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思想

(一)坚持专业思想不动摇,永远结合临床实践。

  靳瑞的治学理念是:“勤思笃行,古今结合,融汇提炼,实践创新”。他的针灸学专业思想明确,秉承“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大医理想,毕业立志从事针灸事业。靳瑞给自己约法三章规定“不做长”,就是不当官,不在乎权利,不搞政治运动和“文山会海”,以保证对学术研究的专注。五十多年专心致志于针灸学术和临床研究,正如他自己最欣赏的“持针之道”一样,“坚者为宝,神在秋毫”。他的专业学术方向从未动摇和中断,即使在动乱的“文革”期间也不曾中断。不浪费时间,勤勉工作是成功的基本保证。

  靳瑞是一位非常重视临床实践的针灸家,强调医生永远不要脱离临床。他经常告诫的学生说,“医生当以疗效为根本”。几十年来,除了春节前后十天假期以外,靳瑞几乎天天都在医治病人。即使从2006年起靳瑞减少了坐诊时间,每周仍有三个半天门诊。

(二)继承古典针灸心法和手法:强调治神、得气和补泻。

  靳三针疗法的临证要诀是:治神得气,辨证补泻;三针取穴,直指病所。

   1、 针刺治神

  靳瑞非常重视针刺中的精神心理因素。医生面对的不单纯是疾病,同时也是活生生的人。突出人的核心调控功能和灵性的,正是中医所讲的“神”。靳瑞认为针刺治病先治神而后方能得气。他认为目前最先进仪器,仍然不能超越人类的眼耳口鼻,精细的探知患者病情。针灸医师应认真钻研针灸手法和心法,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方能感悟针刺治神的精妙微细之处。他总结治神“九字诀”为:定、察、安、聚、入、合、和、实、养,综合概括提炼“生”一字总诀。

   2、 针刺得气

  靳瑞认为针感和得气对针灸很重要。针刺必须要得气,得气与否直接影响治疗的效果。在针刺时非常注重针感和得气。进针时要引导病人的“气”集中在穴点上,医生的“气”也集中在针尖上,两气相合也就容易得气。

  靳瑞对针形亦有讲究,要求要“有根”、“有神”。所谓“有根”,即指针体应直立固定。“有神”是指针下针感沉涩紧,即针下有得气感。简而言之,针刺治神要求医者之气也由针进入患者腧穴,与其神气相合。

   3、 补泻

  靳瑞早年师从近代岭南针灸名家韩绍康老先生,韩老先生重视秦汉时期针道,靳瑞得其心传,深悟补泻之古义。靳瑞认为,在病理情况下各条经脉主要采用“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的三大原则去辨证。“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及“菀陈则除之”等则是针灸三大大原则之具体化和辅助。各种治疗原则均有其相应的针灸治疗方法和适应症。

(三)阴阳为纲辨证脑病

  在20世纪90年代,靳瑞在治疗脑病过程中发现阴阳辨证更适合指导脑病的针灸临床实践。故在“靳三针疗法”体系中,逐渐形成了以阴阳辨证为纲来分型论治脑病的观点。以脑瘫为例,分为阴急阳缓、阳急阴缓和阴阳俱虚等证候。中风病辨证亦软瘫之阴证和硬瘫之阳证。脑为清明之府,阴阳者全身之维,任、督脉通阴阳,督脉入络脑,任脉又通于督脉,故任、督二脉在治疗脑病中有重要意义。

(四)钩玄时间疗法

  靳瑞对传统针灸中的“子午流注”、“九宫八穴”、“灵龟八法”等古代中医时间治疗学有深入研究,他曾出版《针灸时间治疗概论》和《子午流注针法》等书籍。

  七十年代,靳瑞就开展了按时贴药治疗哮喘。他依据中医学“天人相应”、“冬病夏治”、“春夏养阳”等理论,在“三伏天”季节用穴位敷贴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等顽固性呼吸系统疾病。该方法以其高效、安全、经济、副作用小而为广大患者所认可,现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夏季穴位贴敷逐渐成为了全国各地中医院的治疗传统。

(五)结合现代医学进展,西为中用

   1. 发展创新

  靳瑞非常重视应用现代医学知识来提高针灸科研和学术水平。在学医之路上,靳瑞很早就开始接触西医,了解西医各自的长处。早在1957年编写第一本针灸学讲义时,开始尝试用神经解剖学和神经生理学等知识解释针灸作用机理。他说,神经学说擅长描述神经组织的结构和功能,重在描述解说;经络学说则以气血流注和感觉作为直观表达,重在临床实践,解决问题。以中医为核心,认真学习西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中西医结合研究中,“西为中用,独立自主”,做铁杆中医,不断创新发扬中医,是靳瑞一贯的学术精神。

   2. 重视科研

  做为一位秉承传统深厚学养的老中医,靳瑞思想开阔,很早就看到了科研实验在针灸学科发展中的重要性。早在1960年,他就开始了针灸实验研究活动,取得了重要成果。在他孜孜不倦的努力之下,针灸治疗脑病的研究逐渐扩展到了老年性痴呆、脑血管意外、小儿脑瘫、儿童自闭症等一大批病种,逐渐形成了以脑病为治疗特色的针灸学术体系,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取得了众多科研成果,有力地推动了针灸学术的发展。

医院首页 | 联系我们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版权所有 广州数园网络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粤ICP备13060292号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