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某某,女,76岁。2020年05月20日初诊。
主诉:反复咳嗽1月余,每于劳累、受凉后加重。
初诊:缘患者1月余前受凉后开始出现咳嗽咯痰、鼻塞流涕,伴头晕乏力,无发热胸痛,自服感冒药(具体不详)症状缓解不明显,遂于5月1日在广州白云区第一人民医院就诊,胸部X片示:右上肺Ⅲ(病灶已大部纤维、硬结),右下肺感染,经抗炎、祛痰等治疗后仍然咳嗽咯痰,鼻塞流涕、头晕不适,遂来我院求治,症见:神清,精神较倦,咳嗽咯痰,鼻塞流涕,时有头晕及前额部不适,无恶寒发热,无口干咽痛,无胸闷胸痛,纳寐可,小便调,大便干结,3-4日一解。察其:舌淡苔白厚,诊脉象细弦。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分析示:WBC10.1*10e9/L NEU%77.0%。
诊断:咳嗽(痰浊阻肺,正虚邪恋)。患者年老体弱,正虚邪留,故咳嗽日久不愈,久病脾虚不能化湿而生痰,肺失清肃而咳,痰湿之邪上扰清窍故见头痛,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主。
治法:扶正为主,兼化痰祛邪。
自拟处方:黄芪30,太子参20,白术15,甘草6,杏仁10,橘红10,陈皮10,芦根20,鱼腥草20,丝瓜络10,苍耳子10,丹参15
复诊:服用上方3剂,患者病情好转,咳嗽减轻,痰稀易咳出,无头痛,无鼻塞流涕,大便通畅,纳食差,稍觉疲倦无力。舌体淡红,苔白,脉细弦。诸症好转,患者脾虚诸证仍在,应培补脾土以固本,守上方去苍耳子、加神曲,鸡内金健脾化积消痰。再进7治愈。随访半年,病无复发。
【按】患者年老体弱,正虚邪留,故咳嗽日久不愈。关键要辨明虚与实的关系,本病久病脾肺二虚,故黄芪、太子参可以用。久咳必致肺络瘀阻,“肺朝百脉”,丹参、丝瓜络用于活血通络,久咳者用之。后期应该以扶正健脾为主,可以加神曲、鸡内金而化食消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