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某,男,67岁,2005年10月6日初诊。
主诉:肝癌术后2年余,肝内复发并TACE术后1月,上腹部胀满不适2周。
病史:2003年4月因上腹部胀满不适在江门市中心医院就诊,上腹部CT考虑肝右叶原发性肝癌,肿瘤大小约3×3cm,肝门区淋巴结肿大。2003-4-9AFP 492.3ug/L,2003年4月行肝右叶肿物手术切除,术后病理示:高分化肝细胞癌。术后给予口服替加氟2程。2005年9月复查CT示:肝右叶下段多发小结节和小斑块异常密度改变,考虑肿瘤复发;遂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2005年10月转至我院门诊中医药治疗。2006年12月因肝右叶肿瘤复发,在我院CT引导下行肝肿物射频消融术。后相对平稳,2011年9月,再次出现肝内复发,行肝右叶肝癌切除术+胆囊切除术。术后病理:肝细胞肝癌。2013年1月再次因肝区边缘及第二肝区肿瘤复发,行CT引导下经皮肝肿物氩氦刀冷冻消融术。坚持服用中药,随访至2018年6月,病情稳定。
诊断:中医诊断:肝癌病
西医诊断: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CS分期Ⅲa期,BCLC Stage B,Child-pugh A级);
中医药辨治过程(摘选)
1、2006年12月15日就诊(肝内转移并射频消融术后):
症见:精神良好,口干口苦,腹胀,饱食后明显,无腹痛及胃脘部疼痛,纳眠可,大便粘滞,小便偏黄。舌瘀暗,苔薄黄,脉弦滑。
辨证:肝热血瘀证
治则:疏肝清热,祛瘀解毒
处方:四逆散合下瘀血方加味。
方药:柴胡15g,白芍15g,枳壳15g,青皮15g,半枝莲15g,牡丹皮15g,生地黄20g,桃仁10g,土鳖虫6g,大黄10g,莪术15g,甘草6g。服药2周,腹胀,大便粘滞较前缓解。
点评:射频消融(热消融)术后,肝郁化热,瘀血内停,治以疏肝泄热,活血祛瘀;同时,微创治疗后,中药需突出保肝抑瘤,治则注重健脾疏肝、祛瘀解毒。
2、2011年9月28日(肝癌复发并二次手术1周)
症见:神疲乏力,右上腹隐痛,伴腹胀,偶有口干,晨起口苦,纳眠欠佳,大小便调。舌瘀暗,苔薄白,脉弦细。
辨证:肝郁脾虚证
治则:健脾疏肝,解毒祛瘀
处方:逍遥散合四君子汤加减
方药:党参25g,白术15g,云苓25g甘草6g,当归10g,八月札15g,柴胡15g,白芍15g,枳壳15g,土鳖虫6g,桃仁10g,木香10g(后下),法半夏10g,半枝莲15g,龙葵草30g。服药1周后腹部隐痛及腹胀情况较前缓解。
点评:围手术期:中医药治疗以“扶正”为主,以健脾疏肝、清肝利湿为主法。
按:肝癌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的肿瘤,大多数病例发现时已无外科手术指征,不能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肝癌患者的平均生存期仅3~6个月。本例患者分期符合中期肝癌,治疗重点在术后抑瘤消积防复发及与微创结合保肝抑瘤;总体治则以健脾疏肝,解毒祛瘀为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是中西医两种医学模式最好的结合模式,可从不同的侧面把握疾病的病位、病势,提高临床疗效。伴随不同的西医治疗手段,随病势发展,中医辨证亦有区别。以患者先后行射频消融(热消融)和氩氦刀冷冻消融(冷消融)为例,射频消融后,易致肝热内蕴,气郁化火,湿热内生,耗气伤阴,故治则注重疏肝泄热,活血祛瘀。冷冻消融术后,寒邪入侵,寒凝肝脉,气郁不舒,治则注重温肝活血,行气止痛。故中医辨证注意“三因制宜”,证型可能相互转换,非千篇一律。
本例患者长期应用中医药治疗,发病至今已15年余,生活如常人,起到了“带瘤生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