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某某,男,56岁,2021年3月9日初诊。
症见:反复咳嗽多年,近1月咳嗽发作,少痰,色白,咽痒微痛,气上逆,甚时气喘气促,常应酬饮烟酒后咳嗽明显,伴有胃痛胃胀,泛酸,大便少,舌红,苔黄微腻,脉滑。2012年2月15日胸片提示支气管炎。
西医诊断:咽炎 慢性支气管急性发作。
中医诊断:咳嗽病。
辩证:风邪犯肺,夹有腑气不通证。
治疗:祛风解表、宣肺下气止咳,佐以通便为法。
处方如下:紫苑10g,款冬花10g,百部10g,白前10g,蝉蜕6g,僵蚕10g,姜黄10g,大黄(后下)5g,银柴胡10g,防风g,五味子10g,乌梅10g,法半夏10g,浙贝母15g,海螵蛸20,海蛤壳(先煎)30g。
五剂后,咳嗽症减,气促气喘不明显,大便增多,咽痒好转,泛酸减少。继续服用原方七剂,咳嗽病愈。
【按】患者反复咳嗽病史,咳嗽,少痰、咽痒,风邪之象明显,故在止嗽散基础上,加用过敏煎,方中银柴胡、防风祛风为主、乌梅、五味子以收敛止咳,与升降散开郁宣发相佐,一开一收,加之升降散有升清降浊之功,大黄后下以通腑气,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不宣则易腑气不通,宣肺气可通腑气,通腑气可助宣肺气。蝉蜕、僵蚕配合过敏煎以加强祛风。法半夏、浙贝、海螵蛸和胃制酸,海蛤壳更是画龙点眼,于此有化痰下气止喘,还能制酸收敛。《本经》对海蛤壳记载:“主咳逆上气,喘息,烦满,胸痛寒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