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益气除痰方
林丽珠教授认为,肺癌的病机特点可概括为“痰、瘀、毒、虚”。因肺为娇脏,肺气虚弱,则易受邪毒侵袭,肺失宣降,气机不畅,血行瘀滞,津液不布,湿聚成痰,气滞、痰凝、血瘀、邪毒相互博结,久而形成肿块。其中,“虚”、“痰”在肺癌发病病机中起着关键作用。辨证组方注重培土生金、益气化痰。
益气除痰方是林丽珠教授诊治肺癌的经验方,由党参、茯苓、法半夏、浙贝、枳壳、猫爪草、僵蚕、肿节风、山慈菇等药物组成。其中党参、茯苓益气健脾,半夏化痰消肿、解毒散结,枳壳理气宽中、化痰消积,猫爪草、僵蚕、浙贝化痰散结,肿节风、山慈菇清热解毒,全方共奏益气除痰、解毒散结之功。
2、健脾生髓膏方
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中心研发的院内制剂,由龟甲、鳖甲、鹿角霜、党参、枸杞子、黄精、女贞子、墨旱莲、蒸陈皮、鸡内金、炒麦芽、山楂、香附、阿胶、玉竹、麦冬、饴糖等组成,它补而不燥,滋而不腻,注重健脾益气,补骨生髓,实现人体五脏六腑、气血阴阳的平衡,可以填精补血,增强患者体质。在临床上,可以有效改善肿瘤患者的骨髓抑制、贫血以及癌因性疲乏等相关并发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3、和胃止呕膏方
肿瘤患者放化疗后出现的胃肠道反应较为常见,患者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嗳气呃逆、大便不通等,中医辨证多属“脾胃虚弱,运化失常”,针对这一情况,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中心研制“和胃止呕膏方”,由鸡内金、山楂、陈皮、法半夏、党参、茯苓、白术、生姜、紫苏梗、竹茹、麦冬、石斛、麦芽、木香、山药、甘草、木糖醇等药物组成,注重和胃降逆,健脾消导,用于放化疗后胃肠道副作用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疗效显著,受到患者广泛好评。
4、用于治疗化疗药物所导致的神经毒反应,症见:四肢末梢神经感觉异常或感觉障碍,如指趾末端麻木或感觉减退,口周感觉迟钝或感觉异常,偶见短暂的咽喉部感觉麻木、喉和颚的紧缩感、舌部感觉异常及随后出现的语言障碍,注射药物侧手臂疼痛,肢体末端或颚强直性肌肉收缩、腿痛性痉挛等。
和血通痹方:
黄芪30g 桂枝10g 白芍30g 地龙10g 威灵仙10g 鸡血藤30g 丹参15g 炙甘草6g
随症加减:气血亏虚:党参15g 白术10g 茯苓25g 当归10g
阳虚寒凝:细辛3g 川芎10g 怀牛膝10g 山茱萸10g
阴虚血热:麦冬15g 生地15g 知母10g 玄参10g
痰湿阻滞:茯苓25g 法夏10g 苡仁15g 白术10g
和血通痹外用方:川芎30g 桂枝20g 红花10g 赤芍30g 银花藤10g 伸筋草10g 海风藤10g 两面针1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