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
第一作者
|
论文名称
|
发表刊物
|
刊载年
|
出处
|
1
|
钟嘉熙
|
刘仕昌教授治疗急性重病经验
|
广州中医学院学报
|
1991
|
(2)(3)
|
2
|
钟嘉熙
|
刘仕昌教授治疗病毒脑经验
|
新中医
|
1991
|
(11):210
|
3
|
钟嘉熙
|
刘仕昌教授论治"时邪类疟"
|
广州中医学院学报
|
1992
|
9(4):16
|
4
|
钟嘉熙
|
刘仕昌教授运用止嗽散治咳的经验
|
广州中医学院学报
|
1992
|
(2):113
|
5
|
钟嘉熙
|
刘仕昌教授治疗肝癌经验
|
新中医
|
1992
|
(2):15
|
6
|
钟嘉熙
|
悬壶济世六十载,汗洒杏林硕果丰——刘仕昌教授经验介绍
|
学术经验继承结业论文
|
1993
|
12
|
7
|
钟嘉熙
|
刘仕昌教授善用清暑益气法
|
新中医
|
1994
|
(9):13~15
|
8
|
钟嘉熙
|
刘仕昌教授温病辨治经验
|
新中医
|
1994
|
(3):14~15
|
9
|
钟嘉熙
|
刘仕昌教授治疗功能性低热的经验
|
新中医
|
1994
|
(11):9
|
10
|
钟嘉熙
|
刘仕昌教授辨治小儿温病的经验
|
新中医
|
1994
|
(7):14~15
|
11
|
钟嘉熙
|
刘仕昌教授治疗伤寒经验
|
新中医
|
1994
|
(5):12~13
|
12
|
钟嘉熙
|
刘仕昌教授治疗肺炎经验
|
新中医
|
1994
|
(1):20~21
|
13
|
李迎敏
|
刘仕昌教授治疗胃脘痛经验
|
新中医
|
1995
|
(7)
|
14
|
钟嘉熙
|
刘仕昌教授治疗糖尿病经验
|
新中医
|
1995
|
(1):11~12
|
15
|
史志云
|
刘仕昌教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经验
|
新中医
|
1995
|
(2)
|
16
|
史志云
|
刘仕昌教授治疗慢性肾炎经验
|
新中医
|
1995
|
(11)
|
17
|
钟嘉熙
|
刘仕昌教授治疗失眠经验
|
新中医
|
1995
|
(10):12~13
|
18
|
吴智兵
|
刘仕昌教授谈分解湿热法
|
新中医
|
1999
|
(10):13
|
19
|
张朝曦
|
刘仕昌教授温病学术成就概要
|
中医杂志
|
2002
|
43(增刊): 105- 106
|
20
|
林兴栋
|
刘仕昌教授辨治岭南温病“时邪类疟”证经验介绍
|
中华中医药学刊
|
2007
|
25(7):1329-1330
|
21
|
吴智兵
|
刘仕昌教授治疗术后长期低热验案1则
|
新中医
|
2007
|
39(12):75-76
|
22
|
刘亚敏
|
刘仕昌教授临证经验介绍
|
新中医
|
2008
|
40(12):15-16
|
23
|
林培政
|
教医研三位一体的中医临床经典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
|
中医教育
|
2009
|
28(5)
|
24
|
陈银环
|
清养透解法为主综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81例生存质量评价
|
新中医
|
2009
|
41(1):47-48
|
25
|
陈银环
|
清养透解法为主综合治疗8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疗效评价
|
辽宁中医杂志
|
2009
|
36(2):215-217
|
26
|
陈银环
|
蒿芩清胆合剂治疗湿热证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疗效评价
|
天津中医药
|
2010
|
27(5):365-366
|
27
|
钟嘉熙
|
结合时令不同治疗时行感冒
|
新中医
|
2010
|
42(1):122-123
|
28
|
林兴栋
|
岭南病毒性脑炎的中医证候规律研究
|
中国中医急症
|
2010
|
19(8):1325-1328
|
29
|
陈银环
|
蒿芩清胆汤配合痰热清治疗流感病毒性发热的疗效观察
|
湖北中医杂志
|
2010
|
32(3):45-47
|
30
|
陈银环
|
脑栓通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中风的疗效观察
|
中成药
|
2010
|
32(6):903-905
|
31
|
钟嘉熙(3)
|
Topical dihydroartemisinin inhibits suture-induced neovascularization in rat comeas through ERK1/2 and p38 pathways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SCI收录)
|
2011
|
4(2):150-155
|
32
|
刘 叶
|
蒿芩清胆汤对流感病毒性肺炎湿热证模型小鼠免疫损伤的影响
|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11
|
25(2):51-54
|
33
|
刘 叶
|
温病学PBL教学法教案设计体会
|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
2012
|
10(17):77-78
|
34
|
曾征伦
|
温病学课程建设探究
|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
2012
|
10(17):85-86
|
35
|
曾征伦
|
岭南温病学科建设回顾
|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
2012
|
10(18)::59-60
|
36
|
吴智兵
|
中医临床基础课程考核方法思考
|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
2012
|
10(16):72
|
37
|
林兴栋
|
2种不同生物致病因子致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分子免疫学特征研究
|
新中医
|
2012
|
44(12):135-1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