。《针经》说:“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又说“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这就是为什么要慢慢地入针的道理。事实上,如果采用这种进针手法,只要功底够深,病人是不会觉得疼痛的,疗效也很好。本次治疗中,就充分体现了靳老对一些针刺手法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