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肿瘤专科古代中医药学理论、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肿瘤专科的传承发展受《黄帝内经》“三因制宜”理论、“五行学说”、仲景《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思想、《神农本草经》“性味归经”理论、“补土派”李东垣《脾胃论》等古代中医药理论、流派的启发和影响。
二、肿瘤专科的岭南中医药学理论、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近代受广东省名老中医周子容、关济民学术影响,岭南中医肿瘤学术流派源于上世纪60年代末周岱翰教授对抗癌中草药的研究,此后经过半世纪的发展逐步完善。70年代,周教授发表《常用抗肿瘤中草药简介》系列论文,成为本专科岭南中医肿瘤学术流派孕育的标志。林丽珠教授在发表岭南中医肿瘤流派系列文章基础上,主持“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周岱翰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研究”系统总结以周岱翰教授为代表的专科经验。
肿瘤重点专科岭南中医肿瘤学术流派根植于岭南医学的土壤,是岭南医学流派的重要分支。岭南中医肿瘤学术流派发展遵循岭南地域、气候、体质及岭南药物的特点,是岭南医学流派在实践中对《黄帝内经》“三因制宜”理论继承与发展的生动实例,其中对鼻咽癌、原发性肝癌、肺癌、大肠癌等肿瘤的认识与诊疗颇具代表性,在理论与临床经验中凝炼出独具岭南中医特色的学术思想,师古不泥,继承创新,经反复验证升华为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通过推广岭南中医肿瘤学术流派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和诊疗技术,岭南中医肿瘤学术流派形成了重视“先天与后天”,即重视健脾补肾寓攻于补、治晚期癌瘤虚中求实的治疗特色,善用南药并研发系列方剂,“中西汇通”,为晚期癌瘤的治疗开拓了一条新路。逐步形成具有中医药学特色与优势、岭南医学人文特点、以“带瘤生存”为治疗新理念的,具有代表性人物、观点著作的中医肿瘤学术流,是当代中医学术流派在岭南地区的创新成果。
三、肿瘤专科概况
肿瘤专科现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肿瘤重点专科组长、肝癌协作分组组长单位。肿瘤专科经过30年的发展,根据岭南地区流行病学特点,始终坚持中医肿瘤学特色、中西医结合肿瘤学学科优势,通过自身的医疗、教学、科研成果与学术影响,带动了岭南地区、促进了岭南地区中西医肿瘤学术发展,肿瘤中心进入科学发展的新阶段。
(一)岭南医学学术特色优势与传承发展
1、强调“治病留人”,倡导“带瘤生存”
周教授早在《肿瘤治验集要》中就提出在肿瘤辨治过程中,当邪正对峙、邪难压正的状态下,病情相对稳定,可出现“带瘤生存”的特殊阶段。他认为:中医治癌的原理,一方面是运用中药调理、提高人体免疫力,有效识别和杀灭癌细胞,使癌细胞走向灭亡;另一方面可以诱导癌细胞向正常细胞分化,癌细胞“改邪归正”,这些理念逐渐为临床接受并获得验证。
2、首倡放射线按“火邪”、“热毒”论治,拓展了温病学说的内涵
放射线对组织损害若可以修复的称之为放射反应,出现不可修复的组织损害则称之为放射损害,此类反应周氏统称之为“放射病”。“放射病”有局部及全身症状表现,如局部红肿热痛、口舌生疮、高热、四肢抽搐等,类似于"火邪"、“热毒”外犯。故周教授首先提出放射线属中医“火邪”、“热毒”。专科提出辨证应归属温病范畴,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故当以清热养阴法为基本治法,辨“证”则选用甘寒生津法或咸寒甘润法或酸甘化阴法或苦甘合化法,辨“病”则常有滋养肺胃法、增液润肠法、滋补肾阴等治法,放疗中配合清热解毒、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中药汤剂治疗,可减少放射毒副反应,放疗后予以清热祛邪、滋肾育阴可减轻后遗症、降低复发和转移。
3、提倡“食疗抗癌”,完善中医肿瘤食疗学
岭南有着悠久的食疗文化和药膳经验,受岭南饮食与药膳文化的影响,周教授强调辨证施护,食疗抗癌。他认为食物和营养因素对癌症的发病、临床治疗和康复治疗皆有重要的影响。强调辨证配膳,提出“土健以灌四旁,论治不忘补中”的学术思想,发展、完善中医肿瘤食疗学,出版了针对癌病者辨证施食的国内第一部食疗专书《癌症的中医饮食调养》,其后出版《中医肿瘤食疗学》。
4、建立实体瘤的中医肿瘤疗效评定标准,构建中医肿瘤学学科体系
周教授从中医肿瘤的临床实践特点考虑,认为肿瘤疗效的综合评定要素应包括近期和远期疗效。其中远期疗效要求必须建立随访制度,主要评价生存期、生存质量两要素,并根据各个要素的权重进行综合评价。在此理论基础上,周岱翰教授、林丽珠教授带领科研团队尝试拟定了“实体瘤中医肿瘤疗效评定(草案)”,并将生存质量量表引入到中医肿瘤疗效评价系统中,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实体瘤的中医肿瘤疗效评定(草案)”及其优化草案比RESCIT能更客观地反映中医药的治疗效果,具有推广应用的学术价值。周教授担任“十一五” “十二五”国家教育部规划教材《中医肿瘤学》主编,构建了科学的中医肿瘤学术体系。专科论著近20部,主要有《中医肿瘤学》、《临床中医肿瘤学》、《鼻咽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策》、《中西医结合肿瘤治疗学》等,对完善中医肿瘤学学科建设贡献了专科力量。
5、专科岭南医学传承发展
周岱翰教授1977年发表《恶性肿瘤的中医药认识及治疗》,此后,发表《支气管肺癌的中医药治疗》,阐明肺癌的病因病机、病位、临床证型。发表《论中医肿瘤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探讨中医肿瘤学科内涵,发表《岭南医学论治癌瘤的特色与展望》,《岭南中医药论治本区常见癌瘤》等岭南中医肿瘤学术流派重要文献。林丽珠教授早在1995年即开始总结周教授经验,发表《解毒得生煎直肠给药治疗恶性肿瘤》。在《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卷五》初步总结了周岱翰教授的学术思想。此后《周岱翰教授治疗原发性肝癌经验撷要》、《周岱翰教授从痰辨治癌症经验介绍》,进一步整理老师的经验,总结富有岭南医学特色“痰湿”病因病机在肿瘤发病中的作用特点及其临床诊治。发表《周岱翰教授以中医温病学说辨治肿瘤放射病的经验》,拓展了温病学说在岭南中医肿瘤学术流派中的运用。张恩欣主任中医师注重专科学术经验的传承与流派工作总结,2006年,发表《周岱翰教授论治大肠癌经验》开始总结周岱翰教授学术思想,发表《周岱翰论治恶性肿瘤临床经验管窥》,对其学术经验总结趋于全面成熟。发表《林丽珠教授肿瘤临床运用四逆散经验举隅》,挖掘经方在岭南中医肿瘤学术流派的运用。2011年撰写《肿瘤科发展简史》、《周岱翰教授学术思想简介》、《林丽珠教授学术思想简介》,2016年发表《周岱翰教授运用“培土生金法”论治肺癌学术特色初探》,发表《益气除痰方抑制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产生的抗肿瘤免疫功能研究》等“益气除痰方” 系列论文,主持“岭南中医肿瘤学术流派工作室”建设项目,系统全面总结岭南中医肿瘤学术流派的发展成熟历程。
(二)肿瘤专科团队介绍
肿瘤中心现由四个病区、肿瘤学教研室、肿瘤专科门诊、肿瘤实验室和肿瘤研究所组成。专科拥有周岱翰国医大师、林丽珠等国内知名教授。肿瘤专科现有在职医师34名,其中正高人员8名,副高人员12名;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11名, 95%以上人员拥有硕士或以上学位(或学历),学术队伍老中青结合,团队结构合理。
(三)肿瘤专科代表人物简介
1、周岱翰国医大师
周岱翰,国医大师、当代中医肿瘤学家。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肿瘤研究所所长,首席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导师,全国名中医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广东省名中医,担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及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名誉主任委员。2010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成果一等奖,并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1年获全国百名“郭春园式好医师”称号。2017年荣获“国医大师”荣誉称号。
周教授对中医肿瘤学科建设颇有建树,是新中国成立后较早从事中医药治癌临床探讨和开设中医肿瘤学课程的学者之一,致力于推动中医现代化,开拓治癌视野,从事临床50年,擅长疗晚期癌症。主编“十一•五”、“十二•五”全国高等院校规范教材《中医肿瘤学》,先后出版了《常用抗肿瘤中草药》、《肿瘤治验集要》、《临床中医肿瘤学》、《中医肿瘤食疗学》等8部专著,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热心于中医肿瘤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工作,创立本科生中医肿瘤方向班,先后培养博士后和博士生30名,培养了3名国家级学术继承人林丽珠、刘展华、王雄文,2名省级学术继承人张恩欣、蒋梅。获得卫生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成果一等奖,均为第1完成人,基于他在医疗、科研、教学中的杰出贡献,被国务院授予“卫生事业突出贡献”证书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2、林丽珠教授
林丽珠,医学博士,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十九大党代表,全国先进工作者,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首批名中医师承指导老师。现任广州中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肿瘤学教研室主任兼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中心主任,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全国中医肿瘤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肿瘤专业负责人,广东省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带头人;兼任国自然基金委评审专家,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评审专家,广东省、广州市干部医疗保健专家;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癌症姑息治疗研究专业委员会首届会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肿瘤分会首届会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主任委员,南方中医肿瘤联盟主席,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中西医结合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医教研工作30余年,倡导以中为主、西为中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临床治疗注重以人为本,强调生存时间与生活质量并重的理念并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对中晚期肿瘤患者的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长期致力于肺癌、肝癌、结直肠癌等的基础及临床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十五”、“十一五”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及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课题40余项,相关研究成果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奖励;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SCI收录15篇;编写论著20部,其中主编《中医肿瘤学》、《肿瘤中西医治疗学》、《中医治肿瘤理论及验案》、《中医肿瘤食疗学》等5部,《恶性肿瘤中医诊疗指南》荣获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金奖;培养博士后、博士40余名,硕士60余名,省级学术继承人陈汉锐、郑心婷,杏林英才培养对象张恩欣、王树堂、翟林柱及钟崇。
先后荣获“全国最美中医”、首届“邓铁涛中医医学奖”、“广东省中医药领军人才”、“广东省优秀临床科室主任”“广东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南粤女职工建功立业女能手”、 博鳌论坛“中国肿瘤防治杰出科技工作者”、首届南粤“最美中医”、首届“羊城好医生”、“广州市科协系统先进个人”、“新南方教学奖励基金”优秀教师等称号。2015年林丽珠劳模创新工作室被命名为医疗系统首个广东省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2017年获得广东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基于她在医疗、科研、教学中的杰出贡献,被国务院授予“卫生事业突出贡献”证书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