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丽珠教授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临床、科研三十年,擅长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疗效显著,深受患者好评。
一、上承经典以穷辨证之源
林丽珠教授潜心研究四大经典,博采历代各家学说,认为中医肿瘤学的学术思想源于《黄帝内经》,用药肇始于《神农本草经》,而辨证施治规范形成于《伤寒杂病论》,临证治验发展于历代医家。故林丽珠教授认为,祖国医学博大精深,应“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上承经典以穷辨证之源,博采各家以汲论治之流。
林丽珠教授对《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用于肿瘤的防治、《伤寒杂病论》经方用于肿瘤的治疗颇有心得。提出“治未病”的核心内容是“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对肿瘤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认为肝癌为病,多因肝郁不疏,气机不畅所致,每易侮脾犯胃,故在肝癌的治疗上主张以疏肝健脾为主,根据肝癌传变规律辅以清肝泻火、疏利三焦、滋肾养阴之法,临床中多以小柴胡汤、四逆散化裁治疗。概括妇科癌瘤的病机总由冲任失调、气血失和所致,其发病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故其临床表现,也有相同的证型。在癌瘤初起,以邪实为主,则为气滞血瘀、瘀毒内结;疾病后期,正气渐虚,则多表现为肝肾阴虚或脾肾阳虚。深刻体现了祖国医学“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个体化治疗特色。
伤寒六经的传变对疾病的转归有着重要联系,林丽珠教授认为其传变规律与肿瘤病原发部位侵犯其他内脏及组织或是肿瘤转移引起相应的症状颇有相似之处。如:大肠癌典型症状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腹泻或便秘,时便秘、腹泻交替出现、里急后重、肛门坠胀,腹隐痛。其病机为湿浊瘀毒蕴结大肠,肠道传导失职,初起多为实证,归属阳明病范畴。若肿瘤浸润肠腔导致肠腔狭窄引起肠梗阻,此为燥热津伤、阳明腑实;转移至肝,出现黄疸等,此为邪入里化热,与湿邪搏结,蕴蒸于肝胆,胆汁外溢而发为黄疸,类似阳明病不愈,循经传少阳,而呈阳明少阳并病;转移至肺,出现咳嗽、气促、血痰,类似表里传,而呈表里同病;若出现倦怠乏力、食欲不振、畏寒肢冷、嗜睡等症状,其病机为心肾阳虚,类似越经传少阴;晚期大肠癌既可见面白神疲、消瘦乏力、食欲不振、心悸失眠、动则汗出等正气衰竭证,同时因肿瘤的生长、浸润、压迫和阻塞,又出现腹胀痛、梗阻不通和低热等邪气闭阻证,此为阳明入里传厥阴病,而成寒热错杂、厥热胜复之象,病情凶险,预后不佳……以上仅为举例,其他肿瘤发病发展过程中出现相应证候群,虽然变化多端、错综复杂,亦可以参考其说而辨治。可见,六经传变规律在肿瘤辨治中具有一定意义,值得进一步探讨。而在辨治论治上,讲究灵活变通,治病既不离法,又不为法所拘,且辨证须与辨病结合。具体的肿瘤病的辨治,同样须根据各种临床证候,辨明病属寒热虚实,病在何脏何腑,属何经脉,而灵活运用六经的辨证方法。
二、博采各家以汲论治之流
对于历代医家各家学说,林丽珠教授认为虽各有所偏,但均能独树一帜,启人心智,大开眼界,故宜“俱收并蓄,待用无遗”,此乃医师之良也。如刘完素提倡“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病”,临证遵循平亢调和为法,将清热解毒之法发挥详尽。林丽珠教授治疗肿瘤病,其属火热证者,多借鉴其法,如放射性口咽炎症见烦躁口渴,面赤唇焦,胸膈烦热,口舌生疮,或咽痛吐衄,便秘溲赤,或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脉滑数等,证属火热炽盛者,方用凉膈散泻火通便、清上泄下;头面部肿瘤症见憎寒壮热无汗,头目昏眩,目赤睛痛,口苦舌干,咽喉不利,涕唾稠粘,大便秘结,小便赤涩,舌苔黄腻,脉数有力,证属风热壅盛、表里俱实,方用防风通圣散发汗达表、宣通气血、上下分消、表里双解等。
又如张从正提出了“邪去正自安”的论点,提倡“陈莝去而肠胃洁,瘕症尽而营卫昌”,治疗力主攻邪之说。林丽珠教授认为,下法在肿瘤治疗中的运用,除用于大便不通,腹胀大而痛等的痞满燥实证外,更多的是体现在消瘤破积法的具体运用上。肿瘤在体内多表现为症瘕积聚,盘根错节,留着不去,肿块日渐增大,在发病早、中期,以邪气炽盛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尤其体质壮实者。因此,治疗时多采用消瘤攻坚、通利破积之峻药,以荡涤积滞、推陈致新、消散瘤块。
与张从正攻邪论截然不同,李东垣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乃生”的论点,林丽珠教授认为,恶性肿瘤的论治,应注意祛邪中不忘扶正,扶正与祛邪结合。扶正之中以健脾和胃为要,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运,则气血充盈,正气旺盛,营卫调达;若脾气虚弱,气血生化无源,导致气血亏损,卫外无能,则邪毒易内侵,致痰浊内生,营卫壅涩,气滞血瘀,症积乃成;病至晚期,或放、化疗后,大肆攻伐,正气不支,脾胃元气衰败,则必死无疑。所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也。
林丽珠教授临证,极重“从痰辨治”理论。认为丹溪学术倡养阴大法,亦长于治气、血、痰、郁等杂病,治痰尤具特色,其“从痰辨治”理论应用广泛,验之临证,颇有实效。朱丹溪谓:“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林丽珠教授认为,癌肿发生亦皆因痰作祟。因此,除痰散结是其治疗癌症的常用方法。临证时又须顾及痰邪常夹杂六淫、瘀毒为患,形成风痰、寒痰、热痰、燥痰、湿痰、老痰、痰核、痰癖、窠囊等,强调辨证孰轻孰重,常中有变,或用温化寒痰,或清热化痰,或燥湿化痰,为辨治痰饮的变法。
除此之外,林丽珠教授亦推崇叶天士的虫类搜剔,王清任、唐容川的活血祛瘀,吴师机的外治攻瘤,张锡纯的扶正攻破等学说,并以温病学说养阴保津法广泛应用于放射反应和放射损害的治疗中等。林丽珠教授认为,中医治疗肿瘤病,历代医家上下求索,为我们留下宝贵的经验,非博极医源不能得其道也。
三、拟定规范以推行学界借鉴
《医宗必读》云:“正气与邪气势不两立,若低昂然,一胜则一负,邪气日昌,正气日削,不攻去之,丧亡从及矣!然攻之太急,正气转伤,初中末之三法不可不讲也。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较浅,则任受攻中者受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魔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则任受补。盖积之为义,日积月累,非伊朝夕,所以去之,亦当有渐,大亟则伤正气,正气伤则不能运化而邪反固矣。”提出的积聚分初、中、末三个阶段的治疗原则,林丽珠教授认为,李中梓提出的即是实体瘤中医治癌的总则,对中医肿瘤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林丽珠教授据肺癌痰、瘀、毒、虚的病机特点,治肺癌以益气除痰为大法,开展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质量、综合治疗方案等研究;认为肝癌病机首重肝火燔灼,脾肾两虚,治肝癌重在清肝利胆,健脾理气,祛瘀消癥,开展原发性肝癌局部微创与全身中医药辨治结合治疗的研究,强调大肝癌的治疗须护肝与抑瘤并举;指出大肠癌以“瘀”、“毒”为基本病机,治则祛瘀解毒,开展大肠癌外用与内服相结合的治疗研究。制订本专科的重点病种肺癌、原发性肝癌、大肠癌诊疗规范,并在全国加以推广。根据中医药的疗效特点以及现代医学关于实体瘤疗效评价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将生存质量的研究引入到中医肿瘤学的疗效评价中,制订了中医肿瘤学的疗效评价标准并应用于临床研究中,1999年发表的论文《生存质量的评价在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领域中的应用》,成为中医、中西医肿瘤学术界的重要文献之一。
(张少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