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证/肺虚
发布时间: 2014年09月17日

哮证属肺虚证,从经络论治,以背三针为主综合治疗,疗效良好

  张某某,女,26岁,2002-02-13初诊

  主诉:咳喘5天

  初诊:患者5天前天气转冷,出现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咳嗽喘息等症,前医诊断:中医诊断为“感冒”,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治疗为口服中西药。经服中西药后效果不佳,患者要求针灸治疗。时症见:患者神清,精神可,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咳声低弱,平素自汗畏风、极易感冒,纳呆便溏。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细弱。家族史:有哮喘家族病史。

  辨证论治:西医诊断为:支气管哮喘。四诊合参,本病属祖国医学“哮证”范畴,证属肺虚证。患者肺虚气失所主,故喘促短气,气怯声低。肺气不足,气不化津,故咳声低弱,痰白清稀。肺虚卫气虚弱,不能充实腠理,外邪易侵,故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喘息,平素自汗畏风、极易感冒。发作前有喷嚏、鼻塞、流涕等先兆症状,为肺气失宣,窍道不利所致。子盗母气而脾虚不运,则见肌肉瘦削,纳呆便溏。面色恍白,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皆为肺气虚弱之征。治则治法:补肺固表,化痰平喘。初诊处方如下:

  针灸治疗处方:背三针”(大杼、风门、肺俞)、定喘、膏肓俞、脾俞、天突、膻中、太渊、足三里、丰隆。病人取侧卧位,针用补法。针刺“背六穴”时取30号1.5寸不锈钢毫针,常规消毒后,针尖向下与背呈45°角斜向脊柱慢慢向下捻转而入,进针深度为0.5-0.8寸;天突穴应沿胸骨后向下刺入0.5-1寸;其他腧穴常规操作。每日一次,可加上G6805电针仪用疏密波治疗三十分钟,以病人能耐受为度。针后在“背六穴”、定喘、膏肓俞处加温和灸。

  医嘱:避风寒,适起居,平常要加强体育锻炼。

  复诊:行20次针灸疗法后患者所有症状均有所改善:神清,喘促减轻,咳痰减少,面色红晕,纳可,大便调。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细。感冒发生次数减少,哮喘发作次数也减少。针灸处方按原方继续治疗。待病情稳定,症状消失,停止治疗,回家休养。

  嘱患者在夏天可以回门诊,安排天灸药物敷贴疗法,操作方法:取白芥子,细辛,甘遂,元胡,共研细末,再用姜汁和蜂蜜调成糊状,制成1cm×1cm的药饼,中心撒上少量麝香,初伏贴双侧定喘、肺俞、膏肓俞,胶布固定6—8小时,中伏贴大椎、双侧风门、脾俞,固定4—6小时,末伏贴双侧大杼、肺俞、肾俞,固定3—4小时。于三伏天贴药,选每伏第一天,共贴3次,每次间隔10天,连贴3年为一疗程。

  医嘱:同初诊;嘱患者坚持三伏天灸疗法。随访结果,患者痊愈。

  按语:患者平素易患感冒,为肺弱表虚的表现,肺的宣发肃降功能低下,子病及母,脾脏虚损,宿痰内伏,遇诱因引触,痰随气升,气机升降不利,哮喘发作。故治疗应以补肺固表,化痰平喘为主。因患者工作的关系很难坚持常规针刺治疗,又因患者平素易患感冒,可取用三伏天穴位贴药,主要起到扶正的功效,此方法经济、简便,有一定的疗效,是一种较好的辅助疗法和巩固针灸疗效的好办法。

  在针刺治疗上,以“背三针”为主穴。背三针”为靳三针疗法系列穴组中的一种,大杼、风门和肺俞三穴组成,主要用来治疗呼吸系统的疾病,对哮证疗效甚佳。《灵枢•背俞》在二千多年前已经总结了五脏背俞穴能够治疗相应内脏的疾病,并指出:用艾灸背俞穴则可以取得治疗相应内脏病症的效应。故取肺俞、膏肓俞和脾俞,补肺健脾。因哮证的病理因素以痰为根本,为哮证发生的宿根,故不管哪种证型均配用丰隆。丰隆和胃化痰,为豁痰要穴,《玉龙歌》曰:“痰多宜向丰隆泻”。定喘,顾名思义,止哮平喘效佳,为经验效穴。其余腧穴为辨证取穴。

  哮证一病,每因气候突发易发,尤其是寒冷空气刺激而诱发,故应注意避免感冒,并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针灸多种疗法相结合,重点在于“背三针”,再加上平时的调护,疗效更好,康复更快。

医院首页 | 联系我们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版权所有 广州数园网络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粤ICP备13060292号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