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总结

   

  刘仕昌教授在诸多温病学家中,尤推叶天土、吴鞠通,认为:“温病的辨证纲要,主要是根据叶天士的‘卫气营血’和吴鞠通的‘三焦’”,温病的治法,“是根据发病的整个过程各种不同的症侯转化而制定出来的治疗方法。即通过上述‘卫气营血’和‘三焦’所属脏腑,在病变过程中反映出来的证候作为临床辨证和治疗用药的依据。”现将刘仕昌教授治疗温病经验总结如下:

  (1)治温之法,重在清养

  根据前人经验与临床实践,刘老将温病的治法,归纳为辛凉解表、清气泄热、通下积热、清营透热、凉血解毒、气营(血)两清、清心开窍、熄风镇痉、养阴增液、护阴救脱、清热化湿、和解三焦等十二种治法。前十种适用于温热病证,后二种适用于湿热病证。他认为不论何种治法,均体现了清热养阴、扶正祛邪这一温病治疗特点。

  比如,温病初起,刘老多采用银翘散,桑菊饮加减,以银花、连翘、大青叶等清热,用芦根、花粉之类以养阴,病至气分,常用石膏、知母、黄连、鱼腥草、黄芩等清热,用沙参、石斛之属以养阴。温病后期,常用水牛角、黄连等清热,生地、白芍、麦冬以滋阴。此外,刘仕昌教授认为叶天士提出“养胃阴”之说,补充了李东垣专治“脾阳”之不足,两者兼备,方得其全。临床上如见不纳而大便难之主证,则诊为脾阴虚;津液损伤而以口渴为主证,则诊为胃阴虚。前者常用淮山、莲子|、扁豆等甘淡之品以育阴和营,滋养脾阴:后者常用沙参,麦冬,花粉、玉竹、石斛等甘寒之品,以养阴生津补胃阴。在温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胃阴损伤的情况较多见。刘老在温病治法中抓住清热养阴两法,扶正驱邪两兼顾,临床疗效显著。

  另外,刘老十分注意服药方法。如邪较盛,体质尚佳者,多用1天2剂上下午各服1剂;若体质较差者,或温邪不盛者日服1剂,分2次服,中间间隔3~4小时。这样使体内维持药效,效果较佳。

  (2)拓展温病诊法----辨咽喉

  刘仕昌教授在长期的临证中,独创温病辨咽喉一法,认为咽喉为肺胃之门户,温邪侵犯人体,多从口鼻而入,咽喉首当其冲。另外,咽喉是全身经络直接经过,或间接关联的重要部位,与五脏六腑之气相通,且可被直接观察到。故仔细辨别咽喉及其变化,结合四诊材料,能帮助了解邪正抗争及津气存亡的重要情况。

  ①辨邪之深浅  如咽痒不适,或微红微痛,伴发热、恶风寒、咳嗽者为温病初起,邪在肺卫;若咽喉红肿疼痛,甚则出现脓点,伴发热、口渴者为邪在气分,热毒炽盛;若热入营血,往往在口腔粘膜、咽喉部位等处最早出现出血斑点,据此可作预防性治疗,赢得救治时间。

  ②辨邪之性质  如湿热温病,多表现为咽喉红或不红,苔腻尤为舌根部近咽喉部为甚;燥热温病则往往咽喉红肿热痛较剧,舌红、苔黄,舌根部近咽喉部位焦燥;咽痒不适,伴发热恶风,舌边尖红、苔薄者多为风热在表之证;若口腔见科氏斑点则为麻疹独有之象;若口腔咽喉糜烂,满布白色伪膜,舌苔白腻者为湿热蕴毒所致。

  ③辨津气之存亡  虽温病发热口渴,若咽喉湿润有津者为津伤不甚,肾阴尚充;咽干、口燥、烦渴、或见口腔溃烂、红肿疼痛者为胃热炽盛,胃津受伤;若见咽干,嗽口不欲下咽,或见口腔溃疡久久不愈,舌干少苔者为肾阴亏损;若见咽喉干枯,舌质干绛,舌萎或内缩者为真阴耗竭之象。

  ④指导治疗  根据辨咽喉的情况,参合四诊资料分析,可指导临床辨证用药。即使一些临床无证候可辨的乙型肝炎或HBsAg阳性者, 刘老便以咽喉作为重要根据之一指导治疗,咽红者多用清热祛湿药,咽不红者则重理肝脾,少用苦寒清热之品,临床观察,效果较佳。

  (3)善用清暑益气法

  清暑益气法是暑温、暑湿等暑病中常用的治法。 刘仕昌教授认为,暑为阳邪,其性酷烈,不仅易灼津液,且易伤元气,所以暑邪致病每易产生暑伤津气,甚或津气欲脱的严重变化。代表方为李东垣的清暑益气汤以及王孟英的清暑益气汤。

  刘仕昌教授认为王孟英与李东垣的清暑益气汤虽同名,但两方侧重不同。王孟英之清暑益气汤重在养阴生津,用于暑热伤津之证;而李东垣的清暑益气汤侧重健脾燥湿,其生津之力较逊,适宜元气虚弱,外感暑湿或暑湿缠绵损伤中气者。两方组方不同,但均具有祛邪不伤正,挟正不留邪的作用。临床上两方各有所宜,二者不可偏废。只有根据患者所处的不同情况,灵活运用,方能获取良效。故刘老运用清暑益气法,常分以下两种类型:第一,暑湿内困,脾气受伤。如患者平素中气不足,感受暑湿,脾虚湿困所致,故效李东垣清暑益气汤法以健脾补气,化湿透邪而获良效,但湿为重浊粘腻之邪,且脾虚失运,且病人退热后勿停药过早,以防余邪未尽,死灰复燃。第二,暑湿内困,气阴两伤。本证常见于暑温病中、后期阶段,为暑热未清,津气已伤之候。证见身热,气促,心烦,自汗,口渴欲饮,肢倦神疲,舌红,苔薄黄腻而干,脉虚细数。治宜清热涤暑,益气生津,予王氏清暑益气汤。方中西洋参、麦冬、石斛、梗米、甘草等益气养阴;用知母、黄连、西瓜翠衣、荷梗、竹叶等清热涤暑。若汗出多者,刘老喜用糯稻根、浮小麦以收敛止汗;大便秘结加火麻仁、郁李仁;头痛加苍耳子、天麻、白蒺藜、菊花等;全身  痛加秦艽、葛根、木瓜等。

 

医院首页 | 联系我们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版权所有 广州数园网络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粤ICP备13060292号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