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之道

李宜瑞教授注重未病先防。与成人相比,小儿的生长发育、病理变化、阴阳消长都处于易动易变的动态过程。生理上主要表现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及时而认真地做好预防阶段的保健工作,具有重大意义。李宜瑞教授主张:对于小儿治未病,以调整阴阳为原则。未病时,使小儿养成一种健康、有序的生活习惯,均衡的饮食结构,以减少疾病的发生。既病则注重调养脾、肺二脏,三分治七分养,以促进疾病的康复,预防疾病的传变及反复。

李宜瑞教授将小儿体质主要分为肺脾质和脾肾质两型。肺脾质患儿多表现为易感冒、咳嗽、食欲不佳、多汗,舌淡红,苔薄白或白腻为主;脾肾质患儿多表现为食欲不佳,多汗,易惊,遗尿,舌淡红,苔白或白腻等。且因脾为“后天之本”,“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小儿脾肺易伤,各种原因导致肺气虚弱、肺失宣降、气不布津易生痰病,又脾失健运、津液不能输布、运行,则聚而生痰生滞。故小儿患病常夹虚、夹痰、夹滞。因此,肺脾质小儿临床可分为肺脾质气虚证、肺脾质气虚夹滞证、肺脾质气虚夹痰证。

李教授从小儿养生原则、饮食宜忌、生活起居、常用药食同源、辨质调养、配合按摩保健等各个方面对患儿进行调养,以达未病先防的目的。以肺脾质小儿为例,肺脾质小儿易感疾病:感冒、咳嗽等呼吸道疾病及汗证,夹滞者则易患食积等消化道疾病,夹痰者则易哮喘等疾病;养生原则为健脾益气。若夹滞,则辅以消食化滞;若夹痰,则辅以化痰祛湿。以饮食调养为主,慎避风邪、寒邪、湿邪、燥邪。避免汗出当风,积极预防感冒。注意饮食均衡,荤素搭配,定时定量,避免过饥过饱。生活起居:注意季节转换、气候变化,及时增加衣服,避免汗出当风,谨防受凉、过饥过饱。平时坚持户外活动及体育锻炼。睡前避免过度兴奋,保证充足睡眠及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并教家长给患儿每天摩腹捏脊,按揉迎香穴、足三里等自我保健方法,必要时加药物调养。

李教授传授儿保调养处方:

1.健脾调理方( 以5岁小儿为例) : 太子参15g,白术10g,茯苓15g,鸡内金10g,糯稻根15g,甘草3g,夜交藤12g,浮小麦15g,五爪龙15g,木瓜10g,龙骨15g。

2.消食汤:山楂10g、麦芽10g、鸡内金10g、陈皮2g,与猪胰1 两,瘦肉1 两,煲汤喝,连服2 ~ 3 天。

3.健脾化痰方( 以5 岁小儿为例) : 太子参15g,白术10g,茯苓15g,,桔梗8g,陈皮3g,生/炒薏苡仁15g,炒白扁豆1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