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总结

李宜瑞教授擅长儿童发育行为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抽动症、自闭症等)和小儿呼吸、消化系统疾病的专科诊疗;对于儿童保健与治未病方面也有深刻的认识。

一、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李宜瑞教授结合岭南地域特点,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提出了独到见解,对其治疗疗效显著,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

1.肺脾气虚, 挟湿挟滞为RRTI 非急性期的主要证型特点

李宜瑞教授认为,RRTI 患儿多素禀肺脾不足,易于受邪, 而多次的呼吸道感染以及使用攻伐的药物又可进一步伤伐肺脾之气, 使病情恶性循环。湿邪为岭南六淫之首。由于长期生活在炎热地区的小儿, 汗多气耗, 腠理疏松, 多素禀肺气不足, 卫外不固的体质, 同时, 空调普及, 冷空气直接从口鼻而入, 更进一步伤伐肺气。又因岭南地区患儿多嗜冷饮, 或过多服用清热解毒类中药, 或滥用抗菌素等, 均可损伤脾胃。如此种种均可导致肺脾不足, 卫外失固, 在外邪的诱发下, 则出现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病证。

2.健脾补肺固表,兼以化湿消滞为主要原则

根据以上证候特点, 李教授提出以健脾补肺固表,兼以化湿消滞为RRTI 非急性期的主要治疗原则,并在具体治疗上提出了五大法则:化、清、健、消、养。

(1)化   即化湿、化痰。针对以上的病机特点, 在治疗RRTI 时应重视化湿除痰, 用辛开宣畅气机之法。

(2)清   指清理胃肠积热及清退虚热。复感儿胃肠积热主要由外邪未解内传入里或因食滞和痰湿化热而成。故治疗上, 以清理胃肠积热、退虚热、协调中焦升降枢纽为首要, 同时禁苦寒太过以重伤脾胃。

(3)健   指健脾理气。脾胃气虚为复感儿非急性感染期的病机根本。临床上李宜瑞教授常主张健脾理气开胃以固本清源。

(4)消   指消食化滞。复感儿脾胃虚弱, 运化无权, 每致食滞内停。此时应予以消食化滞, 常用芒果核配莱服子、鸡内金。

(5)养  指滋养肺脾,用治RRTI 非急性感染期出现的肺脾阴虚证。临床上李教授常选用木瓜配白扁豆、茯苓、百合、薏苡仁以濡养脾阴。

在RRTI 非急性感染期的治疗中,李宜瑞教授十分重视脾胃的作用。她认为, 脾与肺是母子关系, 肺病日久可累及母土, 而脾胃气虚, “土不生金” , 亦必加重肺虚, 故强调调理脾胃为治疗本病之根本, 通过加强脾胃的功能, 补土以生金, 肺气充盛, 则病无由生。

二、儿童抽动障碍

李宜瑞教授长期从事小儿神经行为障碍的研究和临床工作,治疗儿童抽动障碍以中医辨证论治为原则,组方精当,药简力专。归纳其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经验,有六法,现分述如下:

1.清肝熄风法

基本方药:钩藤、蝉衣、夏枯草、珍珠母、柴胡、白芍药、僵蚕、白蒺藜。

方中钩藤善熄肝风,清热平肝,为主药;配夏枯草清热泻火;珍珠母滋肝,清肝火,平肝潜阳为辅;柴胡升散,疏肝解郁,使肝得条达,以顺肝性;白芍药柔肝缓急,解痉挛,兼防柴胡升散太过;白蒺藜疏肝解郁,祛风明目;蝉衣、僵蚕熄风止痉。诸药配伍,使肝热清,肝风熄,肝气复条达之性而抽动可瘥。

2.祛痰清热法

基本方药:半夏、陈皮、竹茹、天竺黄、茯苓、薏苡仁、甘草、全蝎、僵蚕。

纵观全方,清胆与和胃兼施,健脾与化痰并重,既除痰热之标,又治生痰之本,重在祛痰,次及清热,痰去热清,胆胃复宁静清和之性。

3.疏散熄风法

基本方药:钩藤、前胡、甘草、杏仁、防风、连翘、柴胡、薄荷、僵蚕、蝉衣。

方中柴胡轻清升散,宣透疏达;连翘升浮宣散,清热逐风;防风为风中润药,祛风解表;钩藤熄风止痉, 四味共为君药。薄荷、蝉衣轻扬疏散,开宣肺气,合僵蚕祛外风、风热,熄风止痉为臣。杏仁、前胡宣肃肺气,甘草甘缓,调和诸药,是为佐使。 

4.健脾熄风法

基本方药:太子参、茯苓、白术、炙甘草、白芍药、法半夏、钩藤、川木瓜、龙骨。

方以四君子汤健脾益气为君;白芍药、钩藤平熄肝风为臣;川木瓜舒筋脉, 法半夏化痰浊,龙骨平肝潜阳,共为佐使。对于抽动频繁者,加天麻熄风止痉。此方妙在用太子参一味, 益脾气、养胃阴, 补而不燥。

5.滋阴熄风法

基本方药:干地黄、山萸肉、怀山药、五味子、川木瓜、白芍药、珍珠母、牡蛎、龟板、甘草。

方中干地黄味甘质润,养阴润燥,山萸肉滋肝肾,怀山药养脾阴,三药相协使阴复而阳潜;五味子、白芍药、川木瓜、甘草酸甘化阴,缓急舒筋;配牡蛎、珍珠母、龟板等介类药育阴潜阳,摄浮阳以熄内风。药证合拍,阴津复,浮阳潜,虚风可平。

6.宁神畅志法

基本方药:合欢皮、白芍药、钩藤、郁金、夜交藤、远志、龙骨、石菖蒲。

方中合欢皮性味甘平,入心肝经,疏肝解郁,悦心安神为主药。辅以白芍药、钩藤、龙骨、郁金平肝解郁;夜交藤、远志、石菖蒲开窍宁神。

三、儿童保健与治未病

李宜瑞教授认为:治未病的原则为调整阴阳,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由于先天禀赋、后天疾病及饮食养护等影响,小儿体质各不相同,但结合小儿生理及病理的特点,其患病常涉及肺脾,将小儿体质主要分为肺脾质和脾肾质两型。临床上,肺脾质患儿多表现为易感冒、咳嗽、食欲不佳、多汗,舌淡红,苔薄白或白腻为主;脾肾质患儿多表现为食欲不佳,多汗,易惊,遗尿,舌淡红,苔白或白腻等。小儿患病常夹虚、夹痰、夹滞。对于小儿治未病,以调整阴阳为原则,应三分治、七分养。未病时,使小儿养成一种健康、有序的生活习惯;已病时调护脾肺、预防疾病的传变、促进疾病的康复,减少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