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派渊源

      刘仕昌教授(1914-2007),男,汉族,广东省惠州市人。

     1914年9月刘仕昌出生于当地中医世家。父亲饱览医书,自学成材,行医济世,在当地颇有名气。幼时的刘仕昌目之所及皆医典药名,耳之所闻皆诉病问苦之声,家父处方时的一丝不苟,辨病时察言观色之细致,患者病愈时由衷的喜悦和谢意,都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十四五岁时,刘仕昌矢志歧黄,其时父亲一面传授医术,一面要求他攻读历代医典。从《黄帝内经》到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还有陈修园的七十二种医书,夜夜挑灯夜读,边读边诵边记,反复思辩,并结合患者例证,加深理解。回想起来,刘老感到自己的启蒙读物仍是陈修园的《医学三字经》,当中记载的濒湖脉学、药性歌与汤头歌诀使他一生受用。父亲以医出名,却因善缘广大,而为人们所信赖,在云浮县行医时父亲不仅驱除病魔,亦调停民间各种争端,治理社会秩序。这使年少的刘老很早便深知“医同良相”的道理。

     俗话说,“家传一张纸,师传万卷书”。 刘仕昌于1933年9月考入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次年,19岁的刘仕昌通过惠阳县第一届中医资格考试,获政府承认的行医资格,1935年考取广州市卫生局第六届考试录取中医生, 1938年7月毕业于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时值日寇南侵,战火纷飞,国人伤病、疫证不断,民不聊生。当此国难,刘仕昌坚定地返回惠地,开设诊所,并兼任惠阳开明中医学校教师,悬壶乡里,济世救民。从此天高地阔,自甘医囚,一生再也没有离开过医与教。1954年至1956年间,先后被选为惠州镇及惠阳县第一届、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惠州镇卫生工作者协会副主任,同时参加惠州镇中西医联合诊所,任副所长。1957年初于广东省中医进修学校深造后留任教师,广州中医学院成立后安排在内、儿科、温病教研室任教。1978年评为副教授,历任温病教研室主任。1985年评为教授,1986年认定为温病博士研究生导师。1990年获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荣誉证书,确认为全国首批师带徒名老中医。1991年获广州市政府颁发“广东省名老中医电脑诊疗系统三等奖”,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特殊津贴证书,1994年获国家人事部、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全国继承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荣誉证书,获广东省政府颁发名中医证书。

     刘仕昌教授医理精熟,学识渊博,治学严谨, 一生勤勉,桃李丰硕。他常教导学生,习应勤,术当精,涉须博。天纵英明者少,笨鸟先飞者成。要求学生对经典著作要精读深思,精辟之处要熟读背诵,对各家学说要博览兼收,对基础知识书藉要勤读牢记,要扎扎实实地把书读通弄懂。年逾八旬,仍坚持读书,查阅典藉。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时,总是很耐心,百问不厌,真正做到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在教学过程中发扬民主作风,如在教学上出现疑点,难点,常进行集体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与老师们共同商讨教学问题,帮助中青年教师提高业务水平。与此同时,积极进行教学改革。 部分章节由学生备课,经他审阅,让学生试讲,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针对研究生的培养,从计划制定,课程设置到论文设计,撰写等,刘仕昌教授都给以精心指导。对研究生、博士生的论文,每一章节都要亲自审阅,逐字逐句帮助修改。十多年来,指导温病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20名,博士研究生8名,其中两名毕业研究生成为大学校级领导及学科带头人,其余均成为医、教、研学术骨干。

     刘仕昌教授历任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委员、新增硕士学科专业点通讯评议专家、中国中医药学会传染病分会顾问、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二届热病专业委员会顾问。主编《温病选读》、参编《中医大辞典》、发表“温病昏谵证治”,“叶天士学术思想及其对后世医学的影响”等论文论著多篇。长于治疗温病、中医内、儿科疾病,尤对高热、昏谵、厥脱等危重症及疑难症颇具匠心。主持岭南温病暑湿证治规律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是岭南温病倡导者之一,“岭南温病理论与临床系列研究”1998年10月获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通过评为一等奖(集体)。1993年获广东省高教局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9年获广东省科技局二等奖(集体)。相继出版了《刘仕昌学术经验集》(1996年)、《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刘仕昌》(2001年)、《岭南中医药名家刘仕昌》(2013年)。

     鉴于刘仕昌教授对中医事业和中医人才培养的巨大贡献,1997年被广州中医药大学授予终身教授,被家乡惠州市政府和人民树为“东江之子”。1999年广州中医药大学举办了“刘仕昌教授从医从教65周年学术研讨会” ,“刘仕昌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2005年获国家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计划立项。

医院首页 | 联系我们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版权所有 广州数园网络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粤ICP备13060292号 登录