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思想

李宜瑞教授为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导师,悬壶40余载,不仅理论知识扎实,而且临证经验丰富,她将五脏相关学说、脾胃观贯穿运用于临床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不仅擅长治疗小儿常见病,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过敏性疾病,注意力缺陷多动综合征,抽动症等疑难杂病的治疗也颇有心得。并经过反复的临床实践与探索,结合岭南的特殊地域、气候及人文等因素,在“五脏相关”、“重视脾胃”等重要学术思想指导下,提出治疗小儿疾病采用“脾胃为本,五脏相关”的独到见解,复将其运用到临床诊治中。

一、李宜瑞教授对小儿五脏相关学说的认识

小儿生理特点之一是:“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李宜瑞教授认为,这主要指肺、脾、肾三脏不足,尤其肺脾不足者,是岭南地区小儿生理的重要特质。(1)“肺常不足”:肺为“华盖”,主气,宣发肃降全身的气机,主卫外而固表。岭南地处中国南方,气候炎热多湿,李宜瑞教授认为长期生活在该地区的小儿,汗多气耗,腠理疏松,多禀肺气不足,卫外不固的体质。(2)“脾常不足”:脾属土,位居中焦气机枢纽,运化水谷,化生精微,滋养五脏,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岭南天气炎热,甚者一年中近半需使用空调;而小儿贪食冷饮,既往民间又有服用凉茶的习俗,往往易过服苦寒清热之药,加之近年来滥用抗生素等,如此日久必损伤脾胃。同时该地区河网密布,多雨多雾,地湿上蒸,湿热之邪四季皆盛,易困滞脾胃。故而岭南小儿体质,表现为“阳盛之气常泄,阴湿之气常盛”。(3)肝常有余。肝主疏泄,保持全身气机通畅,而脾胃的运化也有赖于肝的疏泄,肝气条达,脾升胃降协调,气血充盛,则邪无所依。然则,小儿“肝常有余”,“气血冲和,百病无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

对于小儿疾病,李宜瑞教授认为,其发病特点往往不拘于一脏,而是多脏密切相关。例如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主要病位固然在肺,但究其病机,不仅可见肺脾不足,且也可合并肝脾不和。肺主表,外邪侵袭,首当其冲,小儿“肺常不足”,本既易于感受外邪而致反复呼吸道感染;而脾与肺是母子关系,肺病日久可累及脾土;脾胃气虚,土不生金,肺卫失养,腠理疏松,稍有风寒即侵入机体,也易反复外感,加重肺虚。《脾胃论》曰:“脾胃虚则肺最受病。”《内外伤辨》亦言:“脾胃一绝,肺气先绝”,即强调脾土对肺金的资生作用。而与此同时,肝与脾也有相克制约关系,脾胃虚弱,土虚则木乘,因此可出现脾虚肝郁,气机不畅。再者,脾胃呆滞,运化失健,以致酿生痰浊,或食滞内停,或湿浊留聚,有形之邪阻碍气机,也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此外,患儿神识未全,易情绪波动,喜怒无常,肝郁不疏,化热升阳,肝旺则乘脾,而令脾胃升降失和,故此木亢又可加重土虚,以致病机错杂。由此可见,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病位可由脾及肝,脾失健运、肝脾不和也是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有鉴于此,李师提出从肺、肝、脾论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独特观点。

李宜瑞教授对五脏相关学说的深刻认识,从其对儿童抽动症的辨治中亦可窥见一斑。她认为本病的原因与先天禀赋不足、产伤、窒息、感受外邪、情志失调等多种因素有关。依据祖国医学“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的理论,本病主要病机当责之于肝。风痰窜动,或上扰清窍,或阻于经络,而致各种抽搐怪象等,所以风动痰扰无疑是本病之关键。然则,亦有先天不足,真阴亏虚,或热病伤阴,或肝病及肾,以致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虚风内动者,此当归之于肾。而如上所述,由于岭南地区存在气候多湿,易伤脾胃等客观因素,故此痰浊多生,肝木易亢,脾之于该病发病的重要性尤其值得重视。故治疗该病之法,李宜瑞教授除平肝化痰,熄风止痉外,更重视其标本虚实,急则治标,缓则固本,而固本之治,又侧重于脾。

二、李宜瑞教授的脾胃观

1.小儿以脾胃为本,调理脾胃是小儿护养保健及疾病治疗之纲要

李宜瑞教授认为调理脾胃为儿科医中之王道,将调理脾胃之法作为小儿治养之纲要,即小儿未病调养脾胃,已病顾护脾胃,病后调理脾胃。李宜瑞教授推崇万全提出的调理脾胃“贵乎中和”之法,强调临证之时,不仅要辨病,还要辨质;告诫用药不可偏盛;谨记勿峻攻峻补,中病即止;兼顾脾胃之阴阳,使阴阳互根互长。

2.五脏相关,脾胃为中心,调脾胃以安五脏

李宜瑞教授深谙“善治脾胃者能调五脏”之理,临证十分注重脾胃与诸脏的关系,善调脾胃以安五脏,尤其在小儿多种慢性、疑难杂病的治疗上,或健脾养心,或补脾益肾,或肝脾同调、扶土抑木,或培土生金、肺脾同治,或升阳助运,涤痰除湿,化瘀活络,通利九窍等,总以脾胃为枢机。

3. 脾胃为小儿精神行为疾病发病之源

李宜瑞教授提出肝脾共调治疗小儿精神行为疾病的观点,以扶脾疏肝之法治疗注意力缺陷多动综合征;以培土生金、扶金抑木之法治疗小儿抽动障碍等心理行为疾病;对于五迟五软的治疗,李宜瑞教授主张先天不足后天养,以健脾养心开窍或健脾益肾填精之法施治。

4.健脾益气不忘滋脾养阴,阴阳互济

李宜瑞教授常说:脾喜燥、胃喜润,脾多湿证、胃多燥证,脾胃分治,当别阴阳;只有脾胃和合,五脏相安,气机通畅,阴阳互济,才能纳化正常,身体健康。若阴阳不济,升降失调,脾胃的运化之机失司,五脏失常,则百病由生。可在顾及脾胃阳气采用温补升发基础上,用甘淡之扁豆、莲子肉、生薏仁、糯稻根濡养脾阴;石斛、木瓜滋养胃阴。

李宜瑞教授在脾胃观指导下的临床用药特点

1.轻清平和;

2.寒热有度;

3.宣肃并举;

4.风药散郁火;

5.升阳助运;

6.肺脾同治;

7.肝脾同调;

8.辨证辨质并重;

9.兼顾阴阳;

10. 重视药害;

11.治养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